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须引领学生进入“真实学习”之境
——以《短歌行》教学为例
2019-03-28邱国华
邱国华
(厦门市禾山中学,福建 厦门 3610009)
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学生存在虚假学习和浅表学习现象。虚假学习、浅表学习各种各样,例如,不做笔记,不在书本上批注,不在文本上圈画……有的看起来很认真,但是专注力只是持续一会儿或一阵子,没办法凝神聚力。真实学习是指在这个课堂中“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对相关联的问题与情境进行知识建构与问题解决”的,放大到每一个学生个体都在发生真实学习。[1]
笔者以阅读教学中为例,谈谈语文阅读教学如何让进入学生真实学习。
一、语文课堂中的“真实学习”内涵
语文课堂真实学习是相对于虚假学习的,按照亓庆国的观点,真实学习必须“将学习置于一种特定的情境中”,其特征为“关注真实世界的问题,促进学生建立思维等”,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学会主动建构知识”,从课堂师生关系来看真实学习,教师“教”是主导,学生“学”是主体。[2]由此可见,语文课堂教学,学生的真实学习,一定是要面对真实问题,只有面对真实问题的学习,才能上语文学科的“真实学习”。
语文课堂如何实现这个意义上的“真实学习”,重点在于解决问题,解决语文学习的问题,要面向语文文本的真实世界、真实情境,“通过多种途径主动地发现问题、整合知识、解决问题”。[1]
“真实学习”,从语文学科角度看,语文课堂中的真实问题是什么?就是“三维目标”所涉及的问题,就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所涉及的问题。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来看,核心是“以德树人”,具体来看有四个维度——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因此,语文课堂的“真实学习”,不能离开这四个维度,而学生在这核心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正是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学生也必须据此进行知识建构、问题解决。
而“深度学习”,是相对于浅表学习的,“深度学习是通过多步骤的学习以及多水平的分析与加工,以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学习过程,它是一种整体学习,既需要完善认知结构,也需要丰富情感、态度等社会化层面的发展。”[3]由此可见,“深度学习”与“真实学习”是不尽相同的,“深度学习”侧重点在于“通过多步骤的学习以及多水平的分析与加工”,[3]它是一个整体学习过程。
真实学习追求的不仅仅是知识,追求的是知识与人的认识结构、经验体系发生反应后留在人身上的东西,是一种具身的学习,是基于学习个体的认知结构,通过学习、消化,将外在知识与自己已经拥有的知识结构、经验进行有机整合的过程。
二、语文课堂真实学习的有效实施
语文课堂真实学习的有效实施,教师要努力开发和丰富学习资源,要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要鼓励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抓手”“支架”,让学生在面对真实问题、真实情境时,不致于束手无策。“真实学习”有利于学生探讨语文学习中的真实问题或者任务,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1.让学习内容更为真实
真实问题、真实情境是基于学习内容的真实提出或设置的,如果学习内容首先就偏差,不真实了,那么问题的真实性,情境的真实性也就值得怀疑。要保证学习内容的真实,首先要保证文本的真实性,这一点容易做到,因为文本来自教材;其次要遵循语文教学规律,语文要有“语文味”,不可把《动物游戏之谜》上成生物课,把《飞向太空的航行》上成物理课,把《别了,“不列颠尼亚”》《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上成政治课;再者,学生面对的真实问题是语文的问题,面对的真实情境是有关语文的真实情境。
语文学习,应该联系语文知识产生的特定生活背景,应该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融通知识内在意蕴与学生个体世界,学习内容要有助于学生“从文字中窥视灵魂,从文字中体验人生,从文字中丰富情感”[4],帮助学生打开自然、社会、人生的大门,去发现自然、社会、人生的问题,融合知识,进而解决问题。
2.让学习方式更为真实
学习方式的真实,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渠道地引导学生学习,诸如“听、说、读、写”的真实呈现,讨论、互助、合作、探究的真实进行,这些都必须基于真实内容而采取的多种的真实而有效的学习方式。课堂学习效率的提升,同样依赖学生能够进入“真实学习”之中。只有学生进入真实学习状态之中,这样的课堂学习才有可能称得上是“真实学习”的课堂,才可能是收效最大的课堂,因为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态度极为重要,“真实学习”就离不开学生的这种主动学习态度,实际上也是离不开学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因此,只有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多渠道地发现问题,整合知识,解决问题,课堂上的“真实学习”才可能真实发生。
当前,学生在课堂上虽然得到了很多知识,但大都是为了应付考试,是非常脆弱而且肤浅的,可能考试一结束,就忘记一大半,究其原因,无非是因为学生在学习中采取的学习方式是被动的,训练是机械的。[5]但在以“立德树人”为导向的语文高考,在提倡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时候,选择学习方式的真实就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学生学习方式的真实好比“1”,科学的教学方式,学习时间的有效利用,学生的耐心、专心等就好比“1”后面的“0”,多多益善,“0”越多,学生真实学习的效果越好。
三、《短歌行》的“真实学习”教学
史蒂夫·雷温顿(Steve Revington)指出: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为现实世界做好准备”,他倡导真实学习,提出了真实学习12个要素,在课堂教学中持续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机会。[6]笔者借助相关要素,以《短歌行》课堂教学作为案例,择要谈谈引领学生进入“真实学习”之境。
1.让课堂凸显“有形产品”特征
在《短歌行》教学中,为学生提供音频、图片材料,利用学生听觉、视觉的感受能力,让学生直观地整体感知诗歌语言的魅力。
2.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观众”
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按真实学习12要素来看,可以称为“明确的观众”,根据“明确的观众”的兴趣来制定课堂教学语言和教学内容,作为课堂教学的营销活动,这个环节可以当作课堂教学前的组织导入活动。在《短歌行》的导入环节,除了介绍曹操生平事迹外,还特别介绍了曹操的书法艺术,让学生了解“知人论世”的学习方法。
3.完成规划,明确标准
不久前,笔者在西藏拉萨中学开了以《短歌行》例,探讨“日记式笔记”模式的教学公开课,先让学生拿出笔记本,让学生在笔记本上写下:2019年4月15日,星期一,天气:阴晴。然后让学生写下:一、认识曹操,把有关曹操的作者信息记录下来,如身份、贡献;二、字词积累,记录《短歌行》中不理解的字词,不仅要准确记录下字形、字音,还要将字义写下来,便于日后复习;三、问题探究,如全诗围绕哪一个字抒发情感,如何提高表达效果等;四、延伸拓展,因为《短歌行》中用典很精彩,于是设计了一道课堂练习:《龟虽寿》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五、复习巩固,在课后完成三个任务,与历史人物对话——以“曹公,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则200字左右的小练笔,默写本文,积累以前学过的一些有涉及酒这个字的诗词,积累曹操诗歌中的名句。
4.角色扮演,整合科目
诗歌教学可以通过学生的分角色诵读来增进对诗歌的理解,笔者在诗歌教学中,穿插范读、通读、朗读、诵读等等形式,让学生作为初学者、精读者不同角色齐读课文,或者分小组,或者分男声、女声。同时,真实学习还可能涉及多门学科,诗歌鉴赏中,涉及文字学,笔者为学生讲解了“谯”“谯门”的意义等。
5.合作学习,个性化体验
在梳理《短歌行》文字障碍时,有时教师逐字逐句地讲解学生并不喜欢,如果让学生互助互学,那么兴趣反而更浓厚一些。在梳理文字障碍时,笔者尝试:教师重点讲解几个重点字词,然后让学习分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提出不理解的字词,重点解读了“苦”“慷”“慨”“契”“阔”等,不按注解常规解读,如“契”,引出“合”字,帮助学生理解“重逢”,“阔”引出“别”字,帮助学生理解“久别”,也让学生有了独特的体验与感悟。
6.档案袋与语文专业发展
笔者的语文常态课堂教学,常常采用“日记式课堂笔记”任务驱动模式,以此替代“档案袋”。同时,注意学生的语文素质发展,要求学生学习过程要留下痕迹,除了记录当天的学习内容之外,还可以记录自己在课堂学习中发现问题,以及与同学一起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感想感受等。一方面,让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活动中,始终有任务“支架”,可以围绕任务“支架”集中精力学习,针对性比较强;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留下思维的痕迹,便于学生课后复习,温故知新,最重要的是有利于课后整合知识,将自己的认知经验与新学的知识融合,进而提高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再者让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
“日记”也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文体,可以真实记录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所面对的真实问题,所经历的真实情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总之,学生面对的是真实的学习内容,面对的是真实的问题,经历的是真实的情境,他们进行着有意义的真实学习。教师不把知识肢解开来理解,而是能够运用整体思维的来解决问题,既注意真实问题的一般性,也关注真实问题的特殊性,尝试着把知识化整为零,又化零为整,通过有意义的语文活动,“通过知识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联结,引导学生基于个人认知结构的自主知识结构,真正形成有生命力的、‘活化’的知识”,[6]这应是“真实学习”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