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课问题导引的优化策略

2019-03-28陈厚文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11期
关键词:就业观情境思维

陈厚文

(福清第一中学,福建 福清 350300)

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是贯通已知与未知的桥梁和纽带,是提升教学效率的催化剂,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学贵有疑,疑解于问。”问题是思维的引擎,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没有问题,就无法引发学生的求知愿望;没有问题的导引,学生就不会进行深入思考,学习也将止于浅层或者表面。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高度重视问题的设计,改进目标问题化的教学方式,选择、创设有价值意蕴的探究问题,紧紧围绕学科思想方法和关键能力的培育,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表达,优质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一、巧设问题情境,激发课堂活力

学习过程贵在探索和发现,不是简单的记忆、拷贝。教学过程中,最有效的方法并非直接呈现答案,而是向学生提出问题。问题情境是学生思维发生的动力场,也是学生多彩思维的展示台。情境创设少不了案例素材,但素材并不等同于情境。创设问题情境要针对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选取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联的案例素材,设计符合教学目标的课堂问题,构建适切恰当的教学情境,营造生动活泼的答问氛围,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唤起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知识生成,让课堂彰显独特的灵性和魅力。

例如,“民主决策:作出最佳的选择”这一框题知识结构清晰、要点明确。教师如果按教材照本宣科,各部分平均用力,就难以让学生理解决策民主化的途径选择与过程优化。在教学该课时,恰逢福清市利桥传统街区整体改造,受到市民广泛关注与热议。教师以此为情境素材,设计利桥传统街区改造模拟听证会。课前,通过摸底了解本班家住该街区的学生或学生亲友,从中推选征迁居民代表,同时明确听证会流程、其他角色分配及具体安排,要求学生认真收集材料,做好充分准备。课中,主持人呈现问题,学生积极发挥主体作用,分别代表规划局、征迁对象、文物局、环保工作者、律师、建筑专家提出各自的方案和意见、建议,其中有现状分析、利益诉求,也有程序设计和法理依据。接着,请学生思考:听证会后需要做些什么?生答:修订方案、完善方案。问题:除了听证会,市民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反映自己的意见、建议?这样自然引出“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相关内容。在接下来的“社会公示制度”教学环节中,提问学生:决策过程公示有何必要性?生答:这是民主决策的基本要求,有利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在探究环节,请学生结合情景体验,说说民主决策有何优越性?生甲:与非民主决策相比,能够更好地体现国家性质。生乙:从公民角度看,有利于充分展现主人翁责任感和公共参与意识......

在设置情境时,应力求真实,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所提问题要体现开放性、思辨性,让学生有充分展现思维的空间。

二、精选问题角度,提高思辨能力

现实生活异彩纷呈、社会现象错综复杂。案例中往往包含着比较繁杂、模糊的综合性问题,如果仅以单一的视角去观察、思考,难免流于片面。教师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地向学生展现多种角度、不同来源的文字、图片、视频等材料和信息,从纵向、横向、逆向等不同角度提出富有启发性、开放性、思辨性的问题,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引导学生变换角度看问题,努力在卓有成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过程中,拓展思维宽度、提升思维高度、锤炼思维发散度,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以致思、学以致辨。

例如,在《经济生活》“新时代的劳动者”一课中,“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的具体要求是“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以及多种方式就业观”。在此,教师可从逆向角度提问:“多种方式的就业观都是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吗?”学生看到这个问题,反观教材知识点,顿生疑惑:书本上不就是讲多种方式就业观就是正确的就业观吗?经过思考、讨论、辨析,明白了每个人的择业就业观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但必须合法合规、符合道德规范。[1]通过变换角度提出适切问题,或是于无疑处设疑,有助于学生深化对教材知识的理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开阔思路,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引导学生运用已知去探求未知、解决未知,切忌以简单的灌输方式将观点强加给学生。课堂问题,不论从什么角度提出,都应该重视启发学生之间的讨论与对话。真理越辩越明,学生在针对问题的阅读、表达与交流过程中进行审视、体验、反思和总结,能够进一步拓宽学科视野,提升思辨能力。

三、细寻问题价值,提升教学立意

教师在教学时要有价值思维,善于分析蕴含于教材内容当中的生活价值,注重挖掘情境问题对于学生未来发展的潜在价值,明确问题的使用意图及其指向范围。衡量一节课的育人价值,教学立意是首要的标准。立意的有无与高下,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效。思想立意和能力立意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内在要求。进行教学设计首先要提炼和确定教学内容的主题,确立整堂课的“灵魂”和“统帅”。任何一节课的教学都应有教学立意,这是上好课的关键。问题是连接立意与情境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培养能力提升立意的有效载体。教学过程中,要在课标分析、学情分析和教材分析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挖掘课堂问题,追寻蕴含其中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有效组织、整合零散的知识点,确定清晰的教学目标,做出合理的教学安排。

思想政治学科肩负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育人使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为指导,致力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深远的历史眼光和宽广的世界眼光看待问题、研判形势,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价值思维作为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将知识与价值相互贯通,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促进知识整合与意义建构,也有利于促进他们自我发现与自我提升。例如,《经济生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包含有培育公共素养的教学目标,可结合教学内容,选择“绿色消费”理念作为主议题,选取诸如网上购物过度包装、垃圾分类的现状、日常出行方式的选择等素材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引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讨论、进行辨析。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问题既承载着丰厚的学科德育价值,又充分体现师生特别是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度,给人以真实、亲近之感。

总之,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全面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增强问题意识,变革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通过探究问题、解疑释惑,使学生在思考与辨析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学科教学的诸环节与各方面。[3]

猜你喜欢

就业观情境思维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疫情后,青年农民工就业观变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代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