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山剑侠传》中的道教文化因素探析
2019-03-30陈康哲
陈康哲
内容摘要:《蜀山剑侠传》是还珠楼主的代表作,宏大的篇幅、光怪陆离的想象与细致精炼的描写是其受到欢迎的重要原因,但更深层次的则是其隐于文本背后的文化内涵。本文将从道教文化的角度切入,通过道教自然宇宙观与道教写景文学技巧来探寻道教仙境对小说中的幻想世界的影响。
关键词:《蜀山剑侠传》 道教文化 《蜀山》世界
《蜀山剑侠传》是还珠楼主的代表作,其天马行空的想象、融汇古今的构思和浪漫奇异的文字吸引了许多读者,开创了现代武侠小说中的仙侠流派,都为后来的武侠小说提供了充足的养分,金庸、古龙、倪匡等人都深受其影响,他是一位承前启后的武侠小说作者,其承续古代神魔小说之余韵才得以发挥,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道教文化就是神魔小说中蕴蓄的文化精华,因此本文立足于小说的世界图景设定的道教因素與道教文化在仙魔斗法中的变异两方面,探讨道教文化在《蜀山剑侠传》中的被吸收与转化。
一.道教文化与《蜀山》世界图景
通俗小说领域之中,武侠小说与历史演义因其所囊括的丰富内容,显示出一种宏大的格局。仙侠类小说作为武侠小说中最富于想象力的一类,具有一种超越现实,跨越时空的格局。《蜀山》以其卓绝的想象力与宏伟的世界图景而备受推崇,得益于还珠楼主小说中体系完整的世界观,而其世界观的形成则深受道教文化的影响。
道教发源于道家,是道家黄老之学的方术化与宗教化,在长久的历史发展演变中吸取儒学,佛学资源,形成了自身独具特色的理论思想。一种成熟的哲学思想体系,必然会有对于世界的解释。道教以人的生存作为基本出发点,以此为核心去观照世界,思考人与环境的关系,形成了以“道”为本源的自然宇宙论。道教宇宙观虽以老庄道家之“道”为基,但道教之“道”已经过宗教的神学化改造,成为了具有人格因素的“道”,是一种超现实的自由意志的显化。还珠楼主因其童年问道青城、峨嵋的经历,道教自然宇宙观自然地渗透进其小说世界观的架构之中,从而构造出具有神学色彩的幻想世界。
道门中人从《道德经》中得到启发,将“道”视为宇宙的根基,依据“道生一”的逻辑,把“气”当做宇宙演化过程的载体。“气”相当于“一”,初始的“道”为混沌一片,被称作“元气”,而后“一生二,二生三”,元气分化为太阳,太阴,中和三气,太阳之气清轻升而为天,太阴之气浊重降而为地,中和之气变而为人,“三生万物”而使天地人交通相感,演化出整个世界。道教“三气”理论使世界成为了有机体,在此之中天地人三者之间互相影响。“当大荒开辟之前,五方五行互为生化,只是相生而不相克,全宇宙内元气混茫,浑然一团。经过若干万年,天地始定,五行也各有位次”[1]2266《蜀山》世界的形成与道教宇宙形成过程相似,初始为一团混芒的元气,分化出阴阳而凝定为天地,而后五行由天地阴阳出,人则居于其中,可控五行阴阳而与天地相互呼应。但要注意的是还珠楼主并未完全采用道教的宇宙观,而是有所取舍。在“三气”的统摄之下,他放弃了代表“天”的存在的与现世相隔绝的神仙世界,只是虚设了一个“紫虚仙府”,作为“地”之一部分的轮回系统载体“地狱”也是缺失的。“天庭”的存在则见于一些金仙、地仙的背景介绍之中,如峨嵋祖师长眉真人、青城祖师天都、明河二老都是飞升成仙之人,而他们飞升之地即是从未实际描述过的“天庭”。水母师徒则受“水官”天职,则又是一处侧面点出。“地狱”的轮回仅作为一种道具,在高深修士重修之时作为其转世的通道,不做具体描述。因此整个《蜀山》世界都是以现实世界为舞台,将其进行了艺术化的夸张。
五行理论的应用更为突出,世界的运转、功法的修炼与阵法的演化等方面都赖以五行而存在。世界整体上是按照五行的方位设置,除中州世界以外,还珠楼主对于海外世界也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其与中州世界一起构成了一个五行方位世界。东方属乙木,东溟极海有大荒山,其中无终岭枯竹老人精修木系功法,更有谪仙人青帝之子巨木神君。青帝在道教神话之中为五方天帝之一,主东方,对应青色之木;西方属庚金,西海白虹岛有地仙太白金姥,法宝白虹钩是极为厉害的金系法宝。南方属离火,南海月儿岛有火精火无害,由异兽“火犴”所生,天生能发异火。井木犴是南方朱雀七宿之一,属火,“火犴”之名应取自于此,显示其火属性特质;北方属癸水,北海之中有绛云宫,宫主水母姬璇与门人修习水系功法,精擅癸水神雷;中州属戊土,在位于巴蜀的缙云山,其上居住先天戊土之精所化的仙人陈嫣。许多高深修士精修五行功法,形成了庞大的五行功法修炼集团。西极教位于西方,所修功法也据庚金地利练就精深的水系功法;紫云宫前代主人天一金母也掌握有水系至宝天一真水;陈嫣精擅土系仙法,与木系仙人桑仙姥有仇隙,并曾被桑仙姥击败,转世重修。从上述三个例子可以发现,五行生克的关系成为小说重要的实力划分标准。木克土,因此陈嫣败于桑仙姥,而后陈嫣盗火系法宝也是希望借木生火、火生土的方式打败桑仙姥。天一金母、西极教则利用金生水的法则来增强自身实力。通观整部小说,功法中有五行功法,正邪两道炼制各种五行神雷,飞剑法宝的炼制都需依靠各种五行属性的天才地宝的辅助。如巨木神君的法宝天木神针即是由东方乙木精气淬炼而成,形状如一根苍黑色的木针;二行珠,由土木岛商梧所炼,是乙木、戊土精气的聚合体。五行元素时常见诸笔端,增添了小说的丰富性,使情节的转换,实力的对比更具逻辑性,令人信服。
二.洞天福地说与《蜀山》奇景
还珠楼主性喜游览名山大川,胸中自有丘壑,在小说创作中揉入所见所闻,借题发挥奔放的诗情,写景造境就成为必然。道教洞天福地说正好为还珠楼主提供了一个将神话与自然美结合的范例,其小说写景创作因此带上了浓厚的道教元素。
小说中的世界虽然只是一个“单层次”的世界,但修道之人所居之处仍然不在俗世,而是位于名山之中,而这些名山中大部分则来源于道教典籍。各类名山与修士的活动空间与俗世既隔绝又连接,是现实世界所包蕴的“小世界”。唐代道士司马承祯作《天地宫府图》,详列十大洞天,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长久的信仰宣传使得洞天福地在民众心中形成一种其中真有仙圣的无意识错觉,利用这种错觉,还珠楼主借此已成仙人居所。如小说中正派魁首峨嵋派就以山为名,是三十六小洞天中的第七洞天,又名虚陵洞天。稍次于峨嵋的青城派则是十大洞天中的青城洞天,道教典籍称之为宝仙九室之洞天。诸如武当派,昆仑派所在都是道教福地,即使是混元祖师所统领的华山派这样的邪派所在地也是第四小洞天华山。有现实依据的仙山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也拉近了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更易融入故事之中。在小说中,洞天福地体系中位于巴蜀,云贵的仙山较之其他地区的仙山则更为重要。蜀中峨嵋青城之巅,凝碧府内仙气缭绕;云贵十万大山深处,百蛮山阴风洞中邪气逼人。小说以西南地区为中心,慈云寺大战位于成都,大雪山一役毕功于川边大雪山,峨嵋开府之战等引人入胜的情节都围绕着这片土地。蜀地风物名胜如在目前,方言俚语活灵活现,显示出还珠楼主对于家乡故土的眷念之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