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州“评弹”的音乐特色*
2019-03-30吕思敏
吕思敏
(上海大学音乐学院,上海 200444)
苏州评弹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唱腔与内容在清乾隆年间就已经相当成熟。苏州评弹有两个体系,一个既唱又讲被称为“评弹”,另一个只讲不唱被称为“弹词”,两者统称为“评弹”。不管是评弹还是弹词,其发展都要得益于江南水乡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吴语基础,这是因为主要流传于江苏省的苏州附近。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的水乡生活画卷赋予了当地吴语方言软糯甜美的特色,而弹词的发展正是立足于这浓郁的地方语言特色并吸收了一些其他地方剧目的精华,融汇出苏州弹词这一极具地方特色的剧种。评弹音乐的特色是以优美见长,细腻婉转。尽管在某些作品中,不乏情感表达非常激昂的,情绪波动大的音乐,但是整体上还是以感情细腻的抒情片段为主,再搭上余音袅袅,甜糯相宜的吴语唱腔,因此一般听众都会觉得其抒情的乐段更具有代表性。
评弹所使用的调式是七声调式,这一点和江南地区通常流传的五声调式的民歌区别很大,因此相对于民歌而言,七声调式的评弹更具表现力。从调式上分析,不论民歌的五声调式转不转宫音系统,其在结构上只有五个音,因此无可避免的在长时间的演唱中会使得听众感觉单调。中国的民族音乐的展示过程,音乐的对比是一个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各种民族音乐体裁都会寻找到突破的方法,比如板腔体戏曲会用节奏(板式)变化形成对比,曲牌体戏曲会用不同音乐情绪的曲牌借以连缀形成对比。甚至宗教音乐都会如此,比如佛教“瑜伽焰口”法会需要七个小时,在这中间会有大量五声调式的唱段,然而法师们会在演唱一段五声调式以后会选择换读经文,念咒语从而形成宣叙调和咏叹调,或随即用一段七声调式或者是六声调式来冲淡之前的单调性,使得曲目的表现力变得非常的丰富。这样的变化也说明,相对于五声调式,七声调式表现力是相当强大的。
评弹音乐使用七声调式,避免了音乐在长时间表演而形成的单调,一些长篇小说改编成的评弹可以连续不重复的唱上几十天甚至更久,这样的持久性和生命力与它的音乐使用七声调式是息息相关的。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对评弹音乐的特色做一个简单分析。在这篇文章的写作过程中,本人亲赴苏州采访了苏州评弹团的著名演员,原评弹团副团长金立生先生,并就评弹的音乐特点与他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一、评弹音乐的调式
在本文的序言中已经讲到,评弹音乐不是五声调式,但也并不是单一的七声调式,有时候是六声调式,所以这种丰富的调式变化使它有很强的表现力,同时评弹的音乐也是相当丰富的。
评弹的音乐中六声调式是常用的,六声调式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五声调式宫、商、角、徵,羽的基础上加入调式的偏音清角,另一种则是在五声调式基础上加入调式的偏音变宫,在评弹音乐中这两种六声调式都有存在。
谱例1
谱例1选自徐丽仙演唱的《情叹》片断。谱例中包含了F宫系统的宫、商、角、清角、徵、羽六个音,其中第4小节的bB2,第7小节的bB1均为调式的偏音“清角”,所以这段音乐的调式为使用清角的F宫系统六声调式。
谱例2
谱例2选自徐云志演唱的《寇宫人》片断。谱例的第11小节至第13小节中的e2是F宫系统的偏音“变宫”,所以这段音乐的调式为使用变工的F宫系统六声调式。
二、乐曲的句末分割
评弹音乐的另一特色在一个乐句的句末会有一个小的间奏,把乐句唱词的最后一个字予以分隔,这种特殊的处理是由于吴语的语调所形成,由此加强了评弹浓浓的江南特色。
谱例3
谱例3是徐丽仙演唱的《新木兰辞》片断。谱例的第7小节至第11小节的唱词是“叹息愁绪长”,然而在第9小节至第10小节之间插入了一个小间奏,把“愁绪长”三个字分割为“愁绪-长”。这样的处理使得唱腔更加具有韵味,而且更富有江南特色。
句末分隔有的时候会较长,有时只是一个音,尽管只用一个音间隔,但是依然形成特有的韵味,使用一个音做间隔往往是因为需要音乐情绪紧凑。
谱例4
谱例4是蒋月泉演唱的《杜十娘》片断,第5小节的a是一个音的间奏,但是,分割了唱词“平康”。
句末分割的特色和苏州吴语的音调特色或有关,吴语的特有的拖腔可能就是形成句末间隔的原因。评弹的各种流派的区别往往就在于句末的分割特点,让人一听就知道这是蒋调,这是余调,那是魏调。
三、评弹的伴奏乐器
评弹的伴奏乐器主要有两件,即琵琶与三弦,有时偶然会加上一些其他乐器,比如二胡,其他乐器一般用作特殊需要。三弦与琵琶之间的音色均为颗粒性音色,因此评弹艺术家在长期的实践中巧妙的把两件乐器融合在一起,基本的音乐形态为志声复调。
谱例5
谱例5是《杜十娘》的伴奏乐谱,高音声部为琵琶。低音声部为三弦,很明显的可以发现两个声部之间“你简我繁、我繁你简”,然而各自之间关系非常严密,两个声部出自一个共同的主题。这种形式的多声部关系,在中国民族音乐中被称为“支声复调”。
评弹的唱腔以人声为主,并且分为男女两种音色。人声是覆盖性音色,而非断音。覆盖性音色,特点就是单个音可以连起来,比如二胡、小提琴等。而颗粒性的音色则是断开,比如琵琶、钢琴等。当覆盖性的人声与颗粒性的琵琶、三弦相结合时,就能会具有穿透力的对比。当覆盖性音色的人声和颗粒性琵琶、三弦结合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对比,比如当一个演员用一字多音演唱“啊”字,使用覆盖性音色的二胡时,对比效果必然不如选择具有颗粒性特点的琵琶、三弦来得强烈。
另外评弹的特点是男女搭档,人员简练,使用琵琶、三弦便于携带,方便走街串巷的巡演。
四、结语
苏州评弹作为江南曲艺的一部分,主要流传于整个吴语地区,包括江苏和浙江南部,而在江苏北部却鲜有听闻;评弹音乐优美细腻,其音乐特色首先体现在七声调式和六声调式两者相结合后所带来的深刻的表达能力以及强大的表现力。其次是多声部织体的运用,在演出中将伴奏乐器和人声结合,采用支声复调,偶尔也采用对比复调,这种多声部的结合运用也是音乐表现的一种手法。评弹演出尽管表演人数很少,但其表现内容可以是广泛且富有生命力的,例如对于《水浒传》中某一个章节可以进行内容的扩展,从而达到几天的时长,这种演出的持续性也是评弹音乐的一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