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联合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价值分析
2019-07-12赵文轩
赵文轩
(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中医医院,山东菏泽 274100)
颈椎病具有较高的临床发病率,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感觉及运动障碍,严重可引起头痛、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1]。目前临床上针对颈椎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案,多数患者以理疗为主,如针灸、推拿等,上述方法有助于缓解血管痉挛症状,药物治疗主要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为主,常见药物包括西比灵、丹参等,上述药物均有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对神经的刺激及损伤[2]。该研究旨在探讨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针灸与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试验时间为2018年2—12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组中男16例,女17例;患者的年龄在 25~89岁,平均年龄为(54.59±3.58)岁;病程2~13年,平均病程(6.98±3.21)年。对照组中男15例,女18例;患者的年龄在23~88岁,平均年龄为(54.52±3.55)岁;病程 2~13 年,平均病程(6.48±3.30)年。两组患者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全部患者均被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病程超过2年;全部患者入组前两周均未接受任何治疗;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无过敏体质者;无肝肾功能异常者;无精神疾患者;可配合资料收集。
1.2.2 排除标准 妊娠期、备孕期或哺乳期女性;合并严重的脊柱损伤伴脊髓损伤者和精神疾患者;合并严重的皮肤疾病者;合并心脏病、糖尿病或肿瘤等重大疾病者;合并全身感染性疾病者;临床资料不完整者。
1.3 临床表现
(1)眩晕:该病患者的头部旋转时可能会引起眩晕,这也是神经根型颈椎病最大的特点之一,正常情况下同时旋转主要在寰宇椎之间,头颅旋转后会引起动脉血管受压,使得动脉内的血流量减少,另一侧椎动脉血流量增加以代偿供血量,若另一侧无代偿功能,这会引起脑部缺血缺氧,从而表现出眩晕症状,该研究中伴有明显眩晕者43例。(2)痛感:引起各部位疼痛的主要原因是颈部主动脉供血不足,而使侧支循环血管扩张,进而出现疼痛症状,疼痛以跳痛和胀痛为主,另外多数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该研究中绝大多数患者存在头痛、恶心、呕吐症状。(3)视觉与感觉障碍: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突然弱视或失明,一般可持续数秒至数分钟,主要与双侧大脑后动脉缺血有关,另外部分患者也会出现幻视、幻听、面部或舌部发麻,该研究中偶有视觉和感觉障碍病例。(4)猝倒:该研究中尚无猝倒病立。(5)全部患者的臂丛牵拉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压颈试验均为阳性。
1.4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西药治疗,采用西其汀250 mL静脉滴注,1 次/d, 口服西比灵,5~10 mg/次,1 次/d,同时配合使用维生素。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中医针灸、推拿治疗,具体方法如下。
1.4.1 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参考贺氏针灸三通法,(1)微通法:对常规针刺部位进行消毒,取穴大椎、夹脊、天宗、后溪、合谷、养老、手三里、风池,进针后捻转,得气为度,留针25 min左右。(2)强通法:取穴大椎、大杼、天宗、夹脊穴等,采用三棱针刺破皮肤,进行经络放血疗法,对于放血部位则给予火罐拔罐5~10 min,一般放血2~3 mL,每周治疗三次。(3)温通法:取决于微通法相同,以1.5寸五锰合金针刺入,深度3~5 mm,刺入后迅速拔出,酒精棉球按压,治疗后积极预防针孔感染。
1.4.2 推拿疗法 取穴分别为合谷穴、肩井穴、夹脊穴、风池穴、风府穴、天宗穴、曲池穴、外关穴,肩背部采取滚法5 min,以一指禅推法放松,并按揉肩颈穴、夹脊穴、天宗穴、风池穴,在以滚、拿手法施于患侧上肢,按揉合谷穴和曲池穴,颈部斜扳法结束。每次治疗约30 min,每隔3 d治疗一次。两组患者均治疗2个月,疗程结束后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1.5 观察指标
评价两组患者的疼痛改善情况,并统计治疗总有效率,显效:全部患者的相关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明显改善,并且颈部活动自如,可参与正常的工作和学习;有效:患者的相关临床症状有所改善,但颈部活动功能受限,对日常生活有明显影响;无效:未达上述指标。
1.6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用(±s)表示,计数资料使用 χ2检验,用[n(%)] 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的有效率(93.94%)更高,与对照组(78.7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的VAS评分比较
观察组的VAS改善情况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的VAS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的VAS评分比较[(±s),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33)对照组(n=33)P值4.62±0.79 4.59±0.83 3.21±0.65 1.59±0.46<0.05<0.05
3 讨论
颈椎病已经成为常见病之一,该病的发病受多重因素影响,长期处于不良体位会增加颈椎病的发病率,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可刺激或压迫颈脊髓、颈部神经及血管,从而引起一系列不适症状[3]。西医治疗主要以改善局部微循环为主,该研究中选用的药物为西其汀与西比灵,两种药物能够改善颈部的血液循环,缓解血管痉挛症状,但两种药物不宜长期应用,以免会出现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中医在治疗颈椎病中的历史悠久,颈椎病在中医理论中归属于“痹症”“眩晕”等范畴[4-5]。有学者认为颈椎病的发病与外伤、风寒湿邪侵袭引起的气血不和及经络不通有关,该研究通过对颈椎病患者采取积极的中医针灸与推拿治疗,其中针刺夹脊穴、大椎穴、天宗穴等可刺激及神经,抑制交感神经活动,改善颈部血液循环,改善患者的血管痉挛情况,并有助于促进水肿消退,改善体内的炎性反应[6]。而该研究选取的针灸方法为贺氏针灸三通法,分别对患者采取微通法、强通法与温通法针灸治疗,通过针刺相应的穴位,来发挥祛风散寒、除湿祛瘀的功效。现有的临床研究认为,贺氏针灸三通法具有止痛除麻、解痉止挛的功效。
推拿也是常用的中医疗法之一,在颈椎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7-8]。该研究中选取合谷穴、肩井穴、夹脊穴、风池穴、风府穴、天宗穴、曲池穴、外关穴,通过与不同的手法进行推拿,可促使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和淋巴循环,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的作用[9]。
该研究通过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中医推拿与针灸获得了显著的疗效,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有效率(93.94%)更高,与对照组(78.7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VAS改善情况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提示西药、针灸与推拿联合应用更有助于提升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相关临床症状,促进患者的预后质量提升。
综上所述,针灸与推拿疗法具有较好的临床安全性,不仅有助于改善疾病的治疗进程,并且安全性较好,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案,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