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孵化基质和开口饵料对宽体金线蛭生长发育的影响
2019-03-29吴雷明王守红张家宏寇祥明韩光明毕建花王桂良唐鹤军朱凌宇
吴雷明,王守红,张家宏,寇祥明,韩光明 ,毕建花,王桂良,唐鹤军,徐 荣,朱凌宇
( 1.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 扬州 225007; 2.江苏省生态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 扬州 225009 )
宽体金线蛭(Whitmaniapigra),属于环节动物门、蛭纲、无吻蛭目、黄蛭科、金线蛭属[1],俗称蚂蟥,是中国水蛭主要养殖品种之一[2]。其干制品是中国传统的特种中药材,在史书《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及《本草纲目》中均有记载,具有通经、破瘀、消肿等功效[3]。疗效随着医学的发展以及对水蛭药用机理的深入研究[4-5],其药用范围已延伸至人的心脑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及泌尿系统的多种疾病[6],药材市场水蛭的需求量与日俱增。
目前,中国多个地区均已开展了宽体金线蛭的人工繁育工作,整个养殖过程大致可分为种蛭引进、卵茧收集与孵化、苗种培育及日常管理。卵茧孵化又分为室内孵化和室外孵化两种方式[7],卵茧孵化平台采用的基质主要是农田土壤[8]。采用农田土壤搭建的产茧、孵化平台,其保湿性、透气性、松软程度以及虫害等问题难以控制;农田土壤还存在农药残留[9],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种蛭产茧的数量和卵茧的孵化率,进而影响苗种数量。苗种培育阶段,幼蛭在营养转换过程中的敏感期或危险期[10],会大量“掉苗”,即成活率降低。因此,筛选大小适口、易于摄取、满足幼蛭营养需求的开口饵料,有助于幼蛭安全度过营养转换期,是苗种培育的关键因素之一。
近年来,有关宽体金线蛭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已见报道。史红专等[11-12]应用呼吸室法测定了不同温度下宽体金线蛭的耗氧率和窒息点,探讨了温度及种蛭体质量对宽体金线蛭繁殖的影响;Wang等[13]分析比较了不同光谱和光照度对宽体金线蛭生长、存活率以及生理的影响;林小清[14]对宽体金线蛭的饵料和投喂策略及苗种生长发育最适养殖密度进行了优化和调控;张晓君等[15-16]通过病原菌分离与鉴定,确定了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及变形杆菌(Proteus)等是宽体金线蛭的致病菌。这些研究为宽体金线蛭规模化人工养殖提供了基础理论。但宽体金线蛭孵化基质优化、适宜开口饵料筛选等方面的研究较少。笔者针对宽体金线蛭人工繁育过程中优良孵化基质缺乏及幼苗营养转化期存活率低的问题,尝试使用牛粪有机肥、蘑菇菌渣等农业废弃物作为卵茧孵化基质,比较不同孵化基质中卵茧的孵化效果,以及不同生物饵料对幼蛭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期筛选一种适宜的孵化基质和开口饵料,提高苗种培育成活率,进一步完善宽体金线蛭人工繁育技术,促进宽体金线蛭养殖业健康发展。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用宽体金线蛭卵茧源自灏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收取野生种蛭后,运用温室大棚繁殖技术,约经20 d,种蛭产茧活动结束。选取规格一致、颜色相近的卵茧在室内58 cm×48 cm×20 cm泡沫箱中孵化。以梨形环棱螺(Bellamyapurificata)(螺蛳)和耳萝卜螺(Radixauricularia)(漂螺)为开口饵料。
1.2 卵茧孵化
泡沫箱底部铺3 cm孵化基质,卵茧整齐摆放在基质上,在卵茧上方覆盖2 cm孵化基质,室内孵化。孵化基质分别为土壤(对照组)、蘑菇菌渣、牛粪有机肥、蘑菇菌渣+土壤、牛粪有机肥+土壤,其中混合基质按照体积1∶1比例混合。表层覆盖一层水草用于保湿。每个处理设置3个重复,每组放置30个活卵茧。用游标卡尺测量卵茧的长径(图1a)和短径(图1b)(精确度0.02 mm);用电子天平称量质量(精确度0.01 g)。视孵化基质干湿情况,不定期洒水,湿度维持在60%~70%。待达到预定孵化时间后,加水使幼蛭全部爬出卵茧。收集卵茧,记录每个卵茧孵化情况,每组随机测量20尾幼蛭,采用游标卡尺测量幼蛭体长(100 ℃开水致死长度),使用电子天平测量体质量。
孵化率/%=卵茧孵化数/卵茧总数×100%
1.3 开口饵料对幼蛭生长的影响
将幼蛭放入58 cm×48 cm×20 cm的泡沫箱中,分别投喂螺蛳(对照组)、漂螺、螺蛳+漂螺,每个投喂组3个重复,3 d投喂1次,次日清理残饵,换水1次/3 d。30 d后,每组随机选取20尾幼蛭,用游标卡尺测量体长(100 ℃开水致死长度),用电子天平测量体质量,按下式计算质量增加率、特定生长率及成活率:
质量增加率/%=(m2-m1)/m1×100%
特定生长率/%·d-1=(lnm2-lnm1)/t×100%
成活率/%=n2/n1×100%
式中,m2,试验终末体质量(g);m1,试验初始体质量(g);t,试验时间(d);n2,试验终末水蛭数量(个);n1,试验初始水蛭数量(个)。
1.4 数据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及Duncan多重比较等分析,P<0.05表示差异显著,P<0.01表示差异极显著。
2 结 果
2.1 卵茧形态特征
宽体金线蛭卵茧呈卵圆形,长径为(2.61±0.25) cm,短径为(1.80±0.26) cm,卵茧质量为(1.22±0.29) g。茧膜由橙黄色或粉红色的海绵状保护层(图2a~b)和橄榄绿色胶状内膜组成。人工繁育过程中,采集的卵茧以橙黄色为主。
图2 卵茧形态a.橙黄色,b.粉红色.
2.2 不同孵化基质卵茧孵化效率比较
不同孵化基质的培养试验结果见表1,宽体金线蛭的卵茧在蘑菇菌渣+土壤孵化基质中的孵化率最高,显著高于土壤组和蘑菇菌渣组(P<0.05),但与有机肥组及有机肥+土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卵茧在蘑菇菌渣孵化基质中的孵化率最低,显著低于蘑菇菌渣+土壤组(P<0.05),但与土壤组、有机肥组及有机肥+土壤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蘑菇菌渣+土壤组幼蛭各生长指标显著高于其他4组(P<0.05)。混合有机孵化基质组幼蛭各生长指标均显著高于未添加土壤组(P<0.05)。5种不同孵化基质孵化效果依次为蘑菇菌渣+土壤组>土壤组>有机肥+土壤组>有机肥组>蘑菇菌渣组。
表1 不同孵化基质卵茧孵化效率
注:同一行中标有不同小写字母的平均值间差异显著(P<0.05),下同.
2.3 幼蛭形态特征差异比较
蘑菇菌渣组和有机肥组发现部分卵茧内存在少量营养物质,未被幼蛭吸收(图3),向孵化基质中加水后,缺乏营养的幼蛭也自卵茧孵出。与正常孵化幼蛭相比,营养缺乏的幼蛭颜色较浅(图4、图5),体长略短,运动能力以及抗应激能力较弱。
图3 卵茧内残余营养物质
图4 营养缺乏的幼蛭
图5 正常孵化的幼蛭
2.4 不同饵料对幼蛭生长发育的影响
幼蛭摄食不同饵料时的状态见图6和图7。与螺蛳相比,无厣结构的漂螺更易于被摄食,不会出现幼蛭被螺蛳厣结构夹住的现象。螺蛳组、漂螺组、螺蛳+漂螺组幼蛭成活率分别为55.00%、72.50%、60.00%,3组之间成活率差异显著(P<0.05)。螺蛳组幼蛭发病死亡率较高,发病幼蛭体表暗淡,前端肿大无弹性(图8a),或体内存在大量液体和气泡(图8b),摄食能力和运动能力下降,最终死亡。
图6 幼蛭摄食螺蛳
图7 幼蛭摄食漂螺
各组幼蛭生长指标见表2。漂螺组和螺蛳+漂螺组幼蛭各生长指标显著高于螺蛳组(P<0.05),幼蛭体长分别比螺蛳组高64.70%和46.20%,体质量分别比螺蛳组高54.50%和37.7%。漂螺组幼蛭体长显著高于螺蛳+漂螺组(P<0.05),体质量无显著差异(P>0.05)。3组幼蛭质量增加率均超过100%,终末体质量为初始体质量2倍以上。漂螺组幼蛭特定生长率分别比螺蛳组和螺蛳+漂螺组高58.14%和10.78%。螺蛳组、漂螺组以及螺蛳+漂螺组内幼蛭体质量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前者分别为后者的20.24、16.36、24.06倍。
图8 发病水蛭
分组体长/cm 体质量/g 质量增加率/% 特定生长率/%·d-1极大值/g极小值/g螺蛳组1.570±0.224a0.085±0.025a111.242.490.250.01漂螺组1.950±0.426c0.132±0.066b226.283.940.510.03螺蛳+漂螺组1.731±0.425b0.117±0.052b190.833.560.740.03
3 讨 论
3.1 农业废弃物在水产中的循环利用
水蛭自然产卵孵化的基质要求温度适中、腐殖质丰富、质地松软[17],因此土壤孵化基质中添加部分有机肥和蘑菇菌渣,可以提高土壤腐殖质含量和松软度。本研究结果表明,蘑菇菌渣+土壤组卵茧孵化率和幼蛭生长性能显著高于土壤组。未混合土壤的有机孵化基质(有机肥组、蘑菇菌渣组)卵茧的孵化率无显著性差异,但均发现未达到正常孵化时间而孵出的幼蛭,与蘑菇菌渣+土壤组相比,其生长性能稍差。推测原因,首先室温条件下,有机孵化基质质地疏松,孔隙度较大,保温效果差,卵茧内仍剩余部分营养物质未被幼蛭吸收,导致其发育缓慢。研究证实,温度低于15 ℃时,宽体金线蛭卵茧孵出量极低,超过35 ℃时不能孵化,25 ℃幼苗孵出量最高,孵出较室温下约提前1周[11]。其次,宽体金线蛭体表繁殖性状易受环境影响,不易辨别个体是否处于同一发育时期[18-19]。试验用卵茧可能不是同一时间繁殖的卵茧[20],不能在相同时间内完成胚胎发育,造成幼蛭生长性能差异。
3.2 不同饵料对幼蛭生长发育的影响
调查发现,野生宽体金线蛭主要吸食无脊椎动物的体液或腐肉,尤其喜食螺蚌肠道内消化物,有时也吸食水面或者岸边的腐殖质[21-22]。人工养殖过程中,不同生长阶段,宽体金线蛭主要投喂不同规格的螺蛳,饵料比较单一。Electricwala等[23]比较发现,投喂中华圆田螺(Cipangopaludinacahayensis)、中国圆田螺(C.chinensis)、河蚌(Anodontawoodiana)以及混合投喂轮虫和原生动物等饵料时,田螺配合轮虫或者原生动物对幼蛭的生长发育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长期投喂单一饵料,幼蛭生长发育显著低于混合投喂组[24]。童水明等[25]通过比较福寿螺(Pomaceacanaliculata)和田螺幼螺对宽体金线蛭幼蛭养殖效果发现,福寿螺组幼蛭生长率和成活率均显著高于田螺组,认为福寿螺的厣和螺壳闭合不是很紧密,适合作为宽体金线蛭幼蛭的饵料。本试验过程中,漂螺组幼蛭生长发育各指标和成活率显著高于螺蛳组和混合组。推测原因可能是漂螺无厣,降低了幼蛭摄食难度,减少在摄食过程中能量消耗,而螺蛳的厣与外壳结合紧密,幼蛭在摄食螺蛳过程中,易被厣夹住,严重者可以导致死亡[14],因此,幼蛭摄食过程中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导致用于支配生长的能量减少。另外,与螺蛳相比,漂螺营养组成成分或许更适宜宽体金线蛭生长发育需要,对于其营养需求及两者营养组成成分差异还需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尝试利用牛粪有机肥、蘑菇菌渣农业废弃物作为宽体金线蛭孵化基质,增加农业废弃物在水产养殖业中应用的方式,使其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可实现农业废弃物再利用和提高其附加值。本研究结果表明,蘑菇菌渣经处理后可以作为宽体金线蛭卵茧孵化基质,可提高卵茧孵化率和幼蛭品质。对不同生物饵料的比较发现,漂螺相比螺蛳更适宜作为宽体金线蛭的开口饵料,可为水蛭幼苗培养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