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媒体中环境舆情传播的动因
2019-03-29周岩
周岩
摘 要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环境污染事件频繁发生,公众的环保意识增强,环境污染成为社会舆情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文章结合实例,探究社会化媒体中环境舆情传播的动因有:1)污染事件频发,公众的环保意识提高;2)对相关部门处理不满,发泄愤懑情绪;3)通过发声获得关注度,督促政府解决问题,对于营造和谐稳定的网络舆论生态环境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环境舆情;社会化媒体;传播动因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02-0020-02
1 社会化媒体已成为现代人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社交媒体时代,网民关注热点事件,表达情感态度,参与社会建构,已经成为网络时代社会生活的表征,據CNNIC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互联网普及率已达57.7%[1]。
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新媒体呈现出去中心化、互动性强、开放性广以及技术门槛消失的特征。
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6月的月活跃用户数达到4.31亿[2],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到10.58亿[3],互联网打破了传者与受者间不对称、局域式的传播局面,延伸了传者和公众的表达空间和公共讨论空间,大大增强了信息的扩散能力。在事实性信息匮乏、反转新闻频发的网络空间中,人们的关注点往往除了获取媒体的新闻内容,还会聚焦于他人的意见或言论。
社会化媒体为民众提供了较为宽松的言论环境,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和公众议题的舆论发展中,社会化媒体成为公众表达舆情和传递声音的重要平台。
环境舆情是指公众对环境问题所发表的观点、意见,如对污染、化工泄露等危害环境的事件所发表的舆情。
环境舆情的广泛传播是多方原因造成的,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企业缺乏环保意识,为快速发展而忽视生态文明,环境污染事件频繁发生。环境污染形式严峻,公众的环保意识提高,对环境舆情的关注度增强,环境污染问题成为社会舆情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2 社会化媒体中环境舆情传播的动因
1)污染事件频发,公众的环保意识提高。近年来,因为环境问题引发的环境舆情风险事件愈发突出,生态环境保护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方面。作为过去的信息传播指向、信息流动终端,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参与性显著的增强。尽管就网民个体而言,发表的言论如同石子投入大海,传播效果微乎其微,但在公众广泛关注的话题上,网民共同参与传播,一旦快速聚集,网络舆情便会得到迅速蔓延和升温,网络舆情的生态环境便会错综复杂。
2018年11月4日,福建东港石油化工实业有限公司发生“碳九泄漏”事件,据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数据显示,自11月4日泄漏事件发生后,5日开始相关新闻量持续攀升,至7—8日达到关注量高峰,截至8日9时,相关数据量已达57 840条[4]。由于污染所造成的社会影响极为广泛,环境污染关系公众的安危,污染事件通常有着高关注度。大众对社会事件的关注体现出社会的安全需求,政府权威信息发布与否,对污染事件的通报准确性如何,是取信于民、还民于安的关键。
后真相时代,情绪先行,人们热衷于借助社交媒体发表意见,舆情呈现病毒式传播的广泛传播趋势。环境问题通常与公众的恐慌情绪紧密结合,作为公众情绪和情感的表达,网络舆情常常不断发酵与裂变中,一旦不实信息未经审查便被发布出来,在群体的涌动下便会引起社会的恐慌。
2)对相关部门处理不满,发泄愤懑情绪。环境舆情发生后,妥善处理民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才能有效的规避环境舆情危机。对于环境这类公众集中关注的问题,在社会阶层日益固化、贫富差距逐步拉大的社会背景下,如果政府或相关部门未能及时回应,消极情绪一旦爆发,往往会形成群体极化的倾向,在发表意见的过程中,群体成员的立场和情绪往往会受到他人的影响,人们也会倾向于抵触和无视相关信息,最终形成意见一致的局面,情绪型潜舆论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值得引起重视。
“碳九泄漏”事件后,泉港区环保局通报共有6.97吨碳九泄漏。当天泉港区环保局发布通告称已经基本完成海面油污清理。然而,与当地官方表示空气“持续向好”不同,大量当地居民发声质疑政府监管缺位,排污数据造假,民众的不满情绪不断累积,但碍于现实世界的限制,最后通过网络汇集,以发泄愤懑情绪的表达方式,引起社会群体共鸣。根据网络舆情危机生命演化周期显示,尚未成形的舆论经由各种诱导因素不断累积,积累到一定程度便会爆发[5]。类似涉事企业或政府做出的种种不负责的回应,不仅无法解决环境问题,还会使舆情慢慢发酵直至爆发。
3)通过发声获得关注度,督促政府解决问题。社会化媒体中庞大的网民规模与便捷的社交媒体言论发表平台为舆情的滋生提供了温床,互联网技术为网络传播开辟了新的格局,网络空间逐渐取代了现实生活中的议政场所,社会化媒体成为人们关心时政和抒发情绪的主要场所。
“碳九泄漏”事件有着强烈的地域性关注特点,不管是微博、知乎还是论坛,大量事发地居民的网络发声成为促使事件热度直线上升的主要原因。从11月4日发生泄漏事故,污染源不断四处扩散,当地居民在社会化媒体上发布的照片和视频显示,刺鼻的气味弥漫,水面上仍有石油类物质漂浮,鱼排受损严重。对比政府先前的通报,当地职能部门在没有掌握事实的前提下,仓促发布不实消息,缺乏专业素养的权威应急处理措施预警,疏于对受害民众的专业救治和预防措施,这既使得民众陷入恐慌,也让相关部门陷入被动状态。用户借助社会化媒体发声,获取高关注度,推动事情的发展,推动事情的解决,这种方式尤其会出现在相关部门袒护污染行为,没有及时了解民意民情。在社会化媒体的传播环境下,有关环境的舆论通常呈现出频繁多次发生的趋势,民众通过网络开始广泛的关注讨论,督促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回应和解决相应的环境污染事件。尤其是强烈刺激大众表达欲望的环境污染事件,其本身也是舆情的助推器。
3 环境舆情风险的防范策略
社会化媒体中的环境舆情风险是网络舆情风险的一个分支,环境舆情是指由于某一环境事件的信息传播所引发的公众讨论意见总合。近年来,我国进入了环境污染事故的高发期,如大连PX项目、雾霾频发、福建泉港碳九泄漏……这些环境污染问题往往引发社会公众的讨论,形成环境舆情。环境问题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稍有不慎便会形成环境舆情风险,因此,提出以下建议措施以防范环境舆情风险的发生。
第一,媒体应发挥好舆论引导的功能。网络空间作为公共领域和交往领域的延展,为公民参与新闻提供了新途径。借助社会化媒体平台的特点和网络空间的话语策略,主流媒体要及时澄清事实、消除谣言,记者在报道时应不断地求证和核实,防止受众对事件来龙去脉了解不足,要强化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提高新闻素质,才能有效的规避舆情
风险。
第二,面对复杂的舆论场发展状况,政府部门要加强回应公众关心问題的能力,建立政务新媒体矩阵,加强在社会管理的创新和网络舆论引导等方面的作用。建立好舆情研判常态机制,及时对公众情绪进行疏导。政府或企业可以建立自媒体公号,加强与网民交流互动,及时疏通民意,缓解舆情危机。督促互联网媒体和相关网民改正不良言论行为。
第三,要保证民意诉求通道的畅通,强化官民信任纽带。社会舆情需要一定的渠道予以释放,一味的“瞒、堵、捂”状态,只会使缺乏有效渠道疏解的舆情诉求持续被压制,经过持续地发酵,会产生更强劲的舆情风波。在保持发声渠道畅通的前提下,正确的舆论导向有助于安抚民心、维护社会稳定和政府的公信力。网民自身也应当提高媒介素养,理性面对问题,同时,相关平台应在保证网民言论自由权的前提下,监督网络舆论生场地和网民的行为。
参考文献
[1]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8-08-20].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808/t20180820_70488.htm.
[2]微博发布2018年第二季度未经审计财报[EB/OL].[2018-08-08].https://tech.sina.com.cn/i/2018-08-08/doc-ihhkuskt9159883.shtml.
[3]腾讯发布Q2财报 净利润178.67亿元同比下滑2%[EB/OL].[2018-08-15].http://tech.163.com/18/0815/18/DP95H51I00097U7R.html.
[4]福建泉港6.97吨碳九泄露,情况有多糟糕?[EB/OL].[2018-11-08].http://blog.sina.com.cn/s/blog_bc791d990102y48z.html.
[5]梁冠华.鞠玉梅.基于舆情演化生命周期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评估分析[J].情报科学,2008(10):4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