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江南曲艺评弹的伴奏艺术*
2019-03-30陈晓晓
陈晓晓
(上海大学音乐学院,上海 200444)
“评弹”为“苏州评弹”的简称,它始于明末清初,发源于苏州,形成至今约有四百年的历史。 评弹包括两个曲种类型,即评话与弹词,这两类又被称作“大书”、“小书”。评话(大书)题材广泛,多讲述以战争场面、朝代更替、行侠仗义等为主题的故事。评话只说不唱,道具为一把扇子、一块醒木。弹词(小书)篇幅较短小,有说有唱,内容多以家庭伦理、夫妻爱情、家庭的悲欢离合为叙述的主题,情感细腻且充满生活情趣。
弹词表演时演员一人手拿三弦自弹自唱的形式为单档;两人表演为双档,双档表演时一般一人弹奏琵琶,另外一人弹奏三弦,据说还有三档、四档的表演形式,但较少见。评弹的伴奏乐器为琵琶和三弦,这两种乐器的结合达到了一种和谐。琵琶和三弦演奏时演员与乐器造型优雅秀丽,乐器不会过分遮挡演员又能体现演员良好的体态。同时弹奏时没有夸张的动作,轻拢慢捻,一切只在指尖,拿起放下皆自然和顺。自然这两件乐器成了评弹伴奏乐器的绝妙选择。本文就评弹的伴奏乐器与伴奏的艺术特色进行简要的论述。
一、琵琶与三弦的简述
(一)琵琶
琵琶是中国传统的弹拨乐器,共鸣音箱呈梨形,曲项,四根琴弦,二十四根品,六个相。关于琵琶最早的文献记载出现在汉代刘熙的《释名·释乐器》中:“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①右手以这种方法弹奏的乐器都被称作“批把”,它们形制相似,大小有别,后来分别演化成了不同的弹拨乐器。
琵琶的音色为颗粒型音色,圆润透亮,丰富多变,音域广,音量大,左右手的演奏技法极多,能做出各种不同的音效。琵琶在评弹伴奏中左手常用的技法有:推、拉、打、泛音、绞弦等;右手常用的技法有:弹、挑、遮、分、轮、滚、摘等。评弹演员在演奏时需要坐在高椅上,双腿叠放,出于美观和不抢演唱者风头的原因,演奏者右手往往不戴义甲,所以琴弦也选用特殊材质,一弦用一定规格的钓鱼线,二弦用丝弦,三弦、四弦用钢弦。
(二)三弦
三弦同样是中国传统的弹拨乐器,又称“弦子”,三弦柄很长,有三根琴弦,无品,音箱呈方圆形,两面蒙皮。音域宽阔,音色通透、厚重、豪放,善于模仿其他声音,适合行腔作韵,十分多变。
评弹伴奏所使用的是“评弹小三弦”,也被称为“书弦”或“曲弦”,它音箱略薄,内膛比一般小三弦大,有着浓厚的“膛音”。评弹小三弦的定弦用“五度定弦法”,同时采用“不固定音高定弦法”,就是演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嗓音配合将琴弦调高或调低,用以保护自己的嗓子,但是琴弦之间的音程关系必须是五度。评弹小三弦演奏时侧抱在怀里,左手有滑、粘、揉、扣等技法,其中“滑”是非常重要的技法,滑可以自由的连接两个音并且起到装饰作用,音响效果诙谐、风趣、俏皮,使得音乐形象更加丰满、多变。右手有弹、挑、分、滚、扫、砸等技法,同样不戴义甲。评弹小三弦的琴弦一般选用尼龙弦而不用钢丝弦,这是因为钢丝弦声音太过清亮刚强,配合唱腔略显突兀。有时也存在着例外,比如徐调的创始人徐志云为了突显自己“糯米腔”的软糯就故意用钢丝弦来与自己的唱腔形成对比。
二、琵琶与三弦的多声部织体
琵琶与三弦同属于弹拨乐,弹奏方式相似相通,音乐颗粒性强,音色多变,音域宽广,这种种音色的相似因素使它们保持着融洽。正是因为两者相似的属性,作为伴奏,琵琶和三弦必须形成对比。
在音乐上琵琶和三弦很好地呈现出了二声部的支声复调的关系,两个声部的音乐主题均出自于一个母体,相互之间形成“你简我繁、你繁我简”的变奏关系。演奏时琵琶由于音色较亮,往往加花填空,衬托装饰。三弦则按照主旋律演奏。
谱例1
谱例1是蒋月泉演唱的《莺莺操琴》一个间奏的片段,第一声部为三弦,第二声部为琵琶,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支声复调,三弦节奏宽松,琵琶则用密集节奏加花变奏。由于如此的处理,两种乐器的音色能充分予以展示,各自的乐器性能、演奏技术都得到发挥。
三、伴奏与唱腔的关系
评弹中的复调因素非常丰富,不仅是在伴奏的乐器之间,伴奏与唱腔之间多的声部织体也形成了复调关系。在评弹的演出过程中,人声的音色与两种主要的伴奏乐器是截然不同的,因此评弹的伴奏与演唱时就充分利用音色的不同而发挥各自特长。一般人声演唱比较难抒情,伴奏则活跃。
谱例2珍珠塔 沈俭安演唱
谱例2是沈俭安演唱的《珍珠塔》中的一个片段,第一声部为唱腔,第二声部为三弦,第三声部为琵琶。此处的复调手法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三弦与琵琶之间的变奏关系,三弦是琵琶的简化变奏,由于三弦的音色厚于琵琶,因此节奏处理与琵琶时同时不同,给予琵琶有充分的发挥空间,从而衬托唱腔。第二个层次是唱腔与琵琶之间的对比复调关系,两者之间的对比性体现在旋律的不同与节奏的不同。第三个层次是唱腔与伴奏的整体关系,即琵琶与三弦的支声复调;唱腔与伴奏的对比复调。
谱例3珍珠塔·二进花园 薛小飞演唱
谱例3是薛小飞演唱的《珍珠塔·二进花园》中的片段,第一声部为唱腔,第二声部为三弦,第三声部为琵琶。与谱例2不同的是三弦声部中有大量的休止,而琵琶则使用密集的节奏紧跟着唱腔的旋律。这样的处理是因为这个片段唱腔没有使用一字多音,而基本上是一字一音,如果三弦沉厚的音色与琵琶一起紧跟旋律,则会破坏听众对唱词的注意力。
评弹的伴奏基本上是以三弦与琵琶为主,尽管只是两件音色接近的弹拨乐器,但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评弹艺术家非常完美演绎了这两件乐器的性能与特色。一般而言,三弦与琵琶之间为支声复调,你简我繁、我繁你简,常常相互谦让,尽量突出与发挥各自的特长。评弹的唱腔与伴奏之间既有支声复调,也有对比复调,由于唱腔的音色与伴奏的音色完全不同,因此对比复调与支声复调的使用是根据所表现作品的内容与情感而定。
四、结语
苏州评弹是江南地区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曲艺,被称为“中国最美的声音”。它广泛地流传在江南地区,用吴语方言表演,一般用琵琶和三弦伴奏。因为表演形式简单、伴奏乐器便于携带,所以评弹表演深入了街头巷尾,渔港码头。
评弹的美离不开一代又一代评弹艺人对技艺的钻研和对美好音色、内容的追求,尽管他们不懂和声复调,他们还是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伴奏音乐和语言文字有机结合的规律。三弦和琵琶的伴奏为评弹的音乐增添了丰富的色彩,跳动的琴弦和吴侬软语形成了各种美妙的复调关系。在不同的场景和情绪中使用合适的复调关系,充分发挥伴奏乐器与人声的特色和特长尤为重要。不管是说不尽道不完的故事,是温柔缱绻的情思,还是波澜壮阔宏大场景,都在琴音和人声的结合中铺陈开来,流淌着前进。
吴侬软语,弦索叮咚,它温润软糯也有自己的风骨,曼妙如斯,它就这样一直流淌在时间历史里,流淌在江南的流水小巷里,流淌在江南这片土地温柔的血脉里。
注释:
① 刘熙.释名·释乐器(卷七)[M].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