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奇观视阈下《中国老师在英国》的解读

2016-11-22王思思

今传媒 2016年10期
关键词:陌生化

王思思?

摘 要:2015年8月,BBC纪录片《中国老师在英国》一经播出之后,立即引起了中英两国舆论的强烈反响。这部具有真人秀性质的纪录片,其实质是一个精心制造的“媒介奇观”。通过将各种具有中西文化代表意味的拍摄元素的陌生化处理,呈现出强烈的文化冲突表征,从而加强了奇观效果;同时在剪辑和叙事上的戏剧化表现,进一步参与构建了这个媒介奇观;纸媒和网络媒体的加入,扩大整个奇观的规模并加速了奇观的构成。

关键词:媒体奇观;陌生化;BBC纪录片《中国老师在英国》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0-0101-02

一、 引 论

2015年8月4日英国广播公司(BBC)二台晚间播出纪录片《中国老师在英国》(),5名中国教师在英国用中国的教学方式进行教育,引发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各种不适应的连锁反应。纪录片的播出,使得中英两国舆论很快被点燃,一场关于中西方教育方式和文化冲突的争论在两国分别展开。

该片取材来自于英国BBC和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共同合作的一个研究项目,在英国博航特中学设置“中国实验班”,抽取50名九年纪学生,由中国老师任教,并在一个月以后和该校同年级的孩子一起参加一场测试。英国博航特中学是一所被Ofsted评级为优秀的公立中学。参与节目录制的5位中国老师,3名中国老师来自英国当地,另外2位来自国内的中学名校,分别是一名杭州外国语学校的中学数学老师,和一名南京外国语学校初中英语教研组组长的特级英语教师。

二、媒体奇观视角下《中国老师在英国》纪录片分析

法国哲学家德波认为:“在那些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中,生活的一切均呈现为景象(景观、奇观)的无穷积累。一切有生命的事物都转向了表征。”“奇观社会”的出现启发了凯尔纳,于是“奇观”(spectacle)概念也应运而生。2004年《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的作者凯尔纳认为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媒体说了什么,因而媒体奇观应运而生。在书中,凯尔纳认为“媒体奇观”是指“能体现当代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其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体文化现象”。

《中国老师在英国》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发生的“实验性”媒介场景:一个多达50人由英国学生组成的班级,却在彻底中式的教学环境中和教学方式下学习一个月。很显然,它虽然称为纪录片,但并不是真正的镜子式地反映现实生活,而是制造了一个世界,构建了一个现实,即媒介景观。无论是片中显而易见的碰撞和巨大反差,还是这背后剧烈的价值观和文化冲突,两国舆论的热烈探讨,这场媒介景观无疑具有它独有的深刻意义和代表性。那么,这种奇观效应是如果实现的?

(一)“陌生化”强化奇观效果

“陌生化”理论源于艺术创作。最早由俄国文艺理论家维克多.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他认为所谓“陌生化”,实质在于摆脱习惯的制约,创造性的使人们面对熟视无睹的事物也能有新的发现。他在《作为手法的艺术》等著作中认为,艺术的真正目的并非仅仅知晓事物,而是要人感受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化,使形势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去体验对象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其本身并不重要。”“陌生化”作为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着重强调内容与形式上超越人们习以为常的常情、常理、常事、常境。原本这一理论是针对文学作品中以内容和形式上超越一般情景,使事物变得“陌生”,使读者感受到事物的艺术性以及新奇感的写作手法。

《中国老师在英国》纪录片在国内引起热议的关键要素就在于,通过真人秀纪录片的一次实验,把国内受众都习以为常的教学场景和教学方式,放到完全的异质文化背景的受众身上。异质文化受众对此产生的强烈反应,令国内受众感到“新奇”和“陌生”,让人们对常情、常理、常事、常境,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关注乃至反思。

整齐划一的早操,寂静无声的课堂和老师不容置疑的授课语气,是每一个受过教育的国内观众再熟悉不过的回忆。在节目中,画外音将中式教学的要点总结为三点——纪律性,残酷竞争和尊重权威。在还原这个中式教育的过程中,英国学生的强烈反差引人注目。例如,英国博航特中学原本的小班教学被换成50人一起上的大课,教室的墙壁上也像国内任何一座普通中学一样挂上了名人名言“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片中一位英国学生反问“谦虚是什么意思”;课堂上讲话被老师揪出来坐到课堂第一排的女生接受采访时觉得“这很刺激。越过界限陷入麻烦令人肾上腺素飙升。也许老师想通过这种方式令我难堪,但是我只觉得更加好玩了”;英式的西装和短裙一律被要求更换为中式运动校服,学生们觉得对此的反应是这宽松得就像降落伞;本来用于放松和娱乐的体育课变成需要测试通过的体能测验,甚至有学生因为自己不能通过这种残酷测验而崩溃大哭;国内老师用于维持课堂纪律的口头禅“安静下来”“听我讲”完全不奏效,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下,学生们感到乏味无趣于是我行我素的玩闹起来,一名老师甚至在课后感到沮丧落泪等等。陌生化给影视艺术带来了“ 化腐朽为神奇”的美学意义。令国内观众熟悉的每一个教学场景和情节因此都变得“陌生化”,扎根在观众心中理所当然的一切开始产生一种疏离感,于是引起网络上的热播效应,强化了该片的媒介奇观效应,进一步引发了舆论的广泛讨论和反思。

(二)叙事和剪辑强化戏剧效果,构建奇观效应

《中国老师在英国》节目,叙事语言和内容的选择,决定了节目的成败。那些具有戏剧冲突和悬念的故事才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呈现出比较好的叙事效果。节目一开始就设置了一个巨大的悬念——经过中式教育一个月以后的50名学生,是否在测试中比该中学同年级的其它学生取得更好的分数成绩。整个过程跌宕起伏,英国校长从一开始的信心满满到后来的没有把握,中国老师在遭遇各种挫折经历了沮丧以后对最后的测试结果不抱希望结果却大为惊喜,这种悬念和节奏的把握令整部片子充满娱乐化。相比较而言,以往的中国教育纪录片,总是强调原生态的纪录,于是对情节的展开采用时间顺序和事件发展的逻辑顺序, 这样让观众的体验大打折扣,因为节奏缓慢而沉重,市场的认可也很难获得。而正是这种娱乐化运作,却能够使电视媒介很快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提高节目的收视率,最终实现利润获得的最大化。于是电视节目处在一种娱乐化和商业化的叙事语境里面,得以呈现出叙事奇观。

同时,节目本身的剪辑也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构建出奇观效应。例如,预告片中让很多网友热议的一个镜头就是,老师在课堂上用英文说:“现在不要讲话,不要问问题,听我讲。”说出这句话的,正是李爱云老师。“目前网上流传的,并不是教学的全貌,我现在也不知道纪录片最终会被剪辑成什么样子。”李爱云在一个新闻采访中告诉记者,预告片里现在看到是最初的一些情况。“第一集学生不适应老师不适应,大家现在看到的不仅是最乱的,而且是从最乱的里面挑了最乱的播出来。”此外,还有新闻报道中有同样在英国教学的中国老师对此部片子的评价是“纪录片有点假。”被访者是上海实验学校国际部的一名也曾赴英参与教学的数学老师却反映他们去的小学的学生都非常守纪律,和该片中的内容并不相符。因此,片中的强烈戏剧效果更多的是制作者在后期剪辑中精挑细选的结果,并不是真实情况的反应,这也正是奇观效应被构建的又一力证。

(三)纸媒与网络媒体加入,加快奇观构建

节目一经播出之后,中英两国的媒体就给予了大篇幅的关注。同时,纸质媒体、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的多元多角度交叉互动,相比传统方式更加立体化的传播方式,加速了《中国老师在英国》作为一个“媒介奇观”的构建。仅在视频平台爱奇艺上该片就有1267万次的点击播放。关于中英教育方式和理念孰优孰劣,英国学生散漫的学习态度与社会福利的关系等问题在媒体和网络论坛上引起一轮轮热议。不仅有国内的新华网、人民网、《环球时报》等主流媒体的跟进,香港《南华早报》,英国《每日电讯报》《卫报》《每日邮报》等也发表多篇相关评论文章。都市报也积极跟进,《南方都市报》和《现代快报》等都主动联系到片中英国学生或者执教老师再次获得一手反馈。因此,主流媒体的报刊也成为了节目组披露信息和说明情况的重要窗口之一,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受众和网络媒体的一大关键信息来源。

传播话题和舆论的扩散由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的一步步促成。各种话题争端在经过各类网站转载之后,迅速地使得话题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磁场。各大传媒网站、门户网站或社区、行业网站,都迅速跟进和转载了相关的报纸或网站的文章。在百度搜索中,有关该片的播放链接和相关新闻报道多达40多万条结果。网友们在这些网络媒体上浏览阅读了相关信息后,可能跟帖转帖,或评论转发,甚至组织起来相关的讨论,又成为纸媒和网络媒体编辑新闻稿件的素材之一,形成相关新闻生产的消费生产的循环,因此又进一步加快了该片媒介奇观的构建。

三、总 结

正如张一兵所言:“景观原意为一种被展现出来的可视的客观景色、景象,也意指一种主体性的、有意识的表演和作秀。”道格拉斯认为,当代媒体由于自身的不断膨胀的需要,从而对“媒介景观”进行的炒作和夸张,最终产生了较大范围的社会影响。BBC一手打造的《中国老师在英国》这部真人秀性质的纪录片,其实质是一个精心制造的“媒介景观”。通过将取材和场景等拍摄元素的陌生化处理营造了强烈的文化冲突表征从而加强了奇观效果,同时在剪辑和叙事上增添戏剧化参与构建了这个媒介奇观,纸媒和网络媒体的加入,扩大整个奇观的规模构成。《中国老师在英国》播出之后产生了巨大的轰动效应,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初步窥见这个奇观效应产生的原因。无可否认,《中国老师在英国》这部真人秀性质的纪录片,引起舆论广泛讨论和反思的同时,已经在两国的社会文化中掀起一场波澜甚至打下烙印,成为各种表现中西文化冲突和媒介奇观构建的经典样本。

参考文献:

[1] (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史安斌译.媒体奇观一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 (俄)什克洛夫斯基.方珊译.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3] 中国老师赴英教学被气疯?南外老师还原真相[EB/OL].南京日报网,http://www.njdaily.cn/2015/0805/1184216.shtml.

[责任编辑:传馨]

猜你喜欢

陌生化
悲剧:最有力量的陌生化
借助陌生化策略有效开展阅读教学
教学新思维
国家是人民的国家:论《荒原蚁丘》中的叙事陌生化
论《布里尔小姐》的陌生化技巧
浅析《透明的红萝卜》中的陌生化手法
广告中陌生化手法的使用效果
乔治?奥威尔《一九八四》中的陌生化叙事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陌生化”现象
西方文学作品中马的象征意义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