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徽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路径思考
——以宣城文化为代表

2019-03-28

福建质量管理 2019年6期
关键词:宣城市宣城科技

(成都理工大学 四川 成都 10616)

文化与科技融合是指通过将各种文化元素、内容、形式和服务,与科学技术的原理、理论、方法和手段有机结合,提升文化产品的价值与品质,形成新的内容、形式与服务,更好的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的创新过程。宣城市是以徽文化为代表的地级市,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宣城的徽派建筑,宣纸、宣酒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产业正在蓬勃发展。在文化与科技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的当今社会,能否将文化与科技有机融合,是决定宣城市能否成功实现产业转型发展以及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宣城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不断发展,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其自身的文化发展密切相关。宣城文化作为徽州文化的代表之一,在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呈现出绚丽多彩的景象,在很多领域代表着传统社会后期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对徽州社会,宣城社会、经济、文化的研究,对于探索中国传统社会后期发展等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宣城文化的探索研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明确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的定位,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指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着力点,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十九大报告还指出:“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强战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体系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倡导创新文化,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基于十九大会议背景,文化和科技领域必将实现大繁荣大发展,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已然成为趋势。宣城文化作为徽州文化的一部分,历史悠久的文化积淀必然推动宣城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然而宣城市在文化建设和科技创新等方面仍处于认知阶段,还需不断地去摸索,并没有形成属于自己地方特色的一套合理完整的文化与科技发展规划,文化建设与科技发展仍然很单一局限。即使在宣城市对于文化建设方面也采取了很多相应的措施和方法,但是由于缺乏一套完备合理的体系标准作为指引,在当地的文化建设层面仍然存在较多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这几年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技术的依赖和认可度也越来越高。科学技术与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探索一条适合当地文化科技产业发展的绿色发展之路成为当前的关键任务。

二、宣城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研究意义

(一)宣城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理论意义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信息化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宣城市文化建设领域的相关问题处理和政策制定都要与相应的科技手段相互结合起来。文化建设在新时代的重要作用,科技引领时代的发展以及怎样将文化与科技融合达到利益最大化都成为当前每个地区关注的焦点。推动宣城文化建设,树立文化自信,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当前的重要任务。在当今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中,科技已经融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科技是文化的重要内容,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反映了一定时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水平和特点。科学技术作为社会智力发展的一个方面,既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文化的重要体现形式。

文化发展为科技发展建立了重要基础,而科技发展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和手段。正是有了电影、电视、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文化才有了更多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手段。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传统文化保护、艺术等文化服务行业的提升,新文化服务形式和业态的形成,都需要科技的支撑和引领。

科技的应用无时不在塑造着社会文化的形态,影响着大众文化的变迁。高新技术的发展直接影响着社会文化及其发展演变。同时,科技与文化结合,才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有效推动新技术的转化应用,促进和塑造社会物质文明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够较好的为文化建设提供专业性和技能性的服务,最终实现文化领域的智能化,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文化建设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宣城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现实意义

文化的发展繁荣关系到我国的综合国力的提升,这些年我国的经济,文化,政治等领域发展迅速,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也逐渐彰显。但是在文化建设方面仍然存在尚需解决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就文化建设和科技创新做了明确的规定,文化与科技发展被提上日程。作为徽州文化之一的宣城文化,在建设的过程中应该要与当下前沿的科技相互结合,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利用科技手段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和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合理利用宣城特色文化背景结合科技创新,发挥徽文化自身价值和特色,对于宣城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宣城市文化建设中,涉及到的生态模式,技术手段,相应的处理方案,生态观念等都可以通过有效的科技手段处理和分析,由此建立徽文化相关信息的数据库,这样就整合了所有有关宣城文化建设方面的数据信息,避免片面的结论导致文化与科技发展数据不对称,信息不全面,思想观念落后等问题。科技在综合整个宣城地区文化产业建设方面的各种因素,结合实际发展,具体分析现状和问题,从而为生宣城地区经济建设提供有效的发展方案。通过文化与科技的综合应用,能够在资源整合,社会个体,相关职能部门等各领域进行相互联动,相互促进,最终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三、关于文化与科技的相关论述

(一)文化与科技的关系

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积累传承人文精神以及通过物质来表现的各种形态的总和。科学技术是人类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知识体系及方法手段的总和。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不仅仅是可能性的存在,而且还表现为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存在。探寻文化与科技两者相互融合的实现路径,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推进我国科技创新进步的重要举措。加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大力实施文化强国战略与科技强国战略,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文化与科技虽然在各自的组成部分、表现层面、发展规律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但是并不能就此认定文化与科技毫无关系。纵观社会发展的本身,它们都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都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文化与科技之间还具有着彼此关联性。正是由于文化与科技所表现的这些特征,才使得它们之间能够相互融合,共同协调发展。

文化与科技两者都是来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文化的产生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实践活动成果,是人类的本质力量和人类智慧以及意志的沉淀与升华。马克思曾经指出:“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这句话充分表明文化是人类生产实践劳动的产物。

(二)文化与科技相互融合

文化与科技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力量,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是人类长期实践所形成的结果,它在人类社会的逐步发展进程中发挥着极其重大的作用。科学技术同样如此也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每一次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每一次社会文明的进步,都是科学上的重大发明和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所带来的。科技的产生与发展由社会生产实践所决定,而科技反过来又作用于社会生产实践,不断促进社会的发展。正如邓小平所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理论。

文化与科技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文化根植于知识,一旦丧失知识的强有力支撑,文化相应的也就失去了生长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知识理论体系,与此同时技术又是对科学知识的运用,表现为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技能和手段。因此文化与科技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并且不断融合与发展。

四、关于宣城文化与科技发展论述

(一)宣城文化与科技发展

宣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中国明清时期徽商和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这里记录着中国明清时期徽州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特点,蕴含着中国封建社会极其丰富的历史信息和卓绝的艺术、文化、科学成就,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和人们的思想意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西递、宏村作为皖南古村落典型代表于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来,人们对博大精深的徽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徽文化已经成为世界文化大家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人类所共同享有的人类文明成果,徽文化的研究如火如荼。

作为徽文化发祥地之一的宣城,其文化备受世人瞩目,徽文化的历史积淀相当深厚,皖南地区的宣州文化被人们熟知,宣城的文化包括徽派雕刻、徽派建筑、宣城竹编、文房四宝、宣城民俗等。其中宣纸制作技艺以及徽墨的制作技艺无不体现着高超的工艺技术。

在科技发展领域,宣城市也采取了相应措施。宣城市依靠科技创新引领质量发展,主要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1)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贡献率越来越高,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宣城发展的强劲动力。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以上,连续多年位居安徽省前列。

(2)“双创”氛围越来越浓,创新创业已经成为宣城发展的新模式,全市建成众创空间24个,其中国家级众创空间2家、国家级星创天地7家,实现县市地区、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全覆盖,共汇聚创客8000多人、孵化科技项目1200余项,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506家。

(3)产学研用合作项目越来越多,推进与高等院校合作是宣城科技创新的新特色。全市与合肥工业大学、上海大学、安徽工业大学等多家高校共建产业研究院和技术转移中心。

(4)科技成果转化越来越快,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创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都是宣城科技创新的新亮点。

(5)科技投入越来越强,加大科技投入是宣城市委市政府科技创新真抓实干的有力体现。投资百亿元建设宛陵科创城,实施了科技创新“1号工程”,着力打造苏浙皖交汇区域具有影响力的人才高地、创新高地、产业高地。

(二)宣城文化发展的局限

宣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宣城人对自身的历史文化很自豪,但又存在着“底气不足”的现象,其归根到底还是对宣城历史文化脉络没有厘清,很多历史事件都是人云亦云,没有历史根据。尤其受到自然侵蚀、战争破坏、人为拆除等原因,大量极具价值的历史文化遗存不复存在,没有历史根据,很难让人信服。

宣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市场运作相对滞后,产业化开发相当薄弱,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并没有有机融合,文化建设和科技创新领域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不断地去推进文化和科技创新协同发展。

五、宣城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路径思考

(一)对宣城文化与科技加强政策扶持

首先,对于宣城文化要加大扶持力度,推动徽文化科技产业基地等创意产业园等示范基地和园区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基地和园区的积聚、孵化和引领作用,发展壮大文化科技产业。其次,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宣城市条件良好的文化企业到其他地区、跨行业进行融合发展。鼓励宣城地区文化企业与科技企业跨界联姻、加强学习与合作,积极建立各种形式的合作组织和企业团体。最后,积极发挥好已有政策,对文艺、演艺、影视、报刊出版等领域的优秀企业进行大力扶持。积极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团体,加大对精确化、专业化、技能化企业的培育投入。构建多元化多领域的文化科技企业模式,打造一系列文化科技“徽”字品牌。

(二)做好宣城文化与技术研发创新

宣城市应加大对技术研发力度,引领文化融合。第一,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鼓励重点企业和单位建设文化与科技研发平台,积极推动文化科技企业与全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技术研发合作。在影视传媒、报刊出版、文化娱乐、科技创新及相关文化产品的发展过程中,重点突破在产品设计、产品研发、产品生产、产品运营等关键环节的技术应用。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高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效益。第二,宣城文化与科技发展应建立健全技术研发的激励机制。宣城的发展不但要注重基础领域的研究,还更加需要注重探索文化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路径,不断完善对于知识产权、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制度规范,通过将文化科技创新成果的相关权利赋予研发单位,积极推动文化与科技有效融合,促进创新和发展。

(三)加大对宣城地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人才队伍的建设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支持文化与科技相融合。首先,鼓励我市满足条件的高等院校开设文化产业管理等相关专业以及技能培训课程,加大对文化与科技、管理相结合的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力度,着重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复合型、全能型的文化科技交叉学科人才。其次,根据宣城市人才培养计划,不断建立和完善文化科技领域人才的相关福利待遇制度、文化科技领域研发项目的奖励资助机制。优化重点文化技术企业运行机制,重点培养相关企业核心文化科技人才,积极鼓励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文化科技管理人才。最后,宣城市应当逐步建立文化科技人才信息库,规范对人才的管理机制,积极引进外界高水平创新人才,通过相关福利政策留住人才。促进文化科技人才在宣城地区有序创业就业,不断提升我市在文化科技领域融合的人才战略优势,实现人才服务于我市的有益成效。

(四)优化宣城文化及科技发展环境

基于宣城自身文化底蕴,不断优化各领域发展环境,促进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第一,吸引外界投资。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多举办招商引资洽谈会,利用招商会议平台积极促进文化科技企业和相关投资企业以及银行密切合作,利用创新发展模式鼓励发展,大力扶持具有创新模式的文化科技企业发展。第二,我市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强对创新企业文化和技术成果的保护,逐步完善政策法制机制,加强各职能部门的合作,建立规范的文化科技成果保护体系,维护文化科技企业的合法权益,为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五)建立健全宣城文化与科技相关体制机制

宣城市的发展必须要建立健全文化科技相关保障和治理机制,强化对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组织和监管。建立相关奖励机制,通过“创新企业”和“创意产品”的评选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文化部门和科技管理部门应积极主动联系,加强合作,加快完善各项体制机制,协调发展相关产业,推进两个领域和谐对接。相关部门加强对文化各领域“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走访调研,为有关宣城市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制定提供决策支撑。

大力推动宣城文化科技体制改革,文化科技体制改革是一个地区科技事业发展和推进自主创新动力来源。继续推进文化科研院所管理体制和文化科技管理体制等领域的改革,深化宣城地区文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文化科技发展规律的科技体制机制,积极发挥市场在配置文化与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能够很好的激励我市广大科技工作者以及文化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和活力,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科技生产力。

(六)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模式

依然加大力度推动宣城市“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示范园区的建设,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新型创新产业高效高速发展。宣城市应整合本地区资源优势,协同国家科技与文化相关部门发展,共同推进文化和科技产业示范园区的建立。宣城市依托自身文化,结合科技创新,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科技示范园区。

建立以徽文化为特色的科技研发模式,实施徽文化与科技融合战略,不断提高宣城文化领域对技术的要求水平。实施文化与科技融合领域的工程建设,加强对具有宣城文化特色和徽州特点的高新技术应用产品的开发,促进新颖产品、新型服务、特色品牌以及创新产业模式的形成。

加大以徽文化为主体的企业投入,充分发挥特色企业在先进技术应用、产品推广中的主体性地位。发挥企业最大作用,积极鼓励企业推进文化和技术产业融合,加大文化产业投入力度,加强对于文化和技术产品的研发,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促进宣城市在文化和科技领域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路径的形成。

(七)将宣城文化符号寓于科技产品开发

宣城的宣纸、宣笔、墨、砚等文化产品是宣城文化的代表,也是徽文化的代表。充分发挥宣城文化历史优势,将底蕴丰厚的徽文化符号与宣城高新技术科技相结合,在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制造过程中融入宣城的文化元素,让科技产品具有生命力。同时,在宣纸,宣笔等产品的制造过程中融入高科技的元素,让普通的产品具有时代感。积极打造徽文化符号,融入科技,形成独具特色的宣城文化和科技产业链,利用科技手段宣传宣城文化,积极推进宣城文化走出去,让徽文化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

六、总结

马克思指出“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学问。”在当代文化的发展中,尽管科技与文化还存在对立与分裂,但融合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以宣城文化为代表的徽州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时代特色,结合当今前沿的科技。只有文化与科技交叉融合,才能给宣城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才能实现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宣城市宣城科技
司尔特宣城公司举行消防演练
安徽省宣城地区南漪湖湿地植物调查
生如夏花之绚烂
《宣城小镇》
关于宣城市国省干线公路桥梁定期检查的几点认识
基于GIS的宣城市地质灾害等级预报预警系统
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司法局五星司法所
宣城以外看宣城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