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枚巡捕房徽章的印记

2019-03-30

东方剑 2019年1期
关键词:工部局万国租界

上海工部局往事

说到近代上海发展史,很难绕开租界岁月。

上海租界是旧中国租界的典型代表。它前后存在了整整一个世纪,对后来中国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都产生过不可忽视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由于种种原因,很长一段时间,很多人都只放大其消极一面,把它仅看作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一个缩影,对它的积极影响却只字不提。其实,如果不能全面评价上海租界的影响,就很难说清上海由昔日一个落后小渔村发展成近代中国经济、政治重镇的原因,也无法全面了解上海的发展轨迹。

自1843年11月根据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上海成为向外商开放的通商口岸后,上海道台先后与英国、美国、法国签订了租借土地章程。与百年后的日本侵略者以“灭华”为目的建立的日租界不同,英国人最初在上海租地造屋,主要从有利本国贸易角度出发。所以,租界最初的形式类似于现代的“特别行政区”的贸易区。

一块原本人口稀少的荒芜之地之所以会在短短十年间演变为拥有政府与武装力量的“国中之国”,除了清政府的暗昧昏溃与殖民者的巧取豪夺外,和上海小刀会起义有很大关系。

据统计,在小刀会起义之前,上海县城内外有35万人居住生活。战争一共打了17个月,至1855年2月份小刀会战败,上海县城里只剩不到4万居民。消失的30余万人,一部分逃到外地乡下去,还有一些逃到了租界里。这些人到来后,嗅到商机的商人们盖了很多房子出售、出租给他们,最早一批石库门就是这段时间盖成的。

短时间内急遽增加的人口在给租界带来勃勃生机的同时也带来很多管理问题,此时的上海道台却自顾不暇,对上海地方治安管理分身乏术。

1854年7月11日,上海英法租界决定联合组建独立的市政机构“上海工部局”,并组建武装力量万国商团及巡捕房,正式形成第一个后来真正意义上的“国中之国”——上海租界。

1862年,法租界退出联合,自设公董局。1863年9月,英国和美国在上海的租界正式合并,统一由上海工部局(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管理。

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设立之初,本是一处办理工程建筑的机构,命名时,也仿照清政府六部中的工部名称而取名“工部局”。后来,随着租界人口、机构不断增加,工部局的职权也在不断扩大,逐渐演变为全面管理租界行政事务的最高管理机构。

工部局由董事会领导,1870年后一般有九名董事。董事不发薪水,通过互选产生总董。英国人占董事会大多数席位。美国人占一到两个席位。1873年至1914年期间,德国人也拥有一个席位;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的席位转给了日本人。1928年后,工部局为华董增加了三到四个席位,1930年,又增至五名。

上海公共租界的行政体制与上海法租界完全不同,后者是法兰西殖民帝国的一部分,受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的支配,而上海公共租界是当地外国侨民的地方自治体,并不直接受任何外国领事、甚至是英国领事的支配和管理,是一个高度自治的自治体。

上海工部局董事会是当时上海公共租界内的最高行政权力机构。董事会每次例会讨论和决议,都有专人记录。2011年11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上海市档案馆所藏1854—1943年董事会记录原件,并由上海市档案馆译成中文,中英文对照编排,出版了《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全套共28册,详细记录了公共租界各项工作的立项、讨论及实施过程。是研究上海租界以及工部局历史的重要史料。

据《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1868年7月7日,工部局印章已由工部局测量员奥利弗先生设计,并已报呈董事会,总办指示将此设计分发给工部局各董事查阅。”也许是设计图稿不符要求,9月11日的记录显示,“工部局印章的设计已报呈工部董事会,此事已推迟进一步考虑。”11月11日,“奥利弗先生提出了印章的另一设计,但会议对此事未作决定。”直到12月1日,“工部局工程师奥利弗先生上次为工部局设计的印章得到了董事会普遍的认可……会议一致通过决议如下:批准现在提交的工部局印章的图案,并雕刻合适的印章。”工部局印章图案才被正式确定下来。

历时半年才得到工部局董事会认可的印章最后在英国雕刻制作完成。印章有两枚,大印章直径为5.8cm;小印章直径为2.6cm,印章上刻有12个国家旗帜的图样:左上方起依次为英国、美国、法国、普鲁士(北德意志邦联),右上方为俄国、丹麦、意大利、葡萄牙,下方为瑞典、奥地利、西班牙、荷兰。据史料记载,自1863年9月英美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后,先后有12个国家在租界内设立领事馆,图中的12面国旗就是这12个国家的象征。“工部局”三个汉字的外侧为拉丁语“OMNIA JUNCTA IN UNO”,意为All joined as one,即“所有联合为一”。寓意上海租界由12个国家侨民选出的代表共同管理。

1869年3月9日,工部局董事会决议:可启用最近从英国寄来的印章,并自本日起作为上海工部局的公章。在工部局的法定文件上加盖这一公章后,可认为一切手续均已完备。

工部局印章图案被作为工部局局徽后,开始出现在工部局各种官方制品上。万国商团、巡捕房等机构在设计本部门徽志时都采取了以局徽为中心图案的设计理念。

工部局局徽图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经历过一次改动:左上角原德国普鲁士黑鹰旗处变为一块空白。一战结束后,随着1919年6月《凡尔赛和约》在法国签署,德国开始与交战国恢复正常外交关系。工部局局徽随之也恢复如初。

上海万国商团掠影

万国商团的出现,也与上海小刀会起义有关。由于现存文史资料对小刀会由来及评价差别颇大,这里就不再对其展开。

1853年小刀会占领上海县城后,富庶民众纷纷奔逃,相当一部分逃进了租界。4月8日,租界当局宣布,为保护侨民,租界组织了一支外国侨民民兵武装队伍,名为Shanghai Volunteer Corps(上海义勇团)。因义勇团主要由洋人组成,开始,租界华人称其为“洋枪队”,后中文名称被固定为“上海万国商团”。上海万国商团从成立伊始,便是上海公共租界的一支半军事组织,承载着保卫租界安全的职责。

1854年4月3日,清军在租界东与洋人发生殴斗,上海万国商团前去支援。第二天下午,英军与万国商团分几路向清军营地进攻,清军在死伤几百人后被迫西撤。这场胜仗使租界当局认为,依靠商团武装可以保证租界的安全,便将4月4日定为上海万国商团的“建军节”,此后的每年此日都会举行阅兵式。

1870年,上海万国商团由上海工部局接管,成为其常设机构。随后历年扩军,其最高指挥机构为总司令部,设总司令一名,副总司令若干名,下有骑兵队、野炮队、轻炮队、工程队、铁甲车队、步兵队等,是一支国籍各异、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准军事化武装。

1905年,由华人富商虞洽卿牵头,上海总商会发起创办了华商体操会。1907年3月,华商体操会正式加入公共租界万国商团,是为“万国商团中华队”。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之后,许多白俄人从北方迁来上海,万国商团中又增加了一支白俄队,全部由俄国军人组成。他们集中居住在军营里,按月领取薪饷,完全服从租界指挥,是一支职业雇佣军。

1941年12月8日,日军袭击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美、日英宣战。同日上午,日军海陆军代表在日本驻沪总领事陪同下,出现在公共租界工部局大楼内,会见当时的总董李德尔,要求其“协助”日军。之后,董事会日本籍董事人数迅速上升,工部局有名无实。据《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1943年7月30日,工部局董事会“最后一次会议于5时15分结束”,工部局宣告解散。

在工部局解散前的1942年6月,作为租界自有武装力量的万国商团率先被解散。万国商团被解散时,仍有官佐158人,团员1491人。

万国商团存在的89年中,在保卫公共租界安全、维护租界治安方面都作出过重要贡献,曾得到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的高度肯定。上海公安博物馆收藏了一座工部局用于表彰万国商团的银质奖杯。奖杯中心是万国商团的徽章,徽章由两部分组成,主体分为三个层次,中心图案为工部局局徽,局徽外部刻有万国商团的英文名称SHANGHAI VOLUNTEER CORPS,最外圈由宛若太阳光芒的八角形环绕。在主体下方是一条锻带状图案,图案上刻有“4TH APRIL 1854”(1854年4月4日为万国商团建军日)的字样。该奖杯造型古朴、器形端庄,保存完好,成为那段历史的重要见证者。

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回眸

1854年7月11日,上海工部局成立后,立即决定“为了维护租界的治安与清洁”,设立Shanghai Municipal Police。Police直译为警察,但当时的汉语词汇中并无“警察”一词。工部局商议后,决定参照清政府维持京师治安和保卫京师安全的“巡捕营”概念,将Police译为“巡捕”,Shanghai Municipal Police也被译为“巡捕房”。

巡捕房成立后,于1854年8月起面向欧籍人士招募巡捕,并聘请资深警员担任督察员,以现代警务理念组织管理这个新设机构。

公共租界的第一批巡捕共有32人,月薪按照级别从30元到150元不等。随着公共租界不断扩大,巡捕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到1935年,公共租界已下辖中央捕房、老闸捕房等14个巡捕房,共有巡捕6000余名。早期的巡捕都是以英国人为主的西捕,1865年以后,才相继出现华捕、印捕、日捕和俄捕等,其中又以华捕占大多数。

虽然西捕人数仅占巡捕总数的10%左右,但他们待遇最为优厚。印捕次之,华捕最低。关于各国巡捕的待遇差异问题,还有一段小小插曲。

1893年,工部局举行上海开埠五十周年庆祝活动,铸造银质纪念章和铜质纪念章以资纪念。在确定发放范围时,董事会决定将银质纪念章授予工部局职员和巡捕房中的欧洲籍成员,非欧洲籍成员一律发给铜质纪念章。

对董事会的决定,印度巡捕们表示强烈不满。他们认为,自己不应与华捕同一待遇,而应与欧洲籍巡捕一样被授以银质纪念章,并将已经到手的铜质纪念章全部退回给工部局。工部局是否满足了印度巡捕的要求,并未找到相关资料予以说明。但巡捕房内部存在等级,而印捕认为“自身地位高于华捕”,是显而易见的。

后期的公共租界巡捕不仅负责维护公共租界内的社会治安,还可以为私人提供保安服务。1930年,工部局发出布告,对巡捕有偿服务明码标价。雇用一个西捕,一天(按8小时计算)为20元,日捕10元,印捕8元,而华捕只有4元。

1905年,清政府仿西制设立巡警部,清政府管辖区内有了正式巡警。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将巡警改称警察。只有租界区内,依然将警察称为巡捕。直到1949年后,巡捕的称谓才从中国近现代史上正式消失。

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0日的淞沪会战中,日军将公共租界北区和东区作为进攻中国军队的基地,并以海军陆战队代替租界巡捕。此时的公共租界在事实上被分割成两部分:苏州河以北地区成为日军控制的势力范围,史称“上海日租界”;公共租界的中区、西区及西部越界筑路区域仍由英国、美国和意大利军队防守。

公共租界在战争中保持中立达四年之久,先后接纳了40余万中国难民。

1940年,欧洲战事爆发,驻沪英军撤退。1941年12月,日军进驻公共租界的中区、西区。1943年1月,美、英两国审时度势,废除了历史上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与国民政府改订了新的条约,放弃了治外法权和在华的一切租界,存在了百年的上海公共租界至此宣告结束。

公共租界消亡后,作为维护其治安的巡捕体系也一同消亡,渐渐湮没于历史的洪流之中。

从公允角度看,租界时代给国人留下过许多痛苦回忆,但它对中国近代发展也功不可没,它不仅孕育了众多星光熠熠的民族企业、庇佑过许多被战争摧残的国人,也是现代文明风尚的创始地和发源地。其中之一,便是现代警察制度。

严格意义上讲,中国古代并没有专门的警察制度。中国最早出现的现代警察便是清末租界内的巡捕。上海公安博物馆收藏了一枚上海公共租界时期的巡捕房徽章。巡捕房徽章设计与万国商团徽章大致相同,只是将万国商团的英文名称SHANGHAI VOLUNTEER CORPS换成巡捕房的英文名称SHANGHAI MUNICIPAL POLICE。

这枚巡捕房徽章不仅是那段令人心情复杂的租界岁月的见证物,时刻警醒我中华儿女勿忘国耻;也是中国现代警察制度的标志和象征,鞭策着我们铭记历史,面向未来。

猜你喜欢

工部局万国租界
1937年上海公共租界增捐风波述论
春节700万国人出境游
马万国作品
“万国茶帮”拜妈祖
近代上海公共租界筑路中的利益协调
1845—1945上海租界百年
鲍罗廷与收回汉口英租界
华洋共管新格局的开启(1914-1930)——上海法租界公董局华董选举初探
抗战时期上海的“煤荒”研究
上海租界时期的公共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