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汽车市场的时空变化
2019-03-29赖长强罗谷松
赖长强 罗谷松
摘 要: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下,汽车等先进制造业的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将大幅提升,“一带一路”占据中国汽车“走出去”市场的半壁江山,然而“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消费特点与汽车市场均存在明显的不均衡和不充分。本文从销售与生产、时间与空间、重点国家与地区、市场差额等多个维度,系统分析2005-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汽车产业的市场供需格局和时空变化特征,并提出中国汽车产业要因势导利,注重资、技、品并举,抢抓新一轮汽车对外开放的战略机遇;因地制宜,分地区施策,分类加强与“一带一路”主要地区(国家)投资合作,推动中国汽车从“走出去”迈向“融进去”。
关键词:对外开放;一带一路;汽车市场;时空变化;对策建议
当今,中国正在开启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征程,汽车等先进制造业的投资便利化、贸易自由化水平将进一步大幅提升。近年来,伴随“制造业回归”和“制造业升级”双向战略的实施,世界各国都对以汽车工业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重新布局,而“一带一路”覆盖活跃的东亚经济圈、发达的欧洲经济圈和广大沿线腹地,汽车市场空间巨大、潜力无限。我国汽车产业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快速发展,在“中国制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近年来,我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汽车商品呈稳定增长态势,2017年中国出口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汽车为64.07万辆,同比增长23.75%,占出口汽车总量的60.23%,汽车产业已成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产能合作和加强双边、多边贸易的重要切入点。2018年中国汽车出现28年来销量首次下降,我们必须加快拓展国际市场,尤其是紧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实现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的转变。
因此,本文從市场供给需求的角度,全面而细致、系统而深入地关注2005-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汽车市场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提出汽车国际产能合作的对策与建议。
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汽车市场的时空变化特征
本文使用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汽车销量和产量数据来源世界汽车制造商协会,由于东帝汶、不丹、阿富汗、马尔代夫、吉尔吉斯斯坦、摩尔多瓦等国的汽车销量数据缺失,最终选取60个国家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具体见表1)
(一)沿线国家汽车销售的时空变化
1.沿线总体销量:增长较缓、增幅不大,增速与全球齐头并进。2005-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汽车总体销量增长较为平缓,从2005年的1015.78万辆,增长到2017年的1504.97万辆,13年的增长幅度接近50%;“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本与全球汽车销量的增速保持一致,2005年“一带一路”国家汽车销量在全球占比为15.41%,到2017年该比例为15.55%,说明13年间“一带一路”国家在全球汽车销售的份额基本维持不变。
2.主要地区销量:多数地区(除独联体)均有增长,南亚规模最大、增速最快。从2005-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地区汽车销量来看,2017年“一带一路”汽车市场规模(销量)从大到小的地区依次为南亚(434.83万辆)、西亚(344.34万辆)、东盟(330.05万辆)、中东欧(201.52万辆)、独联体(173.32万辆)、中亚(20.9万辆)。2005-2017年期间,大部分地区汽车销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汽车销量增长最快的是南亚地区,从2005年的162.79万辆增长到2017年的434.83万辆,增幅高达167.2%;汽车销量唯一出现明显下降且波动最大的地区是独联体国家,销量曾经从2005年212.31万辆增长到2008年的392.45万辆,金融危机后出现“断崖式腰斩”,再到2017年汽车销量仅为173.32万辆。再看东盟市场,东盟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第一个重要枢纽和21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地,地缘优势凸显,目前大多数为发展中国家,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汽车消费市场潜力巨大,2017年东盟十国的汽车整车销量达330.05万辆,比2005年增长60.6%。
3.重点国家销量:销量超百万的国家仅4个,分别是印度(434.83万辆)、伊朗(171.86万辆)、俄罗斯(160.23万辆)、印度尼西亚(106.09万辆)。销量超十万的国家有21个。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汽车销量大于10万辆的国家有21个,销量大于20万辆的国家有14个,销量大于50万辆的国家仅8个。
(二)沿线国家汽车生产的时空变化
1.沿线总体产量:增长平稳,仅有2/3的国家具备汽车生产制造能力。从2005-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汽车的生产制造情况来看,13年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汽车产量从2005年的973.88万辆,增长到2017年的1774.29万辆,增长幅度达到82.4%。但是,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本文选择的6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只有18个国家生产制造汽车,剩余超过2/3的国家(42个)汽车完全依赖进口。
2.主要地区产量:多数地区(除独联体)均有增长,但地区间差距被不断拉大。其中,汽车产量增长最快的是南亚地区,产量从2005年的163.87万辆增长到2017年的478.29万辆,增幅高达191.9%;汽车产量波动较大且略微下降的地区是独联体国家,产量曾经从2005年的157.03万辆增长到2008年的221.34万辆,金融危机后汽车产量出现大幅下降,随后几经波折震荡,到2017年汽车销量为156.08万辆。2017年“一带一路”汽车生产规模从大到小的地区依次为南亚(478.29万辆)、中东欧(434.55万辆)、东盟(366.56万辆)、西亚(324.78万辆)、独联体(156.08万辆)、中亚(14.02万辆)。另外,尤为值得重视的是,剔除中亚地区外,“一带一路”沿线各地区间汽车产量的差距被不断拉大,2005年东盟、南亚、独联体、西亚、中东欧等地区汽车产量均位于155-225万辆之间,各区域间的差距较小,2017年汽车产量均位于155-485万辆之间,各地区间的差距拉大到320多万辆。这说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汽车产业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正在并将进一步拉大“一带一路”沿线各地区(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
3.重点国家产量:汽车生产“规模效应”明显,产量超百万的国家有8个。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具备汽车生产制造能力的18个国家中,产量大于10万辆的国家有14个,产量大于100万辆的国家有8个,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印度(478.29万辆)、泰国(198.88万辆)、土耳其(169.57万辆)、俄罗斯(155.13万辆)、伊朗(151.54万辆)、捷克(142.0万辆)、印度尼西亚(121.66万辆)、斯洛伐克(100.15万辆)。2017年汽车产量超百万的8个国家中,有4个国家(印度、捷克、印度尼西亚、斯洛伐克)2005-2017年间的产量增幅超过100%;2017年汽车产量小于10万辆的4个国家(奥地利、塞尔维亚、埃及、乌克兰),2005-2017年间有3个国家(奥地利、埃及、乌克兰)的产量出现大幅下降,这在一定程度反映了汽车制造业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特征。
(三)沿线国家汽车市场差额的时空变化
1.沿线总体市场差额:产能提升速度明显超过消费能力,八成国家“供不应求”。2005-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汽车总体市场差额从2005年的33.36万辆,由正转负,市场差额扩大到2017年的-279.38万辆,说明随着全球化和工业化进程的深入,“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整体汽车生产能力大幅提升,汽车生产能力提升速度明显超过汽车消费能力增长速度。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60个国家中,有48个国家汽车市场差额数据为正值,表明这些国家汽车市场供给小于需求,产不供销、供不应求,必须依赖进口满足国内汽车市场需求,而其中大部分国家(42个)汽车消费完全依赖进口;有12个国家汽车市场差额数据为负值,表明这些国家汽车产量大于销量,汽车市场供给大于需求,国内汽车产量除满足本国市场需求以外,还需要通过出口消化国内汽车产量。
2.主要地区市场差额:地区间差距有所扩大,汽车消费大多滞后于汽车制造发展。2005-2017年的变化来看,各地区之间的汽车市场差额的差距有不同程度的扩大,其中,中东欧地区汽车市场差额从2005年的-61.76万辆一直扩大到2015年的-260.89万辆,随后收窄到2017年的-233.03万辆,说明该地区汽车制造业发展迅速,而汽车消费市场明显滞后于汽车制造业发展;独联体和西亚地区汽车市场差额也经历了从不断扩大,到大幅缩小的过程;独联体和西亚地区汽车市场差额也经历了从不断扩大,到大幅缩小的过程;南亚地区从产销基本平衡(2005年市场差额为-1.08万辆),随后一路差额扩大,到2017年市场差额为-43.46万辆,产量明显大于销量。
2017年“一带一路”汽车市场差额从正到负的地区依次为:独联体(16.96万辆)、西亚(15.64万辆)、中亚(1.62万辆)、东盟(-37.11万辆)、南亚(-43.46万辆)、中东欧(-233.03万辆),可见,相对而言“一带一路”沿线的独联体和西亚地区汽车销量大于产量,整体上有较大的汽车进口需求;中东欧地区和南亚汽车产量大于销量,整体上有较大的汽车出口要求,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的中东欧汽车差额达到-233.03万辆,该地区汽车产量远远大于销量,有强烈的汽车出口要求。
二、中国汽车走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建议
(一)因地制宜,分地区施策,推动中国汽车从“走出去”
针对“一带一路”沿线东盟地区。东盟的汽车消费和生产均平稳增长,2017年汽车销量达330.05万辆,市场需求潜力较大,有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等汽车消费市场大国,但各个国家汽车市场差额(自供率水平)却大相径庭,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汽车生产不但能满足本国市场需求,甚至需要依靠出口来消化汽车产量;而越南、菲律宾、新加坡等国家汽车生产能力较低,主要依靠进口来满足本国汽车消费需求。因此,中国汽车要“走进”东盟,应重点关注东盟地区的汽车进口重点国家,可采取在当地建厂生产和积极出口贸易相结合方式,同时加大对吉利等自主品牌在当地投资建厂的鼓励和支持,根据该区域消费特点出口车型应以中高端车型为主。
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南亚地区。南亚地区汽车市场增长迅速,且在“一带一路”沿线南亚地区汽车销量最大,2017年汽车销量达434.83万辆,其中印度2017年汽车销量达401.75万辆,在南亚地区占比超过90%,但以中低端产品为主。因此,中国汽车进入南亚地区,应以鼓励自主品牌企业到海外(南亚当地)建厂投资为主,在近期瞄准中低端汽车市场,未来随着南亚地区经济实力和消费水平的提升,远期可输出中高端汽车产品。
针对“一带一路”沿线西亚和中亚地区。西亚地区汽车市场较大,2017年汽车销量达344.34万辆,但该地区以石油国家为主,汽车消费能力和档次相对较高,因此,中国汽车进入西亚地区,可通过与合资建厂或者直接出口,以输出中高端汽车产品为主。而中亚地区汽车市场规模小,且消费能力较弱,因此,建议中国出口到该地区的汽车以中低端产品为主。
针对“一带一路”沿线中东欧和独联体国家。中东欧是“一带一路”沿线汽车市场差额(-233.03万辆)最大的地区,汽车产能相对过剩,市场已较为饱和,整体呈现缓慢增长态势。因此,结合欧洲环保意识较强、靠近西欧汽车产销大区等因素,中国汽车进入中东欧地区,建议出口商用车新能汽车产品和中低端汽车产品为主,鼓励比亚迪、广汽、上汽等新能源商用车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适时收购境外的知名品牌、銷售网络和研发机构,提升中国汽车品牌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独联体国家经济不景气,导致汽车市场整体呈现低速甚至负增长趋势,建议中国向该地区出口中档汽车产品为主。
(二)因势导利,资技品并重,抢抓新一轮汽车对外开放的战略机遇
中国正在开启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征程,汽车等先进制造业的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将进一步大幅提升,汽车合资企业股比放开及关税降低已成为必然,中国自主汽车品牌迎来严峻挑战,“对外开放、去弱留强”是汽车未来发展的主旋律。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和汽车行业协会应通过加强各大中国汽车企业、各大汽车名城之间的资源有效对接与市场顺畅沟通,协同合作发挥企业合力,通过国际产能合作、海外并购重组、建立战略联盟等方式,共同商讨、研究与创新适合中国汽车企业联合走向“一带一路”的有效模式与路径,快速拓展整合“一带一路”乃至全球生产和销售网络,加快实现中国汽车跨企业、跨品牌、跨地区“1+1>2”、“1+1+1>3”的联合抱团走向“一带一路”。针对“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市场,既要修炼内功(研发、生产),也要强化外功(销售网络、品牌形象),生发展和外部战略合作并举,从注重生产、制造向强调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产业链一体化提升转变;在产品出口、跨国并购、技术输出、品牌打造、联合采购等方面深化“一带一路”沿线汽车产业合作,推动从“单纯的产品、资本输出”转向“资本、技术、品牌、服务等输出并重”。
参考文献:
[1]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汽车工业蓝皮书: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年度报告(201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2] Michael Porter.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0.
[3] Schmitz, H. Local Enterprises in the Global Economy: Issues of Governance and Upgrading [A].Cheltenham, U. K. :Edward Elgar,2004.
[4]William Milberg, Deborah Winkler. Trade Crisis and Recovery: Restructuring of Global Value Chains [J].The World Bank 2010, 2010(3):27-43.
[5]Timmer. An Illustrated User Guide to the World Input-Output Database: the Case of Global Automotive Production [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15,23(3):575-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