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管理教师培训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基于2015-2017年福建省中小学、中职(专)校的调查研究
2019-08-28张晓梅
张晓梅
(福建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 350025)
图书馆管理教师是图书馆的灵魂人物,更是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战略资源。笔者连续三年参与了2015-2017年福建省中小学、中职(专)校图书馆(室)管理教师远程研修班,在调训和培训期间发现当前中小学、中职(专)校图书馆(室)管理教师队伍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完善。为更好地发挥中小学图书馆管理教师的育人功能,笔者利用福建省2015-2017年福建省中小学、中职校图书馆网络远程培训班参训人员的报名信息进行数据整理、分析,结合问卷调查,对福建省中小学图书馆管理教师培训工作进行分析和探索,并针对现存问题提出对策。
一、中小学图书馆管理教师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职后培训积极性不高
中小学中职(专)图书馆(室)管理教师主要有如下两类来源:一是图书馆学科专业毕业生,一类是各中小学校教学一线教师、总务后勤等部门临退休人员。[1]针对2015-2017年福建省中小学、中职(专)校图书馆(室)管理教师参训人员职称信息分析,图书资料系列的比例为2015年的26.94%,2016年的28.61%,2017年的35.90%,其余的大部分是教师系列职称。大部分专职做图书馆工作的学科教师没有转系列,究其原因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发放标准和教师的职称挂钩,同级各学科教师的工资会高于图书资料系列。在这样的情形下,中小学图书馆(室)管理教师对图书馆职业认同度不高,专业态度略为消极。非图书资料系列的图书馆(室)管理教师他们对图书馆学科的继续教育不做硬性要求,只要参加各学科的继续教育即可,大大的影响了中小学图书馆(室)管理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二)职后培训重视程度不够
表1 福建省中小学、中职(专)校图书馆(室)管理教师2015-2017年参训教师学校分布表
表2 福建省中小学、中职(专)校图书馆(室)管理教师2015-2017年参训教师地区分布表
据2015-2017年网络研修参训数据分析,从参训人数看,从2015年的527人,2016年的346人,2017年的351人,假定一所学校一名图书馆管理教师,全省近万所的中小学校和中职校,2015-2017年福建省中小学图书馆管理教师网络远程研修参训率非常低。从学校性质看,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高中校(含完中)的参训率最高,说明高中校(含完中)相较最为重视图书馆管理教师的培训工作,各年占比分别为2015年的 36.36%,2016年的 37.86%,2017年的45.01%;其次是小学,占比分别是2015年的31.63%,2016年的35.84%,2017年的33.33%;第三是初中校(含九年一贯制),占比分别是2015年的23.30%,2016年的18.50%,2017年的15.10%。从地区看,如表2所示,2015-2017年参训最多的地区不是泉州就是福州,2015年福州地区参训人数第一,占32.39%,泉州第二,占17.80%,2016-2017连续两年,泉州地区参训人数第一,占比分别为34.97%、22.51%,福州地区第二,占比分别为23.41%、16.52%。南平、宁德、漳州、龙岩等地区参训人数占比不高。究其原因和上述地区学校数量较少有一定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原因是当地教育局、进修校或校长对中小学图书馆管理教师的职后教育重视不足。
(三)职后培训机会不多
目前在省市层面涉及到中小学中职校图书馆管理教师培训的主要有福建教育学院、闽江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厦门市教科所三家单位。闽江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和厦门市教科所面向的是分别是福州市和厦门市的专题集中培训为主。福建教育学院面向的是全省的网络培训为主。虽都有延续性,但一年仅举办一到两次,培训机会非常少。面对全省中小学图书馆管理教师这个庞大群体,无疑是杯水车薪,难以满足他们的参训需求。据了解,大多中小学图书馆管理教师数年来未参加过专业培训的比比皆是。图书馆工作不是简单的借还工作,根据2018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明确了图书馆的主要任务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健全学校文献信息和服务体系,协助教师开展教学教研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检索与利用文献信息的知识与技能。这意味着他们要承担馆藏发展计划制定、图书馆纸本电子资源采购和完善、藏书的剔除、参考咨询服务、读者教育、阅读推广等工作,[2]因专业知识薄弱、参训机会少,目前大部分中小学、中职(专)图书馆管理教师对从事图书馆工作都感到能力不足,导致全省中小学、中职(专)图书馆管理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缓慢。
(四)职后培训任务不轻
笔者发现中小学、中职(专)图书馆(室)管理教师专业背景十分宽泛,在整理2015-2017年参训人员信息表中,涉及图书馆学、汉语言文学、音乐、化学、体育、地理、美术、教育学、政治、经济、英语、信息技术、档案学、文秘、公共事业管理、医学、法学、人力资源、会计、物理等,其中图书馆学所占的比例都非常小,分别为2015年的9.11%,2016年的9.25%,2017年的14.25%。虽然都具有较高的学历和职称,但由于图书馆工作属于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中小学图书馆(室)人员都很少,除非是高中示范校,一般就1-2个,如若不是图书馆专业,对中小学图书馆岗位职责不清晰,对中小学图书馆业务工作不太熟悉,上手起来相较有难度。对于零基础的非图书馆学专业的中小学图书馆管理教师而言,后续继续教育培养任务比较重。当然如果后续培养有力的话,完善这类非图书馆学专业的中小学图书馆管理教师知识结构,使之成为双学科背景的图书馆管理教师,能更有效地开发利用中小学图书馆的资源,更好地为中小学师生服务。
二、针对现状的应对策略
(一)发挥政策制度的积极导向,提升职后培训积极性
中小学、中职(专)图书馆管理教师的培养应该是教育主管部门、省市区进修校、校长的共同责任。从教育主管部门到校长,自上而下应重视图书馆管理教师队伍的建设,应认真研究和分析中小学、中职(专)图书馆管理教师的工作机制、工作形态和工作现状,明确其工作定位,切实推进中小学、中职(专)图书馆管理教师的身份认定工作,同时还应加大对图书馆管理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的资金投入,根据图书馆工作的实际需求,科学合理的配置中小学、中职(专)图书馆管理教师的数量,更为重要的是从提升岗位价值、优化薪酬福利政策、畅通职称晋升渠道等多方面构建正向激励机制,强化中小学、中职(专)图书馆管理教师这个群体的激励工作,加强职业认同感,最大限度地提高图书馆管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和成就感,增强自我满意度,让中小学、中职(专)图书馆管理教师能安心从事图书馆专业工作。
(二)不断拓宽职后培训覆盖面,提升职后培训重视程度
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师职后教育的多层次、多渠道、广覆盖。福建省内针对中小学层面的图书馆管理教师的培训单位少。各设区市进修校应清醒的认识到中小学中职校图书馆教师队伍“短板”,发挥自己在开展继续教育方面的优势和责任,努力发挥省、市、区(县)三级联盟联动作用,形成合力、齐抓共建,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为图书馆管理教师搭建专业发展平台。按照全员培训、分类实施的原则,集中力量有系统、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各层面中小学、中职(专)图书馆管理教师进行轮训,进一步拓宽图书馆管理教师职后教育覆盖面,将职后教育的触角延伸到省市区乡镇村的每所学校,实现广覆盖。全面提升中小学、中职(专)图书馆管理教师的知识技能、创新能力、管理能力,促进图书馆管理教师专业发展。
(三)加强职后教育的三级联盟合作,提供更多职后培训机会
据了解,目前省内针对中小学图书馆管理教师的职后教育不管是集中培训还是远程培训,从内容方面仔细考量,不难发现,多是随性的、碎片式的,缺乏深入性和系统性,这些培训多缺乏全省范围内的顶层设计。建议加强省、市、区(县)教师进修校中小学图书馆管理教师职后教育的三级联盟联动作用。[3]设计并组建一个涉及省、市、区(县)三级的中小学图书馆管理教师职后教育团队并注重顶层设计,确保能紧密结合国家政策中中小学图书馆的发展战略、总体目标,从全省的战略高度出发,共同设计研制顶层的、整体的、长期的规划。同时合理设置职后教育内容,避免重复培训,切实做到与时俱进、因需施教,学以致用,从而达到构建不同层级、不同梯队的人才队伍的目标。团队应该包括整体设计专家、课程主讲专家库、教学班主任、行政班主任等,让他们共同服务于福建省中小学中职(专)图书馆管理教师的职后教育工作,将中小学、中职(专)图书馆管理教师职后教育与全省中小学、中职(专)图书馆的长期发展联系起来。
(四)建立职后教育的长效机制,保障职后培训任务达成
图书馆的工作具有较强的交叉性、实践性和动态性,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和水平不断的刷新,对图书馆管理教师要求也越来越高。要胜任图书馆工作并将其做好,需要不断加强学习和交流,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所以非常有必要建立职后教育的长效机制。首先,教育主管部门、进修校和各中小学、中职(专)校长要为图书馆管理教师提供学习和培训条件,要把图书馆的会议交流、培训等纳入图书馆管理教师发展整体规划中,在学习时间和学习经费上给与充分保障。其次,积极推进全省中小学、中职(专)图书馆管理教师职后教育的制度化进程,为职后教育的长效机制建立提供制度保证,确保中小学、中职(专)图书馆管理教师职后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制度化、终身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