APP下载

《傅雷家书》“碎片”阅读的系统提升指导

2019-03-30金宁宁

新课程·中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傅雷家书傅聪傅雷

金宁宁

阅读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而现实的窘境是:初中生面临的学业压力较大,他们课外阅读书籍的时间越来越少。大部分学生抱着“读完了就好了”的心态去读书,对阅读完的书没有系统整理,更没有深入思考的意识。因此,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将阅读结果转化成系统的阅读感知显得特别重要。

下面,以《傅雷家书》为例,引导学生将名著的“碎片化”阅读结果进行系统的组合,从而构建整本书的阅读意识,提升阅读思考。

一、按照时间顺序,描绘人生曲线

《傅雷家书》是一部苦心孤诣的教子书,是我国著名教育家、艺术家、翻译家傅雷先生写给孩子的家信,并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编纂而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绘画人生曲线来理清傅雷一生的起起落落,尤其关注1958年、1959年、1964年、1966年书信少的原因,就能够画出傅雷的人生起伏图。如图:横轴表示年份,纵轴代表傅雷的人生起伏的幅度。

通过时间轴的梳理,既可以理清傅雷一生的曲折,又可熟知傅聪在海外留学的经历。由图及人,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就能够了解这部作品的内容,又可以加深印象。

二、分析情感变化,感受父子深情

傅雷对孩子的教育十分嚴苛,他的好友施蛰存说:“他的家教如此之严,望子成龙的心情如此之热烈。他要把他的儿子塑造成符合于他理想的人物。”通过好友之口,我们就能够想到,傅雷对孩子有很高的教育目标。从如此高的教育要求中,可见傅聪从小面对的父亲一定是非常严厉的,严父才能教出如此优秀的孩子,这点在文静贤淑的朱梅馥书信中也曾提到,那么,父子间的亲疏关系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从1954年傅聪出国留学后,傅雷给儿子写了很多关心孩子的信。他对儿子的温情,包含在生活礼仪、处世方式、文学指点、专业指导等诸多方面,但每一封信的文字里面流淌着傅雷对儿子深深的爱。

1957年5月后,父亲的信逐渐减少,主要由母亲代笔。但傅雷担心傅聪会有冲动的言行,于是他在次年3月给傅聪写了封信,帮助傅聪走出心灵的困境。在傅雷受到不公平待遇时,傅聪不愿意站在父亲的对立面,在面对大事的时候,父子默契的统一战线,这就是“血浓于水”力量的印证。

三、领略高尚人格,共话家国情怀

傅雷教育儿子,要有一颗“赤子之心”,即赤诚的爱子之心、深厚的文学修养、热烈的艺术修养、纯粹的慈悲之心和高尚的爱国之情。

傅雷至始至终都是热爱国家、心存爱国之情的人。傅聪在1964年改了国籍为英国,傅雷知道后大怒,很长一段时间不曾给儿子写信。后来因为傅凌霄的出世打破了这一“僵局”,傅雷看在孙儿面上才愿意提笔给他写信。同年10月31日他在书信中说:“我们从八月到今的心境简直无法形容……民族自尊心受了伤害,非短时期内所能平复。”

足见,傅雷对于傅聪改国籍这一行为感到非常愤怒,他认为这是伤及民族自尊心的问题。信中对儿子的失望、愤怒、理解等心情交织在一起,让人不禁感慨。而今随手更改国籍的人比比皆是,相较之下,傅雷的赤子之心是很多人所不能及的。

傅雷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与夫人想到的不是仇恨,不是这个世道的不公,而是在自缢前,在椅子下面垫一条棉被,免得影响到别人的那种谦谦君子情怀。他的好友楼适夷说:“一颗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尽管有时会遭受到意想不到的磨难、侮辱、迫害,陷入到似乎不齿于人群的绝境,而最后还是得到它应该得到的尊敬和爱。”

通过以上三个环节的指导,层层深入,剖析傅雷杰出的艺术成就、高尚的人格、崇高的家国情怀。

相对来说,前两个部分较为简单,学生阅读整本书后很容易领会,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时间轴、绘画、思维导图、表格等多种形式整合已经读过的内容。第三部分需要老师抓住特殊事件进行文本分析,从而感受到傅雷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伟大之处,让整本书的阅读有了更大的思考空间,学生思想能够在引导过程中得以提升。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整本书阅读后的系统整理和思维提升应该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施蛰存.施蛰存文集·北山散文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傅雷.傅雷家书[M].译林出版社,2016.

编辑 冯志强

猜你喜欢

傅雷家书傅聪傅雷
孩子气,赤子心
杨绛眼中的傅雷:严肃不乏幽默
钢琴天才傅聪:黑白键上有我的“终身”情人
傅雷 刘海粟 友情与绝情
新版《傅雷家书》中的人文情怀
博学慎思 明辨笃行——从《傅雷家书》看傅雷音乐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