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母语优势促进中职英语教学
2019-03-29蔡琳琳
蔡琳琳
【摘要】由于中职学生英语基础薄弱,课堂上用母语辅助英语教学必不可少。本文从语音、词义、语法、课文教学等方面论述了母语的正迁移作用是如何促进中职英语教学的。
【关键词】母语正迁移作用中职英语教学
前不久曾在学生中做过一次“母语对你的英语学习有没有作用?”的调查问卷,在收到的110份调查问卷当中,有39份认为母语对英语学习有积极作用,其余的71份认为母语对英语学习没有积极作用,只有消极、阻碍作用。
众所周知,我们的母语(即:汉语)与英语完全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我们的母语属于汉藏语系,而英语属于印欧语系。因此,这两种语言的差别也就显而易见。既然差异明显,为何学生们在调查问卷中就母语对英语学习的作用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其实,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正好印证了认知心理学上的一个术语——迁移。迁移(transfer),是指在学习新知识时,学习者将以前所掌握的知识、经验迁移运用于新知识的学习、掌握的一种过程。如果旧知识的迁移对新知识的学习起帮助、促进作用,则为正迁移;反之,如果旧的知识、经验的迁移妨碍了新知识的获得,则为负迁移,即干扰。因而,认为母语对英语学习有积极作用的学生则是发现了母语的正迁移作用,而那些认为母语对英语学习只有消极作用的学生则没有看到母语的正迁移作用,而只是看到了它的负迁移作用。
由于母语与英语在文化背景、语音、语言结构、语用等很多方面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所带来的负迁移加大了学生学习英语的难度,给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如:1.He very like playing basketbali.(×)
2.Are you understand?(×)
因而,我们的英语教师也就更注重母语的负迁移作用,尽量避免在课堂上使用母语。而事实上,母语在很多方面与英语还是有相似之处的,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其优势,尽量使其正迁移作用的效力最大化。在以汉语为母语的中职英语教学中,其对英语的正迁移作用主要体现在语音、词义、语法、课文教学等方面。
一、语音方面
英语在读音上使用国际音标,音标主要分元音和辅音两大类。而我们的汉语普通话在读音上使用拼音,拼音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拼音中的声母就相当于英语的处于开着的辅音,韵母就相当于英语的元音。如:汉语的泥巴(hi ba)、妩媚(wu mei),英语的need/ni:d/,bar/ba:/,wood/wud/,make/meik/。汉语这两个词的声母就相当于英语的辅音/n,b,w,m/,韵母就相当于英语中的元音/i:,a:,u,ei/。如果教师能充分让中职学生认识到母语在这方面的正迁移作用,势必会在拼读单词、记忆单词方面给学生极大的帮助,改善大部分学生在中职阶段还不会用音标拼读单词,更不会用音标记单词的现状。
二、词义方面
(一)汉语中很多字是一词多义的,这一点和英语是一致的。而且汉语和英语在词义上存在着许多共性。英语单词“old”有许多涵义,其中有5个和汉语是一样的。
1.老的,年纪大的。如:the old man(老人)
2.相識时间长的。如:an old friend(一个老朋友)
3.时间长的,古老的。如:an old story(一个古老的故事)
4.经验丰富的人,在行的人。如:old hand(老手)
5.陈旧的。如:The schoolbag is too old.(这个书包太旧了。)
(二)在词汇教学中,我们提倡尽量用英语解释英语,以加深学生对新词汇的理解和记忆。但有些抽象的词语,如果用英语解释起来,会更加云里雾里,让人摸不着头脑。如:a friend of mine中“of”这个词,用英文解释就是belonging to sb,如果就这么跟学生们解释,他们可能更听不懂,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belongto,你还得继续说明什么是belong to。倒不如直接用汉语解释:of表示“所属”,相当于汉语“……的”,但译的时候得倒过来译,即先译of后面的内容。所以,这个短语的意思就是“我的一个朋友”。这样,学生一下就明白了。可见,母语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不容小视。
三、语法方面
(一)句子结构
英语语法是中职学生最伤脑筋的地方,每每教师在进行语法教学时,学生都有好似“听天书”的感觉。难道我们的母语在这一领域就真的难以作为?其实不然,细心的英语教师会发现:一般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在学英语时比其它学生要有优势得多,尤其是在语法方面。究竟为何?那是因为英语的语言结构是链性的,其语法当中的各类时态、语态、从句、非谓语动词、虚拟语气、主谓一致等等大多都是紧紧围绕句子结构而展开的,而事实上,汉语与英语在句子结构方面是一致的,即都是主谓结构。换句话说,如果一名中职学生他弄得清楚什么是汉语的主、谓、宾、定、状、补,那么他在学英语语法时,一定会比那些弄不清楚上述句子成分的学生要游刃有余得多。因此,教师要想让学生在英语语法方面学得轻松,自己教得省力,一定先得从母语的主、谓、宾开始补课,否则:事倍功半,还很可能是无用功。某学生在调查问卷中的一翻话恰恰与笔者的观点不谋而合:“母语对英语学习起着基础的作用,英语与汉语都是语言,都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只有语文学好了,英语才能学好,如果连母语都不行,就更加学不好英语了。例如:语法结构中主谓宾的理解都与语文有关。所以我们要学好英语,语文——也就是母语是必不可少的。”
(二)句子时态
时态是英语语法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也是中职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最难过的一道坎。因为一种时态就有一种规则,而且某些时态的定义在我们的母语中是没有这一概念的(如过去完成时)。如此复杂,抽象的东西,在教学过程中完全用英语来解释,学生难以掌握。这类语言现象只能用母语解释之后,学生才更容易接受和掌握。如:过去完成时,教师在解释这一时态定义时,最理想的表达则是“过去的过去”,即“在一过去的动作发生之前,某一动作已经发生”。
例句:He had gone when she got there.
四、课文教学方面
案例(一):若干年前,在用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给文秘班学生授课时,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时课堂上正在讨论一篇课文的内容,甲学生向全班提问:“At least in the United states这串英语是什么意思?”乙学生回答道:“在美国最小的城市里。”教师提问乙学生:“At most是何意?”乙学生答:“至多”。教师追问:“那么at least呢?”噢,at 1east是至少,这一串英语应是‘至少在美国的意思。”说完,乙学生笑了。
由于中职学生英语基础的薄弱,在课文教学中用直接法进行教学,根本难以进行。只有用翻译法展开教学,学生才能弄清汉语与英语在表达上的差异,才能真正理解英语课文的内容。
案例(二):曾为旅游英语专业班开展英语教学时,为了增强该班学生的会话能力,教师要求全班学生背诵课文。刚开始,要求学生熟读课文,课后让他们逐一背诵。结果发现,这样的背诵效果极其不理想。后来教师改变了做法:在课堂上全班学生集体朗读几遍课文后,然后合上课本,教师朗读一句课文译文,学生在其提示下背诵一句课文。结果用了比第一种做法少得多的时间,学生就会背诵课文了,而且情绪高昂。
其实在第二种做法中,正是由于母语(课文的中文译文)与英语在句式表达上的差异使学生在背诵课文时,时时对所背课文的句子内容保持警醒,时时对英文课文中事件发生的顺序保持警醒,从而避免了机械背诵、所背不知何物的现象,从而提高了记忆的效果。一位英语语言学家说过:“你应当永远记住,几乎可以完全肯定的是:在学生的头脑中,不出声的翻译自始至终在进行。”可见,在课文教学方面,母语翻译的正迁移作用何其重要。
实践证明:恰当地,有目的地利用母语的正迁移作用,可以使英语的教与学更加富有成效。在中职英语教学中,母语参与教学完全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或教学方法,而促进英语教学,才是发挥母语优势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