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及构建

2019-03-29王丽婧

理论观察 2019年1期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王丽婧

摘 要:针对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不完善、专业能力水平不理想的现状,分析社会评价不高、生源层次不均、缺乏实践培养经验等因素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影响。在借鉴发达国家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灵活的宏观调控机制,学习其工程实践能力与职业资格认证相对应的微观匹配理念。提出适应市场、符合实际培养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目标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1 — 0109 — 03

自1991年,工商管理作为第一个专业学位设立至今,此类研究生教育已覆盖国民生产、生活的大多数领域,已达40宇种。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人数已与学术学位招生人数持平,依然参考使用已有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或套用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必然影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的灵魂与生命线,构建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对促进专业学位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及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加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稳定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提升国家综合实力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将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3〕。《纲要》强调了建立健全的,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制定国家教育质量标准的重要性。

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被理解为研究生教育質量管理或教育质量评估两种含义,前者侧重过程,后者侧重结果。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对研究生教育教学过程有效进行,反映真实教学成果的机制,具有监督、调整和激励的作用。构建合理的、适应中国研究生教育管理的质量保证体系是教育过程规范化的要求,是保证研究生高质量培养的前提。

以实践为导向,重视应用能力及专业技术培养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本质属性。全日制研究生强调其对理论功底的要求,专业学位突出其能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特性,硕士研究生是其高层次人才的定义。201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取消非全日制在职联考,并入全国统考,是国家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质量及教育质量注重及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需求的直接体现。

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角度来讲,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要注重教学成果在实践中的真实反映,体现出教育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它的主要实施对象是应届本科毕业生,由于其在本科阶段学习的重点是理论基础知识,实践较少,因此对相关的职业背景、职业经验等缺乏认识和了解,这就要求在此类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都必在实践应用方面要有所侧重,才能保证培养质量的完整性。

二、影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

(一)社会评价不高、生源层次不均

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首次招生,相对于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招生晚29年。因此,多数考生和家长仍认为学术学位研究生在研究生教育中居于主导地位,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认识停留在门槛低、教育方法简单、教育内容不完善的初始认知上;同时部分企业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研究能力及培养质量持有怀疑的态度;高校教师惯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实践教学案例少,教学成果少,使得社会广泛认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比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水平低。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报考率偏低,多数院校通过调剂完成招生计划,考生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的信心或信息了解不足,宁弃不读。2009年国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计划招生5万人,2018计划增长至32.2万。招生规模扩大,研究生入学质量降低。全国统考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运用与考察,许多考生主攻考试课程,忽略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知识断层严重,使后续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受阻。

(二)培养体系不完善,实践实习未落实

研究生培养中,部分培养院校不区分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的培养目标,不区分学术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没有完善的培养体系。“拿来主义”现象频繁,没有针对学校现有条件、社会实际需求及学科的训练水平,构建符合本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体系,在教学准备上不充分,缺乏教学素材,使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学术培养趋向,培养目标模糊,脱离社会需求 〔4〕。

研究生教育仍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实践实习未落到实处,同时专业实践环节考核与评价不合理,偏重成果轻能力,学术考核占有比重大,严重影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三)导师实践素质不高, 实践单位资源不匹配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实践素质不高从校内外两个方面考量。一方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导师,教科研任务重,对研究生指导时间不足;同时校内导师多注重研究生理论学习及学术能力的培养,弱化专业实践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校外导师不具备指导学生专业实践的素质,或对学生指导不充分。校外导师为校内导师推荐或学生自行联系时,专业实践的灵活性强,学校监管难度大,导师与学校未建立合作或聘用关系,使导师缺少教学责任感;学校分派校外导师时,校内外导师在研究方向、领域有一定差别,也不利于研究生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实践单位教学资源、报酬不匹配,实践教学内容难度不统一,评价标准不统一,培养目标模糊,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四)学生自我定位不明确,专业能力水平不高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自我定位不明确。大部分攻读专业学位的学生来源于调剂,学习态度消极;部分学生持功利心态,其自我认知中专业硕士研究生更容易获得硕士学位;部分学生过分强调其职业属性,忽略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属性研究性,对文献检索,系统科研研究能力欠缺,没有认识到专业学位也是学位的一种类型,是学术水平的直接反映。

专业能力水平不高。学习态度直接影响学习效果,部分学生对自己要求低,对知识不求深度学习,对能力不求纵向提高。存在学术论文缺少创新性,不重视课题研究,不关注学科及社会生产的实际要求,不具备解决问题及科研创新能力的现象。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的良好树立,是促进其教育质量的保证,是保障教育质量的前提。

三、构建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原则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应遵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专业学位培养与社会职业资格要求相匹配的原则。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强调了职业性与学术性的同等重要性,说明其与学术学位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不同。理论教育使研究生具有科学研究的理论功底及学习能力,实践教育使其具备适应社会发展、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二者相辅相成。具有职业资格是社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际需求,也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结果的考核标准。发达国家中,英国、美国已陆续建立与学历并行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实现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的对接。

(二)校内质量管理体系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第一要务,校内质量管理体系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重中之重。

首先,优化招生选拔方式,提升入学质量。优化选拔方式,建立合理的选拔机制,选拔方式依旧采用全国统考与高校自主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同时严格资格审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更应强调前期学习的专业性,必须保证报考专业与前序学位学习学科统一。将校内自主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笔试注重二级学科的内容考察,面试侧重对学生能力进行全面考察,为日后精准培养定位打下基础;同时,可将创新实践能力作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选拔标尺,对于直接由本科考入研究生的学生,参考其参加的实际工程项目及创新创业竞赛,对于社会考生,其报考领域与将要所从事行业相关。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下,对于实际能力较强的学生可破格录取。

其次,明确培养目标,加强教学管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及导師都应明确培养目标。硕士生导师认识专业学位教学的特殊性,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性,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合理设置培养方案,整合教学资源,完善教学过程。创新管理模式,做好实践管理,使工程实践充分、高效落实。重视教育质量监督,在理论内容考察过的同时,考虑将体现学生实践能力的指标列入考核体系〔5〕,着重考察学生独立承担相关领域工作的能力。

再次,健全课程体系,加强实践环节。课程是学生与社会的结合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要针对企业要求、工程特点以及工程领域的特色,设置包括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选秀专业课等的课程体系。适当灵活培养机制,如课程选修环节,允许本科专业和硕士学位专业相同的学生免修一些基础课程;提倡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会选择与职业发展要求想匹配的课程;注重课程实践及专业实践,确保把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贯穿于培养全过程。

最后,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促进实践基地共建。严格考核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工程实践素质,鼓励校内教师到企业挂职,加强高校教师工程背景;修改并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聘任、管理和考核制度,量化导师工程实践能力,将研究成果转化、落地作为教师聘用标准的一部分〔6〕;引入双导师制,双重尺度把握研究生课题研究的价值性,注重研究生学术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使企业与校方合作关系长期稳定,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资源,缩小全日制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距离。

(三)校外质量保障体系

社会是人才的最终流向归属,是体现人才价值的直接平台,校外质量保障体系对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的变更起决定作用。

第一,社会考评机制。引导社会、媒体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有正确认识,建立社会考评机制,在保证社会评价的合理公正、公开透明前提下,拓展考评机制。使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第二,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对接机制。企业的认可是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保障,是对培养院校教育教学成果的肯定。推进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的认证对接机制的建立有助于明晰校内培养目标,使流向专业领域的高层次人才无需企业二次培养,更快更好的创造社会价值。培养院校必须与行业,专业部分加强合作,实时了解行业变更,专业需求,注重项目衔接。在此过程中遇到的政策和法规问题,可通过政府相关部门的协调管理得到有效解决。由我国在执业资格及专业学位制度特点出发,通过加强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岗位培训的衔接,统一专业学位教育培养与职业资格考试的课程,增强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同等使用意识,等途径实现。

第三,构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评估机制。重视教育指导工作,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以学科为单位,吸纳企业、高校、研究院、政府人才,保证考评结果的真实有效,保证考评反馈能够作为学校培养的重要参考,保证研究生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发挥纽带作用,加强政府、企业、社会、学校的联系,促进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强调质量保障的作用,保证培养的有效性。

(四)教育质量反馈体系

教育质量反馈体系是校内管理体系与校外质量保障体系沟通互动的平台,是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机组成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保障之一。校内管理体系与校外质量保障体系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实现教育质量反馈体系良好运行一方面依靠校内、校外的及时联络,另一方面权责分明,二者分工明确,提升工作水平、培养质量〔7〕。同时,校内管理体系与校外质量保障体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校外质量保障体系中社会评价、职业资格认证、质量评估等制约校内体系中优化选拔、教学管理、实践课程设置等内容,校内质量保障机制的运作则直接影响着校外质量保障机制能否健康、有序的运行。教育质量反馈体系可以有效的整合教育资源、突出教育问题,充分考虑培养院校、政府、企业等社会发展主体的需求,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培养质量有积极作用。

结语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是顺应社会生产生活发展需求的产物,其教育质量的优劣是社会考核评定培养院校的重要标准。由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殊性,找出影响其教育质量的多种因素,建立健全的质量保障体系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赵玉香,张磊.浅谈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保障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15):47-48.

〔2〕宋李俊,金善应.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保障措施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3(34):18-21.

〔3〕王辉艳,刘小兵,李玲.构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5,(12):14-15+22.

〔4〕于佳宾.对地方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0):112-114.

〔5〕陈明晔.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4.

〔6〕刘翔.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研究〔D〕.湘潭大学,2013.

〔7〕裴亚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2012.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构建研究及实践
中外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比较
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篮球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内容设置研究
高校硕士研究生对学校和导师水平能力的评价分析
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教学质量改革综述
对职业教育发展中“软实力”的思考
基于采购绩效的供应链采购质量控制对策
我国心理学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教育的现状研究
高校硕士研究生消费现状的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