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师生应“相向而行”

2019-03-29袁爱群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陌生化

【摘 要】阅读教学是师生“相向而行”的过程,以阅读活动为载体,实现教师走向学生、学生走向教师的“合合”境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需要有准确的教学视点、合理的教学展开和教师以“陌生化”眼光展开教学;这不仅是一种教学展开的逻辑过程,也是教师备课时理解教材、研究学生的心理过程。

【关键词】教学视点;教学展开;陌生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03-0017-03

【作者简介】袁爱群,江苏省张家港外国语学校(江苏张家港,215600)教师,高级教师。

语文学习主要是通过阅读来完成的,而阅读的内容材料以文学类作品为多,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阅读者的视角和关注点的差异,让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呈现出更多样性、个性化的可能,也就是说,同样的阅读内容不同的课堂关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可以迥然不同。阅读教学的百花齐放固然是好事,但是,这也很容易使语文教学呈现出因教师的任意解读而“自以为是”的虚假繁荣。

协同学习的关键,在于围绕学习内容师生之间形成一致的学习目标,并在有效的学习活动中抵达目标,在协同学习中,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展开充分对话,彼此了解,从各自的“原有经验”出发(教师对教学内容有充分而全面的理解,但对于教学而言,必须做出有效选择——围绕学生的学习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选择),师生从不同的方向,走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教学应该是师生“相向而行”的过程,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设计一系列语言文字运用和文学欣赏的活动,师生逐步接近并抵及教学内容的核心价值,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笔者认为,要实现师生的“相向而行”,语文教学需得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找准“视点”

“视点”是绘画方面的概念,西方画把绘画者(即观察者)所处的位置定为一点并称之为视点,其他物体的主线都以此排布。可以说,视点是欣赏艺术的合理“入口”和勾连艺术作品的关键,有了合理的视点,阅读教学活动也就有了立足点和出发点,因此,视点对于阅读教学来说非常重要。而要找准阅读教学的视点,需要三个方面的“集合”。

1.阅读文本的教学价值。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多元的,也是多层次的,而其教学价值,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价值是有一定的范畴的,可能远远小于其多元的可能或者差异化的解读范围,那就是符合作品评价的主流且符合发展趋势的文化与审美。比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中的课文《一个人的遭遇》,这篇小說的教学价值应该循着“一个战争归来者的故事”,审视战争给人类造成的不幸,应该从“一个人的遭遇”,探究文学作品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2.学生学习获得可能性。奥苏伯尔讲,有意义的学习一定尊重学习者的“起点”,维果茨基也强调学习的“最近发展区”,阅读教学的意义在于基于学生的现有认知,通过学习活动,实现最大可能性的学习获得。初中学生学习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教师如果从“复杂的父子关系”的角度来解读其中“我”对父亲情感的话,就似乎不妥,且不说这种说法是否经得住推敲,单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态度上衡量,教学目标定位就已经失“准”。

3.教学展开的合理性。这是视点作为课堂教学展开的起点而言的,准确的视点既能切中文章的“肯綮”,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文本解读效果,还得成为课堂上一系列学习活动的发动者。如:很多成熟的教师在教授散文《老王》的时候,都选择从篇尾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引入教学,主要还是因为它具有引发全篇文章的学习和课堂系统展开的双重作用。

当然,找准阅读教学的视点,关键在教师能对阅读文本、教学以及学生有充分的认知和研究,要有文化理解和教学价值的认识高度,既要避免一叶障目,即教学中只有语句篇章修辞逻辑,割断文本与文化的联系;更要警惕浅薄庸俗的审美理解左右教学,勿受当下自媒体等对经典文本的臆测、新解甚至曲解的蛊惑,也不能追求“出新求异”而迷失了教育的本质。

二、教学的有效展开

阅读教学不是简单的阅读,而是一种师生借助阅读内容而展开的科学活动。它有基于阅读内容而超越阅读内容的学习目标,有严谨的活动过程,有以学习的有效达成为基本标准的评价,有教师围绕学生学习对阅读内容进行创造性加工而形成教学活动的主要素材。所以,教师走向学生,学生走向教师,共同进入“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合合”,才是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为了实现师生之间“相向而行”,教师的教学展开要关注两个重点。

1.能聚焦文本元素。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巢宗祺认为,语文教学应该有两种基本的逻辑,“一是从语言文字入手,通过语言推敲、赏析,寻找文本的内涵;二是先对文本内涵形成整体感受,然后从文本中寻找语言证据”[1]。显然,语言文字、修辞逻辑、篇章结构等,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元素;而优秀教师则更善于抓住“此文本”的基本元素,采用科学的方法,展开教学。比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中的课文《斑纹》,这篇文章的显著特点是以能充分调动感官的文字展现斑斓的世界,用富有张力的语词组合来表达审美感受和哲理之思,语言的独特魅力显然是“此文本”的基本元素;李清照《声声慢》的文本基本元素全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叠词吟唱中;等等。对于教学而言,每种文本都有其独特的“基本元素”,抓住这些文本元素,依照“文本元素”的特质,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教学的基本立足点。

2.要把握好教学节奏。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并以指向学生学习结果为目标的集体学习活动,而有效学习往往是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教学的意义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强度在发生着变化,使学生能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获得恰当的学习刺激。这可以用怀特海的“学习三阶段”理论加以诠释。怀特海讲,教学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浪漫(传奇探险)阶段、详细精确阶段与综合运用阶段,[2]浪漫阶段的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发现的原动力,是学习激情的源头,学生在这个阶段直接认识事物,偶尔对事物进行系统的分析;精确阶段代表一种知识的增加和补充,学生在此阶段开始重视知识的条理性并学习分析事实的方法;综合运用阶段则在补充分类概念和有关技能后又回归浪漫。不同的阶段,设计不同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的感性思维、理性思维交互发生,认知、探究与应用顺序展开,整个学习过程处于一种合理的流动之中而不单调,从而保证了学习的效率。

三、学习过程的“陌生化”

巧妙地运用文本,保持学生阅读的新鲜度,是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研究的命题。怎样保持阅读的新鲜度?笔者认为教师要善于通过不同的文本给学生不同的世界,每一篇文章都应该有不同的“脸谱”。通过文字展现世界的真善美,这是所有优秀文章的共性;学习阅读文章,不仅仅让我们感受到真善美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师生一起与作者共同体验获得真善美的过程,在文字、篇章、修辞、画面、情节等等方面来细细咀嚼美、收获美,因此,抓住文章特有的气质来学习、欣赏,不是面面俱到的统统收拢,应该是语文学习的关键。比如,教授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笔者只留下文章的两处情景——“父子车站送别”和“父亲近期来信讲述近况”来让学生欣赏分析,在朴素的字里行间感受深沉的父子之情,课堂效果很好,学生不仅课堂上深受感动,而且这两处场景也成为学生心目中《背影》的“名片”。

恰当地选取文本阅读的重点,让每一篇文本都生动起来,让每一堂课都鲜活起来,不断刷新学生的阅读体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还是在教师,教师在课堂上要以陌生化的眼光和学生一道去面对知识,要摆脱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指导者、文化传播者抑或知识的“守门人”的身份,也就是法国社会学家朗西埃所讲的教师要做“无知者”,知识和教师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教师的任务不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规范其行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3]要做好“无知者”,一方面,要求教师要隐藏到知识的背后,就像牛顿所讲的那样,“要做海边玩耍的孩童”,用热情和童真去面对“知识的海洋”,和学生互为“有知者”和“无知者”,刺激学生的知识探究能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对面”,以与学生平等的姿态和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身份,发挥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创造力,“相向而行”,完成课堂创造。

【参考文献】

[1]巢宗祺,施久铭.语文:聚焦“语言文字运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热点问题访谈[J].人民教育,2012(06):32-35.

[2]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45.

[3]修树新,郭维.“无知”与平等:布尔迪厄与朗西埃教育学思想解读[J].外国教育研究,2012(12):21-26.

猜你喜欢

陌生化
悲剧:最有力量的陌生化
借助陌生化策略有效开展阅读教学
教学新思维
国家是人民的国家:论《荒原蚁丘》中的叙事陌生化
论《布里尔小姐》的陌生化技巧
浅析《透明的红萝卜》中的陌生化手法
乔治?奥威尔《一九八四》中的陌生化叙事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陌生化”现象
媒体奇观视阈下《中国老师在英国》的解读
西方文学作品中马的象征意义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