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政治如何提高课堂的高效性
2019-03-29徐怀亮
徐怀亮
【内容摘要】高中政治是高中教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教师在教学时,要发挥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政治的理论性强,给学生留下一种枯燥、乏味的印象,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高中正处于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课堂教学中,注重问题的引导和重、难点知识的讲解。下面,笔者从“设置精彩的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兴趣”“运用引导式提问,引发学生思考”“课堂与生活相联系,增强教学活力”三个方面入手,就高中政治如何提高课堂的高效性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高中 政治 高效课堂
应试教育下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师主要是根据教案上的知识点向学生灌输知识,不能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生对高中政治的学习缺乏兴趣。我们要构建高效的高中政治课堂,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高中政治如何提高课堂的高效性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一、设置精彩的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精彩的课堂导入可以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知识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减少政治课的枯燥局面。教师可以运用情景导入,设置相应的教学情景,把学生带入到知识中。教师还可以运用时事新闻作为导入,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政治和生活的联系,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关心时政的兴趣。此外,还可以运用名句、俗语等作为课堂导入,俗语、警句等言简意赅、寓意深刻,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学生乐于接受。
例如,《股票、债券和保险》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股票的性质、收益,债券的性质和保险的分类,了解他们的收益和风险。在导入这节课时,我设置了一个情景:小明家今天共收入6万元钱,妈妈说:我们把这些钱存入银行,还可以有利息。爷爷说:买点国债吧,利息还多点。爸爸说:我同事炒股,去年挣了不少。三个人最后也没有达成一致意见,我们到底应该听谁的呢?这节课我们通过对这几种理财方式进行分析,给他们一家人一个更好的建议。情景导入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快速进入到课堂情景中,更快地学习知识。
二、运用引导式提问,引发学生思考
引导式提问是高中政治课堂提问的重要方法,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对提问的语言进行简化、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提问,通过自主思考取得问题的答案。在备课时,教师根据课本内容,巧妙设置问题。引导式提问可以加深学生对政治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获得知识,提高课堂的参与度。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突破教学重、难点,可以使教学更加活泼、生动。
例如,在讲《影响价格的因素》这节课时,我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这样一道常见的题目:王经理在市场上采购了100斤梨,并让人放出口风,说还要采购500斤。市场上的商贩听到后都进了大批梨,导致市场上的梨过剩,王经理等人这时购进了大量的梨,节省了大量的资金。我提出了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王经理放出口风,说还要500斤梨?为什么市场上的梨多了,反而价格下降了?梨的价格可以比人参的价格高吗?会比白菜的价格低吗?学生们纷纷讨论起来,思考引起梨的价格下降的因素。
三、课堂与生活相联系,增强教学活力
政治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高中政治和生活有效结合,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政治知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教师在教学时,要将课本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将政治理论和实际问题相结合,挖掘政治教材中的生活化元素,发挥教材的作用。将政治知识置于生活情景中,加强整理理论和社会实践的联系,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讲解,比如,夏天水果丰富,属于买方市场,水果的价格就比较便宜。
例如,在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节课时,我举了一个例子:小王的爸爸打算买一辆小汽车,但是他的爸爸特别烦恼。小王的爸爸想买一辆面包车,经济实惠。妈妈说要买一辆本田车,邻居买的基本是本田车。弟弟说买一辆宝马,同学的家里都是宝马。我让学生进行讨论,小王的家里人买车的心理。经过讨论,同学们得出了小王的爸爸是理智的消费心理,小王的妈妈属于从众心理,小王的弟弟是攀比心理。这节课通过举例,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做一个理性的消费者,引导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进行消费,不过度紧缩消费,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综上所述,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增加学生学习政治知识的兴趣。通过精彩的课堂导入、引导式提问、政治课堂与生活相结合等多种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教师要根據学生的具体情况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对政治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华. 浅谈高中政治课堂导入设计[J]. 学周刊,2014(26):160.
[1] 李洁. 浅谈如何让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0(01):135.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