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教育实习多样化需求分析
——以成都石室中学为例

2019-03-30刘晓娟

黄河之声 2019年1期
关键词:石室川江民族民间

刘晓娟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 成都 610066)

稳定的实习基地是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联系纽带,能够为实习生专业化的成长提供氛围和空间,帮助实习生感受基础教育文化环境,了解基础教育市场需求,为他们全方位表现素质,预演就业竞岗提供了一个平台,为教师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对实习基地的深入调研后,了解到当今的中小学不仅重视教材内容的课堂教学,同时大力开展课外活动,在众多种类的课外活动中尤其强调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教育。

一、民族民间音乐进校园的必要性

(一)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的需要

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产生于人民劳动和生活中,因而有着深厚的历史烙印、鲜活的生活气息与深刻的民族情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对其进行传承和弘扬势在必行。从古至今,大部分民族民间歌曲的演唱或者乐器的演奏,都是通过师父口传心授得以延续的,但这样的方式传授面窄、传播速度慢,大大阻碍了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因此从教育角度出发要让民族民间音乐具有鲜活旺盛的生命力,必须要将其课程化、系统化和科学化,这样才能适应学校艺术教育的需要,促进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习总书记也强调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要进校园、进教材、进头脑。因此民族民间音乐进校园是很有必要的。

(二)新课程标准对民族民间音乐学习的要求

在2011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突出强调对我国母语音乐文化的学习,在音乐教学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弘扬民族音乐”,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部分,不仅要求学生欣赏和感受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同时在演唱中也提出每个年段都要学唱相应数量的中国民歌、京剧或地方戏曲唱腔片段。在人音版教材音乐作品的选择方面也体现了这一点,在全部教材的音乐作品中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作品占到百分之六十。在课标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也明确提出:“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运用到音乐课程中来,使学生从小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熏陶,树立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音乐课程标准是开展音乐相关教学与活动的指南,民族民间音乐在标准中占有重要位置,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就要求学校大力开展民族民间音乐进校园的相关活动。

(三)促进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

众所周知,很多民族民间音乐的专业性较强,一直以来仅限于专业团体、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传承下来,具有小众性、局限性和不可操作性。从教育的角度出发,要让民族音乐以及传统曲艺艺术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必须要将其引进学校,融入到学校教育中,这样才能适应学校艺术教育的需要,才能保证学校艺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并且,民族音乐课程化也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一大特色,它能完善和推进学校课程建设、丰富学校的校园生活。

二、川江号子的活动开展

成都市石室中学是我校的教育实践基地,已有几届大四学生在该校进行实习,除了进行日常的教学外,石室中学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江号子传承基地担任起了传承川江号子的重任,为促进川江号子与学校教育的融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川江号子是我国长江流域文明的一朵艳丽的奇葩,其历史极为悠久,在我国劳动号子中最具特色,被誉为江上的灵魂。已经被列为我国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川江号子作为中国传统的优秀民族民间艺术,真实生动地记述了船工们生活与工作的场景,是巴蜀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由于川江号子生活气息浓郁,且其环境离同学们的生活越来越远,渐渐处于边缘地位,部分歌曲已经失传了。

(一)校内合唱队的训练

由于川江号子学唱难度较高,石室中学通过组建合唱队的方式进行主要的传承,该合唱团的团员们成为了基地川江号子的传承人,他们积极学习川江号子的演唱方式,并深入了解其相关背景,同时在每周三与每周五下午进行排练,同学们热情饱满,参与度很高,在教师的指导与同学们的努力下,呈现出了一个个精彩的作品,并赴美国、日本等国家进行表演,让川江号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真正做到了对川江号子的弘扬。(图例1)

通过对合唱团部分成员的访问,了解到合唱团团员在表演中真正感受到了川江号子的特点,领悟到了船工的精神,有一位团员这样说到:“我有幸能够加入合唱团,参加《川江号子》的节目演出,我领略到了过去纤夫们拉船时雄健有力的歌声,更让我体会到了当时人们生活的艰苦。我一定会将他们的那种坚强的精神牢记于心中,表现在行动上。”由此可见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和表演活动,同学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川江号子的魅力,这也是开展此活动的意义所在。

(二)省级传承人进校园开讲座

石室中学不仅将川江号子合唱团打造成了该校特色,同时通过邀请省级传承人进校园开讲座的方式,让全校同学走近和了解川江号子。2016年10月29日,石室中学邀请了中国川江号子唯一的一位女传承人吴秀兰女士为同学们开展讲座,她讲述了从小生活在船上的经历,以及如何逐渐建立起对川江号子的深厚感情,同时在现场带着饱满的激情表演了一段极具感染力的川江号子,让同学们在近一个小时的讲座中充分体会到了川江号子的魅力。在讲座中除了吴女士的分享,石室中学合唱团同学们也积极参与了川江号子的片段学习,现场气氛活跃,同学们表现出了充足的学习热情。

在调研和采访中可以感受到同学们对川江号子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和较为深刻的感悟,从同学们的言语中,吐露出他们对川江号子从陌生和不感兴趣到感动和喜爱的过程,尤其是对川江号子的价值和精神的领悟。只有在了解和感悟川江号子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做到对川江号子的传承和弘扬。

(三)自主课堂进行普及性学习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战场,该校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从教师灌输式教学转变为了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对于高中学生来说,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有了较强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安排学生课下以小组的形式搜集川江号子相关内容,并在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教师最后总结和提升。通过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和讲课的方式,大大提升了学生对川江号子的学习兴趣和对船工精神的感悟,首先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进行了初次学习,对川江号子有基本了解。其次学生进行讲解,对听课的同学来说方式新颖,也更容易交流,对讲解的同学是知识内化的过程,记忆和理解会更加深刻。在调研期间,每个班在讲解川江号子中选择的重点都不同,其中有一堂自主课让我印象深刻,该堂课由是高一10班的同学,主讲人为女生组组长,她对川江号子的基本情况、历史渊源和价值进行了详细阐述,男生组组长就川江号子的种类和节奏特点进行了讲解,通过视听结合,让同学们了解川江号子的典型种类。本节课的亮点环节为“挑战川江号子”,在两位组长的带领下,全班同学学唱《川江船工号子》片段,让同学们亲身感受川江号子的特点。最后,在有关川江号子的文学作品朗读中,将整堂课的情绪点燃到最高点,有一位女同学在朗读中留下了眼泪,可见川江号子已经触动了她的内心。在这样浓郁的氛围中,全班陷入深深的沉思中,思考应该如何传承川江号子,同学们积极发言,各抒己见。有几位同学的发言让人记忆犹新,颇为感动,其中一位女同学这样说到:“通过学习川江号子,她感受到的是痛苦和悲哀,同时还有希望,从船工们的歌声中可以感受到生活的重负,虽然艰辛但也要继续前进,要不断与艰险作斗争。”从同学们的发言中,不难发现他们真正领悟到了川江号子的精神,这也是川江号子进课堂的意义所在。

三、结语

从实习基地的案例分析来看,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实习基地相对稳定了,教学质量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不仅注重课堂教学,同时加大了对我国优秀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教育,让实习的学生不仅熟悉了作为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同时也顺应时代的要求,对民族民间音乐教育有了较全面地认识,为其将来毕业后走向教师工作岗位能更快、更有效地适应教学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石室川江民族民间
论民族民间音乐在高校音乐欣赏课中的渗透与开展
“校团”协同背景下推进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发展研究
浅谈北魏兴起的“鲜卑旧墟石室”
快乐青青队
石室花开队
冬奥背景下我国民族民间冰雪运动传承研究
《川江往事》
中国当代民族民间美术理论研究趋势
听不懂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