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研究
2019-03-29焦文洁
焦文洁
摘 要:辅导员队伍的心理素质水平、工作状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和维护校园稳定有着重要影响。各项调查结果显示辅导员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健康困扰,而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大学生的成长又有着不可忽视的潜在影响。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健康;能力提升
一、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的现状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维护高校稳定的重要组织保证。辅导员队伍的心理素质水平、工作状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和维护校园稳定有着重要影响。长期以来,研究者对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展开了诸多研究。纵观以往的研究,大多是研究者基于个人经验的理论探讨,认为由于特殊的工作性质、多重角色的冲突和职业发展的压力等原因,高校辅导员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也有一些研究者利用自编或标准化的测量工具对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实证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辅导员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健康困扰,而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大学生的成长又有着不可忽视的潜在影响。
二、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的意义
来自社会、学校、学生、自身的压力给辅导员的工作、生活、学习造成诸多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这支队伍的战斗力,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因此,更多地关注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正确地予以疏导和排除,是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加强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努力创造辅导员和谐的“心”世界。
三、高校辅导员面临的心理问题
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教育改革与发展对高校辅导员提出了新的挑战,辅导员面临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工作压力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目前高校辅导员除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常事务性工作繁琐且细致,如果教育工作得不到师生的理解和支持,就会导致教师心理素质降低,产生挫折感、失败感。
(二)职业认同
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是对所从事辅导员工作的肯定性评价,它是对工作满意度的认可和肯定。因此,辅导员对其职业认同度越高,工作满意度越强,那必将会激发其对于工作的积极性和奉献度,也同时会使其自身体会到一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与责任心。所以,当辅导员投身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并由衷的热爱和喜欢这份职业,那么带给学生的也将是积极地心态,从而对学生工作的稳定和传承起到有利作用,对学生工作的创新和开展起到推动作用。
(三)职业倦怠
新时代辅导员的工作价值观越得不到实现,其离职倾向就越高。当辅导员工作任务重,面对极大的压力,产生心理焦虑时,他的职业成就感得不到充分满足。当辅导员的工作价值观能实现时,他们的工作满意度便会随之上升,对组织越发信赖,工作积极性得到提高,产生职业倦怠念头的几率就更小。因此,提高辅导员的薪酬标准、增加升迁机会、拓宽个人发展路径等,满足辅导员自我实现的需求,有助于提高工作满意度,减少职业倦怠倾向,使辅导员队伍更加稳定,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四、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的目标
通过开展一系列学工干部活动,开展理论学习、实操演练、学术研究、研讨交流等,使辅导员能够有所感悟、有所收获、有所成长,关注到自身心理健康,強化自身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育人育己。让心理成长辅导员工作室成为辅导员心理滋养和交流学习的平台、自我学习成长的摇篮和创新育人理念方法的孵化站,推进我校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品牌化,不断提升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和水平,创建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五、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研究的方法及途径
(一)完善辅导员心理成长辅导员工作室的硬件条件
优化环境,营造良好的育人自育氛围,为辅导员工作室成员提供培训、服务,理论知识学习的场地,资料搜集的平台,拓展专业成长和发展的空间,使工作实践能力得到加强、理论水平得到提升,不断提升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和水平。
(二)注重辅导员自身素质提高
通过讲座教学、团体训练、个案访谈、心理沙龙等形式加强自我心理调适,促进心理成长。强化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既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又有利于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辅导员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学习,开展心理辅导与心理沙龙、参与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等。
(1)“心理成长”。开展学工干部专题讲座、开设工作坊将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心理健康有机结合,为辅导员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解决心理困惑,提供专业指导,促进积极心理品质培育。
(2)“心理减压”。承认自己在压力情境中存在消极、冲突、痛苦的情绪反应,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来宣泄自己的情绪。不定期开展网络朋辈督导学习,帮助辅导员缓解心理冲突,提升工作幸福感,借助辅导员心理工作室让辅导员在工作之余参加各类体艺活动,既强身健体、陶冶情操,又愉悦身心、纾解压力。
(3)“素质提升”。邀请专家从医学角度看待心理问题,丰富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知识,提高觉察能力。举办“提高助人技能暨兼职心理咨询师工作开展研讨”心理沙龙,缓解心理疲劳、心理焦虑、心理挫败感,提振辅导员职业自信心和职业归属感及成就感。“听·爱”——辅导员沙龙,与四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第二级相联,培训辅导员倾听与表达能力,促进师生关系、与学生沟通交流。
(4)“职业发展引领”。“笑的魅力”——辅导员情感工作坊,与四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第一层面相联,增强职业情感,巩固职业热情。根据辅导员职业发展建立学研小组,提升辅导员专业素养和学术研究水平,促进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与专家化,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智昱.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探析[J].心理健康教育,2009(05).
[2] 彭杰芳,谢松平.浅谈当代高校辅导员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J].传奇 传记文学选刊,2013(02).
[3] 皮丹丹,汪瑛,张建人.新生代中学教师工作价值观、工作满意度与离职倾向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8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