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地方当局对红军长征过云南的态度和应对措施探析

2019-03-29沙文涛

贵州文史丛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龙云

沙文涛

摘 要:云南地方当局对红军长征过云南的态度是复杂的,其对策也是多样的,在不同的阶段采取了防范、堵截、阻止入境、围剿等应对措施。云南地方当局对过境红军的复杂态度,源于复杂的社会政治背景,其主观动机是为了自保,以消除来自红军和国民党中央军的威胁。上述态度和对策,客观上有利于红军顺利通过云南境内。

关键词:云南地方当局 龙云 红军长征

中图分类号:K2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9)01-36-40

由于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利,中共中央被迫实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第一方面军)连同后方机关人员八万多人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分别从江西和福建出发,开始长征。红军长征途中,中央红军和红二、六军团分别于1935年和1936年经过云南,并先后从云南渡过金沙江,甩掉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的阶段性胜利。红军长征过云南时,国民党中央派出了大规模军队进行围追堵截,同时命令云贵川三省地方当局派兵协助追剿红军。关于云南地方当局对红军长征过云南的态度和应对办法,许多论著多以“追而不堵”或“礼送出境”一笔带过。“追而不堵”确实是云南地方当局对付过境红军的主要态度和策略,但这样的概括并不全面。云南地方当局对红军长征过云南的态度和应对措施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另外,许多论著多在叙述红军长征过云南时顺带提到云南当局的对策,而很少有文章从云南当局的角度探讨其对长征时红军过云南的对策,视角方面存在缺陷。1鉴于此,本文拟就云南地方当局对红军长征过云南的态度和应对措施进行探讨。

一、红军入滇前的未雨绸缪

红军入滇前,云南当局未雨绸缪,采取各种防范措施,但在不同时期采取的策略有所不同。

(一)红军长征初期的反应

红军开始长征的初期,并未计划进入云南,实际上也没有入滇的迹象,因此云南地方当局对红军长征采取观望和防范的态度,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主要有:

1.命令各县组编保甲,组建保卫队和常备队,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1934年9月17日,龙云以云南省政府的名义发出第122号训令,该训令首先介绍了四川、湖南、贵州等地中共活动的情况,分析了红军发展的趋势,认为云南也将面临红军的威胁,“思患预防,实不可缓”,因此令云南省民政厅厅长督促各县组编保甲,组建县保卫队并认真训练常备队。1这时红军长征大部队尚未出发,而龙云已有忧患意识,开始在云南部署防备工作。1934年10月29日,龙云已经得知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并预判向西南行进,遂发出“着各县赶办防共事项条谕”,要求各县加紧防共事宜。21934年10月31日,云南省民政厅发出“命各县局迅办保甲保卫队常备队训令”,再次督促各属迅速办理和完成编组保甲、保卫队和常备队三项事宜。3

2.加强反共活动。

1927年龙云掌握云南政局后,名义上归附南京国民政府,其反共的态度是十分明确的。在红军长征开始前后,龙云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反共措施,加强了反共活动。

首先是加强邮件检查。1934年9月22日,鉴于中共势力在四川和贵州的发展势头,龙云要求加强邮件检查,防止宣传共产主义的红色文件和信息进入云南。4

第二,制订“清查红军条例”和“防止红军潜入暂行办法”。1934年12月3日,安恩溥部制订了《第二旅戍区清查“匪共奸宄”暂行条例》和《第二旅戍区宣传“匪共罪恶”、防止“匪共”潜入暂行办法》5等反动文件,全方位加强了反共宣传和对所辖地区的社会控制。

第三,加强对入滇人员的盘查。1935年1月,为了加强对红军活动的了解及与各方的联络,滇东北重镇镇雄县开通了无线电台。1935年2月,龙云电令镇雄县长杨国珍,称:“镇雄、威信、盐津等三县,适当冲要,宜速将团防整顿完成。对于一切出入,均应认真盘查。除必经之道路要隘,加以防范外,其他小道,即予毁坏或阻塞,以免奸细混入。至镇雄电台宜随时与毕节行营联络,互通声息。”61935年2月4日,由于旅外滇籍人員回滇者较多,龙云特意指示河口等地切实加强对入滇人员的盘查。7

由于长征部队离云南还比较远,云南未受到直接威胁,因此,红军开始长征的初期,云南当局应对红军长征的态度并不积极,采取的主要应对措施是加强地方控制,预防中共势力进一步渗透云南等。

(二)红军进入贵州逼近云南时的应对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湘江防线向贵州挺进,蒋介石电令龙云派滇军出兵协助防堵。同时龙云也预判红军可能进入云南,遂开始积极应对长征红军。另外,蒋介石在派国民党中央军追剿红军时,也图谋吞并西南政权,直接威胁到龙云的统治。在红军进入贵州时,蒋介石曾对其秘书陈布雷说:“川、滇、黔三省各自为政,共军入黔,我们就可以跟进去,比我们专为图黔而用兵还好。川、滇为自救也不能不欢迎我们去,更无从借口阻止我们去,此乃政治上最好的机会。今后只要我们军事、政治、人事、经济调配适宜,必可造成统一局面。”81935年3月,在国民党中央军牢牢掌握贵州局势后,蒋介石宣布免去贵州省主席王家烈的职务,由其亲信吴忠信接替,实现了对贵州省政权的直接控制。

面对红军入境和国民党中央军的威胁,龙云深感事态严重,曾多次召集高级官员进行商讨。但在如何认识局势和如何应对红军逼近及国民党中央军大军压境的问题上,云南地方当局的高级官员出现了意见分歧。当时的意见分成以下几种:

第一种以云南省政府委员马聪和总部军务处长陶汝滨为代表,认为红军不会进入云南,理由是云南地处边隅,无回旋余地,容易被消灭,并举石达开当年为什么不到云南,和广西红军为什么不在广西而要远赴江西为例。因此主张一动不如一静,以保境安民为好。

第二种以总部经理处长孔繁耀为代表,认为与其拒之于境内,不如拒之于境外,万一红军进入云南,则地方“秩序必大遭破坏”“公私必大受损失”。

第三种以昆明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分校主任唐继鏻为代表,认为红军善于化整为零,若分成多股纵队向本省前进,殊不易防堵;应分令各县迅速构筑碉堡,早作坚壁清野之计,将一切重要物资运存于附近的城市或碉堡中,由各县常备团队守备。这样,红军到达必无所获,自易退散。

第四种意见是认为红军只有少数力量,在大军跟踪紧迫、各省军队到处堵截的情况之下,“实无幸存之理”。这种意见占大多数,其中省政府委员周钟岳特别强调这一点。他一开始就断言红军“已临末日”,并举由秦汉以来一直到太平天国时代的农民起义,一概说成是“流寇”来与红军相类比。龙云也断言红军“必同石达开一样到大渡河而败亡”。

第五种意见是孙渡自己的意见,他向龙云建议说:“蒋介石这次追堵共军,实怀有一箭双雕的野心,不仅想消灭共军,而且还想乘便消灭地方武装。因此,我们只好遵照蒋的命令出兵,使他以后无所借口。如果共军进入云南,则中央军必跟踪而来,那就会使云南政局有发生变化的可能。因此,我们防堵共军,还是以出兵贵州为上策。在共军未进入云南以前,应尽最大努力去防堵,总以不使共军进入云南为最好。但我们兵力不敷分配,处处设防则处处薄弱,集中一点则两侧空虚,防堵任务殊不易达成。因此,不能不有共军入境时的打算。若共军既已进入云南,为免除以后一切麻烦起见,只有追而不堵,将共军尽快赶走出境为最好。”1

通过权衡利弊,龙云最终采纳孙渡的建议,即在红军未进入云南之前,遵照蒋介石的命令出兵贵州防堵,以不使红军进入云南为上策;如果红军进入云南,则追而不堵,将红军尽快驱离出境。从龙云的角度看,这是一种比较积极主动的应对措施。随后云南当局基本按这一方针来对付红军。龙云任命孙渡为第十路行营指挥主任,负责执行这一方针。

另外,龙云手下另一将领张冲也提出过类似的建议,张冲说:“眼下咱们的部队不是先防红军,而应当先防薛岳,我看红军不过是借路路过而已,对我们没有致命威胁。若我们要与红军大动干戈硬拼,两败俱伤时渔人得利,岂不正中老蒋的下怀。你既是总司令,就有权下令薛岳去追击红军,咱们也得做追击红军的姿态。我认为,你把这任务交给我来干,我自会见机行事。”龙云接受了张冲的建议,让张冲率领近卫第一、二两团兵力尾随红军之后,保持一定距离,追而不打,或象征性地打打,做样子给蒋介石看。2

在红军进入云南前后,孙渡率领滇军驻守宣威,随后向贵州的威宁、毕节前进。不久蒋介石任命龙云为第二路军总司令,滇军孙渡部队为第二路军第三纵队,在滇黔边境协助围剿红军。孙渡派遣军主要执行两个任务:一是围堵并伺机消灭红军,防止红军进入云南;另一个任务是做出积极协助围剿红军的姿态,以夺国民党中央军进入云南的口实。

二、红军入滇后的应对举措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1935年1月19日,中央红军由遵义地区北进,计划从宜宾和泸州之间北渡长江。1935年2月,中共中央决定暂缓渡江,折向滇东北进发。1935年2月5日红军首次进入云南境内,进驻云南省威信县境内进行整编。随后几天在威信县水田寨、大河滩、扎西镇等地连续召开会议,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不久红军又出敌不意,回师贵州境内,再次攻占遵义。4月下旬,红军突然放弃贵州,分五路大军向云南境内急进。红军再次进入云南境内,事发突然,使滇军措手不及,龙云迅速采取措施进行防堵。其基本方针还是孙渡提出的“追而不堵”。大体上,在红军进入云南境内后,云南当局采取的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追而不堵”,逼迫红军尽快离境。

1935年4月20日,红军进入北盘江地区,龙云电令安恩溥旅,要求其“应以掩护本省”,压迫共军向东北,“方于滇有利”。14月23日,根据中革军委的部署,中央红军分五批从平彝(今富源)县第二次进入云南。由于滇军大部早于一个月前调贵州毕节一带防堵、追击红军,当红军再次入滇时,龙云已派不出部队从正面堵截红军入滇,不得已只好请求蒋介石派军驰援。蒋介石早想派军进入云南,收到龙云求援电,正求之不得,立即督令中央军拼命尾追,速进云南,另外派飞机入滇,对红军进行侦察及跟踪、轰炸,给红军造成了很大损失。鉴于敌人的疯狂追堵,4月24日,中革军委决定迅速脱离追敌,向沾益、曲靖前进。由于红一方面军进军神速,而云南省城昆明防务又空虚,龙云为了力保昆明,急调距红军最近的刘正富旅、安恩溥旅及龚顺璧旅折向罗平,取道陆良,从宜良坐火车赶赴昆明防守。4月28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决定红一方面军迅速渡过金沙江,转至川西创建新的苏区根据地。5月初,中央红军全部渡过金沙江,跳出了国民党中央軍和滇军的围追堵截,赢得了北上的战略主动权。

总之,红军进入云南后,滇军基本执行了“追而不堵”这一方针。但也有前提条件,即红军是否向云南境内深入。如果红军的目标不是云南,不向云南境内深入发展,则“追而不堵”,让红军尽快离开云南境内;如果红军向云南境内深入,则不仅加以围堵,还派重兵把守昆明等重要城市,防止红军攻占。

2.防范国民党中央军入滇。

中央红军进入云南后,蒋介石下令其嫡系部队从后面追击,不排除进入云南境内的可能,于是龙云就面临着国民党中央军即将尾随红军进入云南的问题,龙云对此极为忌讳,极力阻止国民党中央军入滇。但双方对此问题都比较慎重。蒋介石的嫡系薛岳部在进入云南前,曾派代表去昆明与龙云协商。龙云表面上对薛岳部队表示欢迎,但同时又希望薛岳部队到达昆明附近时,由薛岳本人先到昆明商讨一切。当薛岳先头部队接近昆明时,龙云即派人通知不许薛岳部队进入昆明,薛岳只好照办。2直到红军离开云南,国民党中央军只在滇东北地区活动,并没有深入云南境内,更没有进入昆明市区。

3.调集各地武装力量协防昆明。

遵义会议后,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忽东忽西,令敌人摸不着头脑。红军进入云南后,由于战略战术灵活,使得国民党中央和云南地方当局都无法准确判断红军的战略目标,不知道红军要往何处去。龙云为了保住自己的政权,害怕被红军消灭,同时也担心蒋介石的中央军趁机进入昆明,吃掉自己,因而十分重视保护自己的地盘,特别注重加强对昆明的防守。在红军长征过云南期间,龙云曾多次命令各地正规军和民团武装向昆明集结,以拱卫省城。1935年4月下旬,红一方面军进入云南时,滇军主力都在黔境或黔滇边境,云南境内多为地方保安部队、民团武装,尤其是昆明防守力量空虚。为了力保省会昆明,4月25日,龙云任命胡瑛为昆明戒严司令,以第三旅旅长龙雨苍为昆明城防司令。29日,云南省民政厅根据龙云的旨意,谕电滇西各县:“查现在匪窜入滇边,有深入之势……现在情势日趋严重,各县局长职在守土,责无旁贷,尤应加紧办理。”3龙云还从滇西、滇南调保安大队、民团到昆明增援。

4.执行围剿命令,与红军发生过一定规模的作战。

长征红军过云南时,一方面出于对工农红军的敌视,另一方面为了给蒋介石一个交代,龙云积极开展对红军的围剿,甚至一度表现得比较狂妄,以为歼灭红军,志在必得。1935年4月21日晨,龙云向蒋介石发电,称此次红军窜入盘江,不啻自入绝境,实为歼灭红军千载一时之良机;“各部队苟能努力从事,可望解决。此机若再放过,以后决难再得,务恳钧座乘此未开始进剿之际,用最严重电令,饬各部队长官,一体努力”。针对有的部队追击红军不力的问题,龙云提议:“若有行动稍迟或攻剿不力,致使匪疏脱者,概以纵匪论罪,或竟以军法从事”。同日,龙云电令孙渡,称“匪入盘江后,我军包围之势已形成。若再不能解决,非天意之长寇,实人力未至也”,令其“一鼓而歼灭之”。14月23日《云南民国日报》刊发特讯与之相呼应,称红军进入北盘江地区,“决难生路可逃”“会剿之期,即在日内,预料必能将匪解决”。2实际上,这些豪言壮语,从来没有实现。由于战略战术灵活,中央红军过云南时,蒋介石和龙云基本未摸清红军的行进方向,因而未发生大的战斗。而红二、六军团过境时,与滇军发生了虎头山、六甲等战斗,使红军遭受较大损失。因此,滇军所谓“追而不堵”“追而不击”并不是绝对的。

三、结语

总的来说,红军长征过云南时,云南地方当局的态度是复杂的,其对策也是多样的。其基本对策是:(一)在红军长征初期,仅采取一般防范措施,试图阻止共产主义思想进一步向云南渗透,和压制中共云南地下党组织的发展;(二)在红军逼近云南而未进入云南境内时,极力堵截以不使红军进入云南为上策;(三)在红军进入云南境内后,又以“追而不堵”“追而不击”为基本策略,使红军尽快离境;(四)在红军进入云南后,加强对国民党中央军的防范,成功阻止其进一步深入云南境内;(五)在围堵红军过程中,云南地方当局调集全省军力加强防守,并与红军发生过一定规模的战斗。鉴于上述认识,那种把云南地方当局对付长征红军的态度和策略简单化的做法,是有局限的。

蒋介石在围剿红军过程中怀有鬼胎,既有消灭红军的打算,也有乘追剿红军的机会直接控制西南政权的企图。因此,以龙云为首的云南地方当局对长征红军的态度是复杂的,既不希望红军经过云南,更不愿意国民党中央军进入云南。云南地方当局的这种态度,客观上有利于红军顺利通过云南境内。当然,以龙云为首的云南地方当局采取上述态度和对策,源于复杂的社会政治背景,其主观动机是為了自保,以消除来自红军和国民党中央军的威胁。因此,对于云南地方当局在红军长征顺利通过云南境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宜评价过高。

Yunnan's Local Authorities' Attitude and Measures Towards The Red Army's Long March

Sha Wentao

Abstract: The attitude of the local authorities of Yunnan to the Red Army's long march to the Yunnan Province is complicated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are various.At different stages, Long Yun adopted measures to prevent, intercept, prevent entry and encircle and suppress the Red Army. The complex attitude of the Yunnan local authorities to the transiting of Red Army stems from the complex social and political background, and its subjective motive is to protect itself in order to eliminate the threat from the Red Army and the central army of the Kuomintang. The above attitude and countermeasures are objectively beneficial to the smooth passage of the Red Army through Yunnan.

Keywords:The local authorities of Yunnan; LongYun; Red Army's long march

责任编辑:林建曾

猜你喜欢

龙云
出滇抗战时期龙云对滇军的治理研究
龙云:被破格摘掉“右派”帽子的“云南王”
An integral calculation approach for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cavitating flow around a marine propeller behind the ship hull *
URANS simulations of the tip-leakage cavitating flow with verification and validation procedures *
Some notes on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error analyses of the attached turbulent cavitating flow by LES *
云南王龙云险随汪精卫一同投日?
Verification and validation of URANS simulations of the turbulent cavitating flow around the hydrofoil*
环球蜜月十万公里,谁说辞职旅行不靠谱
Large eddy simulation of turbulent attached cavitating flow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large scale structures of the hydrofoil wake and turbulence-cavitation interactions*
省主席为何放弃走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