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江哈尼族歌舞的当代转型发展
2019-03-28王美佳
王美佳
【摘 要】文章从民族歌舞当代转型的原因出发,分析元江哈尼族歌舞传承发展出现的困境,对哈尼族歌舞当代转型的新媒体尝试进行总结,最后讨论了民族歌舞传承和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文章认为,民族歌舞的当代转型一定要用好新媒体,重视新媒体在传统文化转型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新媒体;哈尼族歌舞;棕扇舞;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7;J7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7-0056-02
传统文化的发展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也是传统文化不断沉淀的过程。它的沉淀遵循的是“去之糟粕、取之精华、不断扬弃、为我所用”的原则,是与时代环境、社会变革、外来文化不断调适、相互影响、内化外生的过程。文化的发展,改变的只是文化的形式,不变的是文化的内核。一般说来,那些支撑民族图腾、信仰、价值、观念等精神层面的文化内核是很难发生改变的,至少是一种比较缓慢、长时段的改变。
作为传统文化形式,民族歌舞是时代发展演变的结果且为动态变化的过程。在某些时期、某些阶段,这种变化的力度和幅度更大,我们称之为变革或者转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族歌舞的当代转型不仅是少数民族非遗传承的实践问题,也是学术界研究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
一、民族歌舞当代转型的原因
歌舞是哈尼族长期进行生产、生活以及艺术实践的结果。从功能的角度看,元江哈尼族歌舞的当代转型可以归结为从祭祀到娱乐的转变,从仪式到展演的转变,从习俗到回忆的转变。具体表现为:祭祀功能弱化,娱乐功能强化;仪式功能弱化,展演功能强化;习俗功能弱化,记忆功能强化。
曾经的村落文化,一旦脱离了村落情境,势必会成为一种让别人欣赏和消费的景观。君不见,少数民族歌舞进入城市、登上舞台,就已经改变了这种原本属于村落文明的发展轨迹,从自娱自乐变成了娱人乐人,从自我内化的文化变成了别人眼中的景观,弱化了祭祀功能和精神属性,强化了商品功能和传播属性。
信息革命给这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新媒体的使用,改变了哈尼族文化的传播方式,也影响到了民族歌舞的传承方式。跨越时空,同样也会颠覆文化的传承。不同要素的融合模糊了少数民族文化的边界,创新全新,特色不特,这种传承的困境也就是文化转型的困境。随着对外交流的频繁,不同文化的落差、反差也让很多少数民族选择了改变和调整,以外来文化作为学习的标杆,从而改变了本民族文化的原汁原味。以学院派的民族唱法为代表逐步趋向专业训练, 就远离了原生态初衷,甚至发生了变异。原本不属于这一民族的文化特征被误以为是这一民族文化的属性和特质,从而误导传承者的效仿和更多范围的误读。此后的演唱者再唱本民族的歌, 也会模仿专业歌手的唱腔, 否则观众就可能不认同,这种“以讹传讹”的音乐传播现象是由媒介建构和定义的,和传统的音乐传播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二、元江哈尼族歌舞传承面临的困境
元江哈尼族歌舞文化是几千年来哈尼族同胞在红河流域中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产物,是与农耕社会相适应的自我循环系统。尽管这种文化系统有着很强的适应性,但是进入工业社会特别是后工业社会以来,这种文化系统面临着不可逆转的破坏,哈尼族文化的传承面临着众多困境。
作为一种活态文化,哈尼族歌舞的产生与发展依赖一定的文化环境与文化空间,脱离这种环境,其形态就面临改变或消亡的危险。一方面,一些哈尼族传统非物质文化技艺失去了依存的活动空间,逐渐减少,甚至消亡,属于自然消亡的过程。另一方面,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方针指导下,我们对于哈尼族歌舞的开发利用,没有正确处理好保护、传承、利用的关系,杀鸡取卵,涸泽而渔,加速了人为消亡的进度。
元江的哈尼族生活的地方多为偏远的村寨,經济上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交通较为闭塞,属于“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独特气候环境,从而形成了一个相对而言比较封闭的民族体系和乡土社会。这样一种社会形态为哈尼族歌舞提供了一个比较稳定的传承生存空间。但正因如此,哈尼族歌舞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相对较少,这些民间艺术精品大多以“养在深山人未知”的状态演变发展,不被外界所认知,发展演变较为缓慢,缺乏活力和动力,从而陷入了自然消亡的过程。
近年来,地方政府意识到哈尼族歌舞传承存在的问题,为哈尼族歌舞的非遗传承做出了很多努力,一些社会有识之士也参与到文化的传承当中来。但是,这种依托行政力量的传承模式无法提供传承的社会土壤,特别是以资金为导向的传承人资助无法解决传承面临的所有困境,只能是杯水车薪。而对于传承人的认定仅仅是认定,并没有给与更多的保障,传承人的社会动员能力较弱,无法组织系统的传承活动,更谈不上系统的展演活动。农民及家庭成员需要劳作,只能利用农闲时间进行系统的传承,无法为传承和展演保障充足的时间。村民之间的纽带过于利益化,对于公益性质的传承缺乏动力,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回村的时间较短,无法组织家族活动,农村空心化较为严重,学校的传承又过于教科书化,不能活学活用,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不大。
三、元江哈尼族歌舞当代转型发展的新媒体尝试
元江哈尼族是一个有着较大韧劲、聪明智慧的民族,较早地意识到民族歌舞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在哈尼族歌舞转型发展中进行了很多尝试,特别是在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承方面有着一定的经验,值得我们进行借鉴。
(一)利用新媒体平台,打造元江羊街哈尼棕扇舞这一金字招牌
棕扇舞是古老、神奇的民族舞蹈,源于哈尼族古代图腾崇拜的祭祀舞蹈,流行于元江羊街乡那诺街哈尼族聚居地,是最具有代表性和特色的传统舞蹈。①除了元江羊街,哈尼族棕扇舞还流传于红河县的阿扎河乡、洛思乡、绿春县的戈奎乡,2016年元江羊街还推出了《梯田人家》实景演出之《棕扇舞狂欢》,更是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羊街棕扇舞成为了元江梯田之外的招牌文化景观。
近年来,元江羊街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宣传活动,通过网络、媒体等渠道,依托有形的自然生态、文物遗址和无形的民俗民风、特色文化,与多种媒体进行全方位立体互动和传播。各种新媒体平台按照各自的视角和栏目报道和传播哈尼族棕扇舞,形成了持续不断的报道强势。
(二)通过“互联网+”的宣传方式,打造“秘境哈尼”这一民族文化品牌
“秘境哈尼”是依托互联网思维搭建起来的新媒体平台,通过发挥粉丝的力量,对哈尼文化进行更大范围的传播。通过互联网方式,依托粉丝力量,实现线上线下互动,运用多媒体进行线上直播及同步互动,使哈尼歌舞的演出舞台扩大到剧场之外②,让更多粉丝特别是年轻的粉丝亲身体验哈尼族歌舞的美妙之处。通过“互联网+”的宣传方式,搭建众筹平台,为哈尼文化的传播提供所需的志愿服务和资金援助。加强平台与群众的关系,让平台走进群众,群众信任平台。向粉丝充分展示“秘境哈尼”的运营模式,增强百姓文化“获得感”,从而积累更多的粉丝。老百姓看到了哈尼族歌舞的宣传,顺手转发到自己的朋友圈,实现人人都成宣传员的目的。
(三)结合“精准扶贫”,发挥公共资金在村落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以往,政府组织开展的“文化下乡”的活动都需要花费一定的资金费用,且由于排练仓促,演技弱化、创作乏力、节目老套,演出很难引起群众的共鸣。如果能将文化下乡的资源和资金同哈尼族歌舞传承结合在一起,让台上的演员和台下的观众进行互动,会极大地促进哈尼族歌舞的传承。当前,各级政府进行的“精准扶贫”同样也应换一种思路,如果能进行文化层面、精神层面的扶贫,让哈尼村民吃上文化饭,会比经济上的扶贫更有效果。因此,政府应该把更多的资金用在哈尼文化的传承上。
同时,将棕扇舞文化纳入学校教育,在羊街乡所有中小学普及棕扇舞课间操,依托棕扇舞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棕扇舞文化走进机关、村(社区),发展成为全民参与的民族舞蹈,使得羊街棕扇舞文化得到不断传承和发展。
四、元江哈尼族歌舞当代转型发展的思考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现代化的因素也逐步渗透到中国传统的社会之中,对民族歌舞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影响。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以及人们交流方式的改变,其传承模式也将发生改变,是墨守成规,还是创新发展,无论是民族歌舞的传承者,还是民族歌舞的研究者,都要思考、尝试并加以总结的。
新媒体的环境下,元江哈尼族歌舞的转型进程加快,信息传播给歌舞传承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大,如果不能适应这种新媒体技术的普及对于民族歌舞转型的影响,束手无策,任由其冲击和破坏,不能很好地利用新媒体技术,那么只能是加速一种文化的灭亡,或者催生出一种异化的、不伦不类的民族歌舞。
哈尼歌舞的艺术形态比较丰富,很容易拉近文化主体与受众的距离,使人愿意去关注、欣赏甚至尝试。过去,我们在传播过程中,忽视了与观众的互动,致使本民族的文化、知识和记忆没有准确地被外界所认识和理解。如果有高素质的专职的传播队伍介入,民族歌舞的傳播就会引起足够的重视,一些歌舞活动也能体现哈尼文化的精髓,有助于引起外部人群的围观,在双方良性的互动中,也有助于帮助哈尼族解决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此外,我们还应利用新媒体平台,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态,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哈尼文化的丰富性和趣味性。我们要对哈尼族的口头传统进行艺术加工,使之成为具有艺术欣赏价值的作品,并通过互联网+的宣传模式进行传播和推广。以典藏的资源为着手,配合采用讲座、展览、纪录片等方式对哈尼族的传统文化进行传播,规范并形成集“典藏-保存-服务-演出-推广”于一体的完整的工作流程和体系。
注释:
①1983年,经过发掘和整理的棕扇舞走上舞台,并到世界各地进行巡演,从而被世人所知。2006年,羊街哈尼棕扇舞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国家文化部正式批准元江县哈尼族棕扇舞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②荆翡,罗纯超.“互联网+”与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模式创新——以江苏为例[J].青年记者,2017(2):106-107.
参考文献:
[1]赵吉惠.中国传统文化导论[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1.1.
[2]黄涵琪.地方传统媒体在哈尼族文化传播中的优势与策略[J].今传媒(学术版),2017(1):145—146.
[3]王晓虎,余贞凯.跨境哈尼族乡村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机制研究——以绿春县哈尼族武术为例[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5(5):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