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加强党中央权威的历史探索及当代实践
2019-03-28朱元臻
朱元臻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中央是大脑和中枢,党中央必须有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权威,这样才能‘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叱咤变化,无有留难,则天下之势一矣’。”[1]党中央权威在党的施政过程中地位重大。由此可观,无产阶级建党权威原则是新时代党中央仍需把握的重要原则。新时代加强党中央权威要从我们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接续奋斗中,不断探索其加强中央权威的历史经验;并将历史探索中得到的启示,寓于当代加强党中央权威这一实践的始终,树立起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权威观,为中国共产党加强党中央权威实现历史与现实的辩证统一。
一、源头活水:中国共产党加强党中央权威的两大来源
(一)理论之源
恩格斯于19世纪70年代创作的《论权威》是无产阶级权威建党思想的开宗鼻祖。他基于实践创造性地总结出我们要靠权威来解决问题且革命最具权威等重要论断,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必须坚持权威原则,为无产阶级树立起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权威观。马克思主义权威观所强调的无产阶级建党权威原则是无产阶级发展壮大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在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和革命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无产阶级政党权威建设开辟了先河。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恩格斯所揭示的马克思主义权威观是中国共产党乃至世界无产阶级政党权威建设思想的理论之源,两者之间存在着源与流的辩证互济关系。源,有支流得以清如许;流,有本源自然活水来。这为中国共产党加强党中央权威打下了深厚的理论基石。
(二)时代之源
自1840年起,从地主阶级顽固派的清末新政到地主阶级抵抗派的洋务运动,再到农民阶级的旧式战争;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戊戌变法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再到新文化运动初期。中国大致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向西学习以自强的阶段,更经历了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救中国的阶段,但它们都未彻底扭转近代中国“两半社会”的社会性质,未能彻底实现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归根结底是因为上述阶级不能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的呼声,没有群众的威信;更没有坚强的中央组织和制度保障,不具有权威性,无法调动革命积极性。五四运动,无产阶级作为政治运动的新兴力量拉开新的历史帷幕,马克思主义亦伴随着十月革命的号角和中国广大无产阶级革命力量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凭借其逐步完善的组织纪律以及团结一致的革命精神开始形成其他阶级政党所没有的党中央权威。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发展离不开无产阶级革命者的不懈奋斗,以及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马克思主义权威观,这都为中国共产党加强党中央权威提供了理论之源和时代之源,形成了源头活水。
二、经验探索:中国共产党加强党中央权威的三次飞跃
中国共产党不懈践行理论同实际国情相结合的原则,在加强党中央权威的实践上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汲取了深刻的教训和反思、掌握了正确的发展规律。以下则将马克思主义权威观在我们党带领各族人民迎来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三次飞跃中党中央权威逐步发展壮大的三个时期进行剖析,深刻探讨马克思主义权威观在党中央的三段探索,切实总结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加强党中央权威的当代实践。
(一)“站起来”需要党的开天辟地:党中央权威的萌芽时期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在建立初期,中央权威建设的意识未能跟进,党组织的活动分散无序而屡遭阻碍。《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案》首次将民主集中制作为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为树立党中央权威提供了制度保障,为全党集中听从中央指挥奠定了初步的制度基石。1935年,当红军长征陷入困境,中央领导人当机立断召开了遵义会议,肯定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军事主张,使中国革命翻开崭新一页。抗日战争时期,党内弥漫的右倾主张和宗派势力再次挑战了党中央权威,破坏了党内的安定团结,为此,1938年毛泽东同志首次提出“四个服从”,重塑了党中央权威。1948年,党中央确立的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彻底纠正了自由散漫的无纪律状态,党中央权威再次树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做好了充实的组织准备。
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为巩固此来之不易的和平,凝聚起战后百废待兴的多民族国家,党和人民亟需一个团结有力的中央权威集中力量建设新中国。人民群众在党中央强有力的统一领导下如火如荼地进行土地改革、“一化三改”,主动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程,在民主集中制的有效指导下党群关系密切融洽,中央与地方积极配合,中央权威建设日益稳固。
在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党在国家政治体系的最高领导地位,体现出党中央权威的重要地位。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无数次的考验中坚持了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权威原则,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权威观,确保了全党行动的集中统一。
(二)“富起来”需要党的革故鼎新:党中央权威的成长时期
1.改革开放“探路”期
1978年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在改革开放前夕,邓小平同志针对思想尚未完全敞开的中国社会,对改革开放进行初“探路”。而党中央权威则是解决思想僵化问题、团结全社会之力办大事的重要抓手。只有通过解放思想才可破除僵化,方能恢复曾遭“四人帮”破坏的民主集中制,要把解放思想作为重大政治问题。只有做到充分的民主,才能有正确的集中。党的领导并不意味着党包办一切和干预一切,而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管理机制上加强责任制,因为“责任到人就要权力到人”[2]。同时还要加强党中央领导核心的团结,方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安定团结,一致向前看。
2.改革开放“转型”期
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将改革开放的步调迈得更大,这标志着改革开放进入加速“转型”期。在谈话中,邓小平同志在党中央自身建设、培养接班人等方面做出重要警示,强调我们党要注重对接班人的培养,要大胆地将坚持走改革开放道路且有政绩的人才引进班子,要目光长远、放眼全局。更为重要的是,邓小平同志重申了我们党的基本路线,针对改革开放各方思想、各路思潮的波谲云诡,邓小平同志坚定表示党的基本路线不得动摇,各方都要维护党中央制定的这条路线。同年10月,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将党的基本路线写入党章。这大大加强了中央权威的全局性建设,为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蹄疾步稳迈入现代化建设固本培元。
3.改革开放“攻坚”期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2014年开启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改革开放进入新纪元。习近平总书记在百忙之中亲自担任其领导小组的组长,体现出党中央打赢改革攻坚战的坚定决心。要掌握好改革开放的内在规律,首当其冲是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重大关系。只有做到解放思想的无止境,方可促进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强调,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而非从“原则”出发,而实事求是则是把握实际的基础和准绳。因此我们要在实事求是的框架内探讨解放思想的无止境;而非不切实际的放纵思想,导致陷入主观主义、空想主义的泥潭之中;而实事求是的框架不是把思想拘泥于现实的保守主义,更不是局限于现实的教条主义。解放思想要把实际作为最大依据,但在思想上又要突破实际,因此我们要把握好解放思想的“度”,就要靠党中央的权威进行顶层设计的规范和整体谋划的控制,使之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尊重客观规律,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同时不断反思汲取自身教训,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奋斗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权威观与中国现实国情相结合,开辟出一条无产阶级政党权威建设的新道路。
(三)“强起来”需要党的自我革命:党中央权威的繁盛时期
“纵横正有凌云笔”。党的十八大迎来了新时代,也迎来了中华民族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离不开党的自我革命精神,离不开党中央权威在新时代不断有效实践,离不开党中央在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权威观的批判性继承和创造性发展。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加强党中央权威要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健全权威领导机制,更要在符合中国最大实际的时代发展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强化领袖集团自身建设的制度创新,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底线思维。
1.“众星拱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龙衮九章但挚一领。”中国共产党是我们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皓月当空,因为在漫天繁星的环绕陪伴下使静谧的夜空更添和谐的画面感。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就如同夜空中的“众星拱月”一般,中国共产党就是这个众星环拱的“月”。
“治大国如烹小鲜。”党中央就像坐镇军帐的“帅”,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指挥“车马炮兵”各尽其用,布局分明。[3]因此党中央作出的决策部署,各级党组织都要全面贯彻,落到实处,服从党的全面领导。要把各级党组织的建设与“三湾改编”所推行的“支部建在连上”的历史经验进行跨时代的有机结合,确保党组织的覆盖度与党的工作进展度协同推进,在一切工作中真正做到党的领导全面跟进。《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深化了党的全面领导机制,建立健全了全党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地规范了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强化了党组织在同级组织中的领导地位。
2.制度创新:领袖集团的自身建设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加强中央权威,要具备强大的领导能力,归根结底要强化中央领袖集团自身的制度建设,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创新将制度治党和思想建党、组织建党刚性嵌合,建设出高效、带头、有威信的中央领袖集团。在这里,我们要厘清领袖、政党、阶级、群众之间的重要关系。群众是划分为一定阶级的;政党是掌握着阶级领导权的组织;领袖从群众中产生,是阶级最优秀的代表,是政党中极富经验、最具威信且身担要职的人们组成集团,主持政党核心事务的日常运作。[4]
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是我们党的中央领袖集团。要加强党中央权威,就要制度创新,就要进行中央领袖集团自身的制度建设。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新出台了一系列新制度,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等,规定中央政治局每年要向党中央和总书记述职,这是党史上前所未有的制度创新,深化落实了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在制度上更加强有力地维护了党中央权威。
3.底线思维:重大风险的防范化解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我们党基于当下国内外大环境、党内外新情势作出的重要研判。我们党面临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的四大考验,四大考验相互交织、变幻复杂、极富考验的多重性与严峻性;而自身又亟需应对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四大危险,四大危险相互勾连、极易触碰。要想及时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就要在和平的年代居安思危,把目光再放远一些,拥有掌控全局的眼光,审慎把握“底线思维”。
在政治风险领域,我们要将政治落到实处,对党中央的重要批示要令行禁止,坚决杜绝像“秦岭违建整治事件”这样政治建设缺失缺位、毫无纪律约束的情况再次发生,针对顽瘴痼疾我们要扭住不放、一抓到底;在经济风险领域,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要提升甄别各类风险的能力,各部门、各环节的关键风险点要加强管控,建立健全风险管控体系,及时进行风险评价工作,守住系统性风险的最后防线,确保风险在可控的范围内;在文化风险领域,要积极建设党内政治文化,做到文化强党,通过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带动全社会意识形态建设,在增强中国共产党党性文化的先进性与纯洁性的同时,确保党群关系如鱼水关系般清澈见底;在生态风险领域,严守耕地红线,自觉履行党中央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在社会风险领域,树牢法律红线,使法制观念深入人心,自觉维护法律权威。惟有强化底线思维,方可防控各类重大风险,在各方面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的权威,保持中国共产党永葆青春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