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省会城市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

2019-03-28

福建质量管理 2019年8期
关键词:省会应用型院校

(长沙理工大学 湖南 长沙 410000)

20世纪中叶之后,高等教育开始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积累,我国的高等教育即将由大众化阶段迈入普及化阶段。为满足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许多职业对人才方面的需求,2000年以来,在政府主导下非省会城市出现了大批地方本科院校,它们或由专科学校直接升格而成,或由多所专科学校合并而成。由于客观原因,这些学校面临着转型发展的问题,即如何更好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满足社会人才的需求。本文试图通过对非省市地方高校专业特色的分析,研究其转型与发展的实现。

经济发展水平因地而异,历史文化特征不同,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形成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格局。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海岸与内陆差距拉大的基本特征(樊杰,刘汉初,2016)[1]。与省会城市相比,非省会城市的产业竞争加剧,产业链条短、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低;对人才的吸引力相对较小。然而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是其特点之一[2]。各产业行业对专业技能技术应用能力的需求程度增加,相对应的高技能人才需求态势也明显增强(何文章等,2012)[3]。由此可见,非省会城市如何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发展本地区优势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吸引高技能人才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上述背景下,位于非省会城市新升格的本科院校必须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支持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直接服务于地方产业发展。但目前绝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模式趋同于向学术型本科方向发展,专业特色不强,人才培养的应用型弱化。因此,探索非省会城市的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构建与国家现代化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战略性动因。

(一)非省会城市地方高校发展应以专业建设为主线

专业建设对学校增强办学实力、形成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水平、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非省会城市地方本科高校的专业建设是通过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区域经济社会建设、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为基本主线。提高科技服务能力,引进高层次人才,注重专业设置的行业性属性,人才培养旨在适应高科技应用和智能控制和管理一线工作要求,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高级复合人才。地方本科院校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依赖于区域经济社会建设对其的依存度,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向学校提出了大量的问题,人才需求类型和技术服务类型等问题导致了当地本科院校的发展。

(二)非省会城市地方高校应具有行业导向性

大多数新兴的本科院校已逐渐削弱了行业导向或产业对接链,导致横向服务没有行业的纵向支持。由于缺乏支持点,他们变得非常空缺和盲目,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找不到合理的专业组合。它往往偏离专业应用教育,与传统的本科教育融为一体。因此,按照高等教育对外关系的规律,地方本科院校不仅要立足本地,而且要注重产业,应该处于更合理的产业环境。强调专业布局,适应行业特点,满足行业人才培养需求,适应行业功能的技术服务,建立以行业为导向的需求驱动发展模式,它将形成区域工业,科技和社会文化协调发展的机制,拓展特色办学的广阔发展空间,实现新升本科院校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根据所在的城市的需求的方向,地域特色和地方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及文化背景出发,注重与区域行业企业的合作,本地行业领先大学的实践过程始终涉及整个人才培养过程。

(三)非省会城市地方高校应以服务地方为基本职能

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的产生适应了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基本价值趋向。区域经济的发展推动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地方本科院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满足区域经济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依据地方经济的产业结构、劳动力市场情况,建立了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教育培训体系,不断提升人力资本,同时降低失业率,提高国家竞争力。

地方本科院校催生了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不但搭建了校地、校企合作的桥梁,而且促进了学校与社会的互动与双赢。目前,非省会城市新升本地方院校正以其独到的科技力量,成为新知识、新技术的转化源,成为构建区域经济科技服务体系中的中流砥柱。

(一)非省会城市地方高校面临的问题

1.特色专业少,专业特色不明显

从高等学校特色专业的分布情况来看,地方本科院校占高等学校特色专业的比例少于1/2这说明,地方高校尚未充分利用地区特色,建立了特色专业。地方本科院校与研究型大学相比,在科研水平、生源质量、办学条件等方面都有很大差距,只有办出特色走个性化发展道路,才能生存和取胜。

2.师资结构不尽合理

利用高校与企业行业之间信息共享的平台关系,深入企业、行业进行兼职,接受实际培训,提高实践能力。可是,目前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在走进企业、走进实训基地方面欠缺,教师的实践能力结构并没有达到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的基本要求。

3.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结构的对接性有待加强

新升本地方院校的特点是依托地方、服务地方,其专业设置必须符合地方产业结构,才能保持持续发展的动力。由于很多地方本科院校建于地级市,属于省市共建的性质,经费来源于省市两级政府,其生源主要是本省招生。因此,这些院校的专业设置与省市的产业结构都应有一定的对接性,但应该以市为主,因为省内其他院校同样能为全省的产业发展提供服务。

(二)非省会城市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对策

1.确定当地本科院校地方错位发展的战略,优化人才培养计划

通过错位的发展,将实现制度与地方经济的共生。在每所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将出于各种原因形成一些传统的优越学科。这些传统学科大多数是在过去形的,具有特定的社会需求,技术和经济基础以及特定的社会和学校条件。由于历史,地理和传统,这是办学的特点和优势。同时,由于区域社会现实的需要和条件,学科的传统特征得到调整,重组,升级和完善。寻求新的学科增长点,加强优势,提高学科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办学的活力。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性,需要从概念,方案和实施三个层面解决问题。首先,我们首先要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并在此基础上优化和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教学,提高综合自主设计实验的比例,同时提高实践教学总时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课程体系中,实行模块化教学,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以能力培养为指导,建立应用本科模块化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中,它反映了以应用为导向,强调实践和应用为原则,优化和整合课程与重复或重叠的课程或理论和实践。在教学方法上,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尤其是在专业教学阶段,围绕工作过程,广泛开展项目教学和任务教学。

2.制定科学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地方本科院校要在了解现有师资资源的基础上根据其人才培养类型的特点以及学校发展战略指导思想,制定合理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按照自身的发展需要来分析、预测人才的供需情况,以及从何渠道向外部招聘人才,既要避免人才断层和人才闲置,也要降低人力资源开发成本。主要工作包括:在教师数量、学历结构、职称结构、队伍结构等具体指标上,按照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体系的标准定位。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坚持引进与培养结合。一方面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广纳优秀人才,另一方面,要加紧现有教师的培养和提高。

3.专业设置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加强地方本科院校与区域产业合作

非省会城市地方本科院校的生命力取决于专业设置是否依托区域和行业以及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服务的能力。一方面,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以市场和企业对人才的知识、技能需求为依据,打破传统专业和课程知识体系,根据现代工作技能的要求,在专业,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与企业的需求相适应;另一方面,地方本科院校的建立,调整和提升必须从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的大局出发。研究区域范围内的产业结构问题,考虑办学的进步和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

猜你喜欢

省会应用型院校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雍正、乾隆朝省会书院制度新探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A Trip to Xi’an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省会党报一版编辑的三个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