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长期卧床患者下肢护理对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影响探究
2019-03-28李兆慧
李兆慧
(莒南县大店中心卫生院,山东临沂 276612)
所谓深静脉血栓,是指在深静脉中血液发生非正常的凝结,其是一种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会引起患者下肢疼痛,严重者会引发局部溃烂甚至截肢的情况。老年长期卧床患者,因为很少进行运动,从而导致血液循环不畅,极易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为了预防老年长期卧床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需要对其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回顾性选择该院在2018年2—8月份期间所接收的50例老年长期卧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对其进行下肢护理的效果,研究成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择该院所接收的50例老年长期卧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每组25例。其中,观察组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分布范围在62~79岁,平均年龄为(71.7±2.1)岁,卧床时间为 2~9年,平均卧床时间为(4.6±0.5)年;观察组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分布范围在61~78岁,平均年龄为(72.1±1.9)岁,卧床时间为1~8年,平均卧床时间为(4.5±0.3)年。在一般资料上,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入选该次研究的所有患者都是自愿参加,年龄范围在60~80岁之间,卧床时间超过一个月,临床资料齐全,不存在精神疾病、恶性肿瘤、凝血功能障碍等情况。
1.3 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当在护理过程中发生异常情况时要及时予以处理,以此来保障正常开展护理工作,对观察组患者采取下肢护理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1)体位护理。护理人员要间隔一定的时间便帮助患者翻身一次,以此来促进其被压一侧肢体获得充足的血液循环,并缓解患者下肢的静脉压力,以此来避免发生深静脉血栓。当患者呈侧卧位状态时,护理人员要告诫患者尽量不要使其下肢受到压迫;当患者呈平卧位姿势的时候,护理人员要帮助患者抬高其下肢,使其下肢处于心脏平面以上20~30 cm,使患者的膝关节屈曲维持在15°左右,尽可能使患者的骼内静脉保持松弛。除此之外,还可以将沙袋或者软枕放于患者的足跟下部,以此来防止患者的小腿肌肉长时间处于受压迫的状态,从而促使患者的小腿静脉回流处于正常状态,患者其下肢肿胀的情况。
(2)药物护理。对老年长期卧床患者进行下肢护理的过程中,需要采用药物管理护理,在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或者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进行治疗的时候,需要对药剂进行现配。护理人员每天需要对患者实施凝血四项检测,以此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出血的倾向,当发现患者存在出血倾向的时候,要将此情况及时报告与医生,并且要严格遵循医嘱来进行药物用量的调整,等患者的出血倾向消失后再对其进行原来水平的用药。
(3)功能锻炼护理。护理人员在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以前,需对其实施下肢深静脉彩超检查,充分结合彩超检查结果来对患者进行指导,要让患者每天适当地锻炼下肢抬高的动作,并且要每隔一段时间便进行一次翻身锻炼。在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的同时,护理人员还要帮助其进行下肢肌肉按摩,以此来促进患者下肢的血液循环。还需要注意的是,护理人员要提醒患者尽量穿相对较为宽松的袜子为宜。
(4)饮食指导护理。由于中老年长期卧床患者会担心患上深静脉血栓等疾病,因此其经常会出现食欲不振等问题,护理人员要积极引导患者家属烹饪色泽鲜亮、营养均衡的食物,以便能够促进患者食欲,确保其摄取足够营养,提升患者的自身免疫能力。另外,要加强与患者沟通,使其了解到日常饮水的重要性,确保其每日饮水量不低于2 500 mL,同时摄入新鲜果蔬,提升自身的新陈代谢速度和效率。要安排患者尽量多吃一些富含纤维素、热量小、脂肪与胆固醇含量少的食物,以此来防止出现消化不良的情况。要向患者讲明吸烟、喝酒与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关联,指导并督促患者进行戒烟戒酒。护理人员要每天定时按摩患者的腹部,以此来保证其大便通畅,防止出现因便秘而引发下肢静脉回流的现象。除此之外,当有必要时,还需要给予患者以适当的药物进行通便。
(5)健康教育。实际护理过程中,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及接受程度进行分组,开展必要的集体性健康教育,针对个别理解能力有限的患者可以进行单独指导。具体教育活动有各科室自行组织,聘请相关专家、学者对深静脉血栓知识进行专业化普及;针对个别患者,可以通过护理人员利用晨间护理、治疗巡视等机会对患者进行一对一的健康教育。在于病房公共区域,可以安排专人设立相应的健康教育知识宣传栏目,及时管理、更新,积极推广利用图片、座谈会、书面、幻灯片等方式进行健康教育,增加健康教育的趣味性,丰富患者住院期间的文化、生活。
(6)心理护理。老年长期卧床患者容易出现压抑、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在出现这些情绪的时候会给患者造成严重的精神和心理负担,引发患者内分泌系统紊乱,加快病情发展速度。因此,护理人员要注重老年长期卧床患者的心理健康,努力为其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积极引导患者、家属以达观的态度面对深静脉血栓问题,日常护理过程中以聊家常、谈心等方式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走进患者精神世界,了解其心理活动,采取多种方式鼓励患者宣泄负面情绪,以正能量的行为、语言来给予其积极的引导。
1.4 判定标准
对对照组与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概率进行统计,并且利用笔者自制的调查问卷表来调查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将满意度情况划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与不满意3个等级,总满意度=满意度+基本满意度。
1.5 统计方法
利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利用[n(%)] 表示计数资料,利用χ2来检验两组的比较结果,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
在观察组中,有1例发生深静脉血栓,发生概率为4.0%;在对照组中,有6例发生深静脉血栓,发生概率为24.0%,观察组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概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护理满意情况比较
在观察组中,持满意态度的有16例,持基本满意态度的有7例,持不满意态度的有2例,总满意度为92.0%;在对照组中,持满意态度的有10例,持基本满意态度的有6例,持不满意态度的有9例,总满意度64.0%,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早在19世纪便有国外学者指出,血流缓慢、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以及血液高凝状态时血栓形成与发展的三大条件,并且这一论断也于近几年被予以证实。(1)血流缓慢。当老年人在做完外科手术而需要长时间卧床时,手术中所使用的麻醉药物会导致患者下肢肌肉处于松弛麻醉的状态,下肢肌肉原有的收缩功能会显著降低,其周围的静脉会有所扩张,血流的速度会有所减慢,此种情况极易引发深静脉血栓。并且,因患者长时间卧床而缺少活动锻炼,其下肢静脉无法得到有效的挤压,从而致使下肢静脉内滞留血瘀,进一步加剧了血流缓慢的问题。(2)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当患者出现炎症、感染或者创伤的时候,都有可能致使血管内皮细胞受到损伤,从而使得血小板发生凝聚与黏附,最终引发深静脉血栓。老年人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组织损伤会释放出许多代谢物,这些代谢物会破坏血管壁的调节机能,从而引发深静脉血栓。此外,患者在进行下肢静脉置管与输液的时候,由于大量输入高渗与刺激性溶液,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到静脉内膜,进而引发静脉炎与 深静脉血栓。(3)血液高凝状态。通常而言,大多数老年人都或多或少的存在高脂血症,且其抗凝血酶活性也比较低,所以,老年人体内的血液往往呈现出高凝状态。患者在进行手术之前往往会有一段较长的禁食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患者无法及时补充水电解质,而在手术之前进行的清洁灌肠又会进一步导致体液的丢失,手术过程中的失血过多、麻醉时间长以及缺少循环血容量补充等,均会使得患者的血液呈现出高凝状态。
已有临床研究表明,需要对老年长期卧床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特别是要重视对患者下肢的护理,以此来预防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在该次研究当中,对老年长期卧床患者所采取的下肢护理措施包括体位护理、功能锻炼护理、饮食指导护理、用药护理、心理护理等。结果显示,在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方面,观察组为4.0%,对照组为24.0%,观察组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概率更低;在护理总满意度方面,观察组为92.0%,对照组为64.0%,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更高。因此,对于老年长时间卧床患者进行下肢护理,可以有效预防发生深静脉血栓,并且能够提升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在临床上值得对其进行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