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立足学生开展好地理教学
2019-03-29赵亚琼
赵亚琼
【内容摘要】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坚持贯彻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优势,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结合地理教学实践,就如何立足学生开展好教学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地理教学 学生主体性 方法
在地理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教师传授的知识技能,还要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主动获取知识并加以运用。在此,结合地理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一、教学语言生动形象,加深学生理解程度
在教学内容中存在许多抽象难懂的内容,为了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程度,我们要注意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让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化、具体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地球自转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掌握太阳东升西落的常识,我们可以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比如坐在汽车上,汽车前进,窗外的事物向后退,借助生活经验,学生就会对地球自转方向认识更加深刻。再例如,在学习河流分水岭的时候,同学们对这个抽象的概念很不理解,难以接受,于是,将房屋的屋脊比作分水岭,沿着屋脊向房屋的两边进行分流,这样一来,这个概念就会变得形象具体很多,帮助学生轻松掌握分水岭的知识概念,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和严肃枯燥的语言相比,生动鲜明的语言更能吸引学生,打动学生内心,所以,我們要注意语言的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利用趣味性的语言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贴近生活实施教学,激发学生认知兴趣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教师负责知识技能的传授,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激发学生参与的动力,我们可以采取生活化教学的方式,促进教学方式多样化,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让课堂教学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地理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生活实际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相应的生活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地图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比例尺、图例和注记、方向、如何阅读地图和应用地图等知识。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可以在教学之前,让学生自己绘制学校的平面图,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涨。然后,教师从中挑选几幅进行讲解,让学生认识到在绘制平面图时应注意的几个要素,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练习和操作。
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调动学生学习动力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们将注意力都放在了知识技能和严谨思维的培养上,却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让学生处在一个压抑的学习环境中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目标,长期处于被动的状态。学习效果自然事倍功半。其实,兴趣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学生对地理学习没有兴趣,那根本就不可能学好地理,所以,兴趣培养,激发学生动力才是我们首要的任务,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关注力度,意识到情感因素对教学的重要性,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师生之间形成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动之以情、以趣导知、以趣引思、持之以恒,让课堂教学在欢声笑语中进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掌握语言的艺术,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使自己的语言幽默、诙谐、精湛,更具亲和力,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让学生觉得学习是一种轻松快乐的享受,而不再是负担,这样一来,才会产生学习的动力,自发投入学习活动中去,实现高效教学的目标。
四、电教手段创设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传统教学模式单一枯燥,死记硬背的成分过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为此,我们要善于利用电教手段,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让学生自发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提高教学的质量水平。例如,在学习世界气候的时候,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帮助学生了解温带海洋气候的特征,为学生播放了一段介绍欧洲西部气候的视频片段,让学生感受欧洲西部的自然景观和气候状况,然后又利用PPT为学生依次展示了欧洲洋流图、欧洲植被分布情况、欧洲将水图、欧洲政区图、欧洲地形图等等,引导学生分析气候对西欧人类生活、植被分布造成的影响。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学习效率自然大大提高。再例如,在学习世界人口的时候,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各大洲经济的发展状况、各大洲资源分布情况、各大洲人口分布状况,让学生思考造成经济分布、资源分布、人口分布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些情况。这种教学方式具有开放性强的特点,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要不断探索高效的教学途径,打造高品质的地理课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现地理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民. 地理新课程教学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袁振国. 当代教育学[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3] 何志学、何君辉. 合作学习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3(10).
(作者单位: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教育局教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