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妇产科20例下肢静脉血栓临床探讨
2019-03-28于晓云
于晓云
(青岛市即墨区大信卫生院,山东青岛 266237)
下肢静脉血栓简称为DVT,它是女性患者在进行肿瘤手术后出现的并发症中的一种,并且在所有的并发症中是最严重的。它可以导致患者术后出现下肢行动障碍,失去独立行走的能力,甚至还会威胁生命。因此,医护人员对女性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产生的原因,对其应当采用的治疗方案以及如何正确地防治分析是非常有研究价值的。该文主要通过回顾性方法随机抽取该院2015年4月—2018年10月期间患有妇科下肢静脉血栓的20例患者病例资料,进行探究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将所处医院患有妇科下肢静脉血栓的20例患者的病例资料随即抽取出来。这20例患者中,出现下肢静脉血栓的年龄为26~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0岁,患者的体重范围在52~76 kg之间,平均体重为58 kg,在这20例的患者中因患有良性肿瘤而导致下肢静脉血栓的共有4例,这4例患者均为子宫肌瘤;在这20例的患者中因患有恶性肿瘤而导致下肢静脉血栓的共有16例,这其中包括5例卵巢癌,4例子宫内膜癌,3例宫颈癌,以及3例子宫肉瘤,1例绒癌。以上20例的妇科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中,除4例患有子宫肌瘤的患者是通过阴道来完成的子宫切除手术外,其他的16例患者都是通过腹部手术完成的治疗。手术的时间通常会维持在3~7个h,平均的手术时间为5 h。在手术过程中,患者大约有70~750 mL之间的失血量,平均的失血量达到了200 mL。在这20例的患者中,只有1例患者在术前实施输血,而在术中进行输血的患者有7例,有8例患者采取的是术后使用止血药。有1例患者在手术开始之前合并高血压,有2例患者在手术开始之前合并糖尿病,并且仅有1例患者的病史显示曾患有静脉血栓。在选用调查研究的这20例患者中,患者在医院的留存时间范围最少为一周,最多为一个月。平均的住院时间为15 d。在这20例患者中,医护人员均没有对其进行术后预防产生血栓的相关举措。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患者在手术结束后,有超过4 d的时间都处于卧床状态,她们下床走动的次数比较少。
1.2 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
通常出现下肢静脉血栓的问题会在患者手术结束后的4~15 d。在这20例的患者当中,有较大一部分患者的一侧下肢或者是双腿都出现了肿胀、身体温度较低、脸色苍白、表情痛苦等现象,并且她们在活动后疼痛感还会加剧。有的患者的疼痛下肢出现不同程度的足背部不清楚的动脉搏动,也有的患者在进行腓肠肌的握痛试验试验时,得到了阳性结果。但是患者们都产生了疼痛患肢的肿胀问题、患肢变粗,充血也十分的严重,并且还有发生浅静脉曲张的问题。在这20例的患者中,有16例的患者手术结束后出现发烧现状;剩余的4例患者则有伴随着胸闷、憋气、胸部疼痛难忍、不同程度的咳嗽、排痰问题。而且还出现了具有阳性特征的Homans,疼痛的患肢与健康一侧相比较都最少加粗了3 cm。
1.3 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
对于患者的诊断,出了一些显著的临床特征之外,最主要的还是需要医护人员使用多普勒血流显像同静脉血管造影一起来综合诊断病情。在以上的20例患者中,医护人员都使用了多普勒超声检测手段,通过超声检查发现静脉腔中的频谱信号以及无彩色血流信号。在检查中,向静脉处加压观察静脉管腔中是否出现塌陷。在对这20例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后,我们发现有2例患者患有中央型的下肢静脉血栓,有7例患者患有周围型的下肢静脉血栓,剩余的11例患者则属于混合型的下肢静脉血栓。
1.4 下肢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
在对患者的病情做了详细的诊断后,我们对其采取即刻住院的方法来配合医生治疗。患者大约有近半个月的时间都是处于绝对卧床状态,在实施治疗时,通常对为患者进行适度的抬升患肢,使其达到比患者心脏平面高20 cm处,然后将患肢的膝关节微微弯曲,在这期间不许对患者的盆腔采取任何的检查或者按摩,与此同时挤压患者的肿胀下肢,对其局部进行频谱仪照射。而后使用抗生素对其实施预防感染措施、在为期15 d正规的抗凝治疗结束后,医护人员需要为患者的患肢打上弹力绷带或者让患者穿上弹力袜,到地上简单的活动,让患者协助医护人员完成活血化瘀的治疗阶段。在治疗过程中,有12例患的患肢是医护人员采用外敷的方法帮助其肿胀的下肢消肿,其结果也十分的明显,患者患肢的局部症状也有显著的改善。
1.4.1 抗凝治疗 通常使用低分子肝素为抗凝药物,如2次/d,0.4 mL的速碧琳,持续5~7 d的时间向肚脐周围的皮下进行注射,并配合着华法林口服,第一日的时候服用5~20 mg,之后的每一日保持用量2.5~7.5 mg。这两类药物需要连续使用3 d后,等到华法林产生效果后停止服用,使用LMWH控制凝血酶原在标准的2.0~3.0范围内。最后要保持6个月~1年的时间。
1.4.2 溶栓治疗 取250 mL的5%葡萄糖液加入UK20万U中,然后以静脉滴注的方式输入到患者的体内,1次/d,一共持续使用14 d,为患者体内输入的总量不应高过300万U。每天都要为患者进行测定纤维蛋白量,当纤维蛋白小于每升2 g的时候,就可以暂停患者的用药。在患者治疗期间,一旦出现了出血现象或偏头痛等都也即刻停止用药。
1.4.3 抗血小板治疗 使用500 mL低分子的右旋糖酐同20 mL的复方丹参一起,以静脉滴注的方式输送到患者的体内,1次/d,使用时间要不少于10 d,不超过14 d。该治疗方法的作用是,扩充患者的患肢血容量、降低患肢处的血液黏稠度、并稀释血液、避免出现血小板在患肢处聚集。
1.4.4 手术治疗 倘若患者的发病期在48 h之内,那么产生的骼股静脉血栓可以采取手术治疗,将其在术中切开后取出栓快即可。而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需要在术后使用不间断的抗凝溶栓来配合恢复。如果患者的病状急速加重或者患者的患肢有青肿现象,那么患者同样需要使用手术将栓快取出来,从而保住患者的患肢。
2 结果
将该院患有下肢静脉血栓的20例患者进行手术或非手术治疗之后,患者的病症均在15 d以内获得有效的改善,患肢的恢复也十分的明显。在患者获得治愈后,医护人员为患者安排了静脉彩超复查,发现患肢都有不同程度的再通现象,其中有2例患者使用手术取栓块,该患者在术后持续2个月的时间进行了抗凝和溶栓后,患肢没有出现复发。
3 讨论
3.1 产生下肢静脉血栓的原因
产生下肢静脉血栓的原因主要是血流减缓或者静脉的血管壁受到了损伤,或者是血液呈现高凝的状态。而妇科下肢静脉血栓的产生有以下两点原因,第一点,因为需要在手术前进行灌肠和禁食,这使得患者出现了脱水现象,患者的血液浓缩;由于手术的时间比较长,所以患者的周围血管就会渐渐的扩张,这使得静脉血流减慢,而因为患者在麻醉的情况下下肢无法完成收缩,因此手术中患者会有失血情况,且血液发生浓缩;在手术后患者一直保持卧床状态,下肢的肌肉保持在松弛情况下,使得对下肢静脉的挤压也减少;在手术结束后,需要对患者进行腹带加压,这时患者的下肢静脉在进行回流时就会由于遇到阻碍导致血流变慢,进而引发了血栓的产生。第二点,在进行妇科手术时,由于手术的时间比较长,并且麻药的作用也很大,这无形中对静脉壁产生了创伤。尤其是腹膜后的淋巴结清扫和较为容易受到损伤的骼血管壁以及它的周围组织,都会容易引发血栓。
3.2 出现下肢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主要有
通过大量的实例,可以总结出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有以下几点:第一点,因为血流的变化而引发的。由于发病群体大多为中老年妇女,年龄偏高,有的还有一些肥胖类疾病。在麻醉后容易出现血管扩张,术后患者还需要绝对卧床一段时间,没有活动量,因而使得患者的血流变缓慢,渐渐的出现淤血滞留在静脉处,形成了血栓。第二点,由于妇科的肿瘤手术它的范围要比较大特别是腹膜后的淋巴结清扫。这使得血管壁和周围的组织很容易受到损伤所以导致了血栓的发生。
3.3 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对策
由于下肢静脉血栓是妇科手术的常见并发症,这使得患者的术后康复受到了阻碍,所以我们应当重视其术后的防治。可以警惕一些高危因素的患者,也可以进行术前查体并及时地向患者补充液体,降低患者出现术前脱水现象。多与患者进行心理沟通,为患者进行相关知识的术前宣教。在手术中,为患者进行鲜血或成分输血,一定要动作轻柔,术后患者需要及早地下床运动,在围术期使用止血药时务必要谨慎。时刻关注患者的身体变化,尤其是老年人,最后还要时常帮助患者进行下肢锻炼,更换患者的卧床姿势,提高静脉的回流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