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化媒体中的“戏谑化”倾向研究

2016-12-02王丹

新媒体研究 2016年20期
关键词:社会化媒体

王丹

摘 要 网络时代,让娱乐化生存成为了公民的一种本能。这集中体现在传统社会话语语态和生态变革。受众从新媒体最初兴起时的社会期待逐渐过渡到社会无奈,面对层出不穷的新闻炒作和媒体公信力缺失事件,选择使用戏谑、调侃的模式来释放生活压力。文章借以神曲《感觉身体被掏空》的走红路径,探讨社会化媒体中呈现的“戏谑化”成因,以及该现象进一步发展对社会话语生态的影响。

关键词 社会化媒体;戏谑化;媒体公信力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20-0013-02

2016年7月28日,一首由上海彩虹合唱团演绎的歌曲《感觉身体被掏空》横空出世。它画风另类,又意外写实,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却恍若一股清流,冲刷了各大社交网络,引发网友的热烈追捧和各大品牌营销者的二次贩卖。

该神曲最大的亮点在它“洗脑却又接地气”的歌词,“感觉身体被掏空,我累得像只狗。作息紊乱,我却越来越胖。沙发是我港湾,肚子空空,画饼做梦,如何放轻松?”紧扣年轻上班族的痛点,句句唱出心声,引发共鸣。这种病毒传播式的文化植入形态,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抓到让人共鸣的内核,从而引爆全场。

1 社会化媒体的“戏谑化”成因

1.1 亚文化环境下的“反精英”浪潮

就我国当前的网络媒介环境而言,“亚文化”已是大势所趋。李良荣曾在《网络与新媒体概论》一书中谈到,与西方社会已形成原子化个人社会不同的是,中国人注重家庭和传统,因而在亚文化上体现的反抗和批判的维度较少,而更多的是调侃和戏谑的维度[1]。故而,亚文化更多的使用“反对,否定”的声音来表达自己,这也就衍生了社会化媒体中的戏谑、调侃、诙谐的话语表达格局。

以“90后”为代表的年轻网民的价值观是去权威化的,去中心化的,他们逃避现实而又渴望表达,他们热衷调侃搞怪,可以使网络的戏谑化表达迅速发酵升温。比如最近大火的“葛优躺”“北京躺”,无不用一种看似颓废的戏谑主义来进行自我表达。

《感觉身体被掏空》中的歌词,正是抓住了年轻人的心理,采用“正话反说”的形式,用一大段歌颂老板,强调“我爱加班”,正是用心口不一的反差来讽刺加班不断的工作,由此折射出压抑在情绪里强烈的不满。这种戏谑的表达方式,更能透射出歌者对当前现实的极度关切,以及要求改变的迫切情绪。

1.2 受众心理状态的巨变——从期待到无奈

2010年,以微博为首的SNS(社交媒体)刚刚兴起的时候,人们那时还满怀期待。每个人在领略自媒体魅力的同时,也希望通过在虚拟的微博社群发声和追问来改善社会现状。不可否认,微博确实在揭黑打贪,在关爱弱势群体方面也发挥过不小的推动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舒缓了紧绷的社会情绪,起到了社会减压阀的作用。

然而,随着商业欲望的不断膨胀,以及微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矛盾的愈加失衡,一系列不为网民所理解的事件频频发生。当人们发现最初轰轰烈烈的“六小龄童不能上春晚”,最后不过是一场子虚乌有凭空捏造的商业炒作;当人们发现所谓的发言权到最后成为了微博平台的一言不合就删帖;当人们发现各种献爱心送温暖募捐,最后竟然是落入了发帖者自己的腰包;当人们发现诸多一开始向各方求关注的“新闻大事件”,最后都变成了可笑的“烂尾新闻”……网民的道德底线和社会忍耐正被现实一次次挑战,而层出不穷的“热点事件”并不会因此放慢脚步,民众在应接不暇中,最初的热情也逐渐被消磨殆尽。

在这一过程中,多元版本的戏谑化的“网络吐槽体”无不彰显着网民的智慧。“此事必有蹊跷”“元芳,你怎么看”都是嬉笑怒骂背后的无奈。戏谑本就有“开玩笑”之意,即向听者表明“认真你就输了”。这种插科打诨的表达形式,往往可以在调侃中吐露真情,成为了网民公开评论和参与公共事务的方式[2]。

神曲《感觉身体被掏空》,将工作中的无奈化成了“吐槽”的动力,一句“早上起来征战北五环,我家住在回龙观”,说出了多少人早高峰上班难的心酸。这种共鸣似的演绎方法,可以在短期之内收获最多的关注、点击和转发。而这种戏谑的表达方式,相较于一般的“鸡汤”和歌颂,似乎来得更真切,更实在。

1.3 媒介即讯息:社会化媒体的普及催生了话语权的变迁

在麦克卢汉看来,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社会行为的新方式,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当今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已成为主流,新的媒介方式自然会引发新的社会行为,而行为的变迁又将诱发话语权的迁移。社会化媒体的出现为公众表达提供了全新的舞台,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曾经由传统媒体所主导的媒介生态环境。

微博作为当前最大的信息生产源,大概占到了社会信息生产总量的1/3,社会化媒体平台俨然成为了公共领域决策地。这时,最初的话语权从一开始牢牢把握在传统大众媒体手中,渐渐向受众偏移。公众迫切渴望在新媒体上“畅所欲言”,对各种公共事务发表见解,但又碍于传统媒体时代根深蒂固的政治和社会的言论禁忌,不能随心所欲,只能在各种限制中不断被重塑。选择用压抑真实想法又饱含深情的“隐喻”形式来传达,这种“隐喻”最终演变成“戏谑”,成为了舒缓心情和情感释放的

途径。

近几年流行过的一些网络流行语,如“吃地沟油的命,操中南海的心”“躺着也中枪”等,无不是高度凝练的网络话语表达戏谑化的附加产品。这些流行语大都形式简练、信息量大、修辞多样化,衍生能力强。从网民心态变迁的角度讲,戏谑化的表达方式从一开始的不登台面,到后来成为被主流媒体都“拿来主义”追随的潮流。

神曲《感觉身体被掏空》的曲名本身,就是新近火热的一句网络流行语。套用某保健品隐晦的广告词,来引发听者的强烈好奇,可谓“未闻歌声,先记歌名”。戏谑化的表达方式是广大网友思维碰撞的火花,在媒介生态环境的变迁中,不断呈现出全新的光彩。

2 “戏谑化”的进一步演变对社会话语生态的影响

“戏谑化”可以迎来病毒式传播,恰恰迎合了巴赫金所说的“狂欢理论”:狂欢成为日常化,生活化的现象。神曲《感觉身体被掏空》的视频中,插入了一段精彩的“弹幕”,里面都是加班狗们戏谑的反语:“有需要的话我可以继续加班”“我每天醒来的意义就是去工作啊”“扶我起来,我还能继续干”等,无不让人心酸。这种弹幕文化的引用,实则体现了一种注重个体体验、个人主体性和个人参与感的狂欢亚文化。

2.1 媒体公信力在“戏谑化”面前摇摇欲坠

伯明翰学派认为,“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亚文化和抵抗”[3]。虽说,传统媒体依然是当前媒体行业的主流,但受到政治因素和经济利益的制约,使得其部分公开信息不够全面。而民众可以使用“人海战术”,通过对大量碎片化的信息拼接,往往可以更加快速全面的发现真相,这甚至比媒体更有

优势。

2.2 消解主流文化权威性,重建传统社会话语权

从“戏谑化”倾向的功能及特点来说,它属于一种“破坏与重建”并行的趋势,挑战权威,并重塑特定群体对文化的差异性表达。因此,它具有抵抗主流文化、反对文化霸权、调侃主流价值观的意味。《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当前一份极富影响力的主流党报,陆续在其文章中使用“元芳很忙”“给力”这些网络用词;而“厚德载雾,自强不吸”等另类戏谑的新闻标题,也纷纷出现在报纸的醒目位置。

主流媒体使用流行语表明草根文化的渗透力很强,也体现了他们开始关注民生,放下官方话语权的高姿态。然而这也刻意迎合网民需求之嫌,主流媒体似乎正在逐渐丧失对主流文化的引导权,不惜通过降低品位和威信来迎合公众的注意力。而这种“放低身段求关注”的举动,可能又会变相伤害到媒体公信力,从而进入恶性循环的怪圈。因此,对该倾向进行正面引导和教育的同时,还应加强主流媒体的自律意识,自觉抵制亚文化中的低俗之辈。

3 总结

由于个性化媒体的兴起,再加上现今媒体所处的复杂的社会环境,人们面对社会转型期的飞速变化,已经产生了各种不适应,“戏谑”成为了主导社会话语权的一种自下而上的表达。在文化高度繁荣的今天,对一些良性的“戏谑化”文化的传播,体现了文化为民所创、为民所用、为民所享的思想,更是文化多元生态中的一道风景,不应盲目排斥,还应理性看待。

参考文献

[1]李良荣.网络与新媒体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郑满宁.“戏谑化”:社会化媒体中草根话语方式的嬗变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27(5):18-13.

[3]孙祥飞.新闻传播学热点专题80讲[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社会化媒体
社会化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发挥舆论引导力探究
社会化媒体用户使用动机与行为探析
社会化媒体对网络舆论环境的重建
社会化媒体的传播模式分析
从通道过剩走向品牌价值
社会化媒体的特点分析
湖北采花毛尖的社会化媒体营销模式研究
社会化媒体下的事件营销问题及对策研究
社会化媒体视角下县域文化旅游品牌传播策略研究
试分析社会化媒体时代图书社群营销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