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味化痰通络汤联合西药治疗中风病风痰瘀阻证疗效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研究

2019-03-28魏玉玲刘松年席佳佳

陕西中医 2019年4期
关键词:中风病通络中风

魏玉玲,刘松年,席佳佳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医学部(洛阳 471003)

中风病又称为脑梗死或缺血性卒中,该病发病急、病情凶险,轻者恶心呕吐、头晕头痛,重者出现肢体障碍、瘫痪甚至植物人。本病发病原因众多,各种因素导致局部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局限性的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进而导致临床功能缺损的出现。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各不相同,主要分为腔隙性脑梗死、脑栓塞、脑血栓形成等主要类型。我院西医治疗药物主要有阿司匹林、β-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1]。我国中医理论认为中风存在外风与内风的区别,感受风邪所致为外风,我国东汉医学界张仲景所著《伤寒论》称之为“中风”;内风为内伤病证,又称为脑卒中,多因脑脉痹阻、气血逆乱所致。主要症状为半身不遂、舌蹇不语、偏身麻木、肢体麻木、突然昏仆、口舌歪斜等。现代中医理论认为急性脑梗死多为风痰瘀阻证,临床治疗主要以活血化瘀、化痰通络为主。本文研究加味化痰通络汤联合西药治疗中风病风痰瘀阻证的疗效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为中西医结合治疗风痰瘀阻证中风提供理论依据。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于我院治疗的110例中风病风痰瘀阻证患者,采用回顾性分析方式进行观察研究,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的5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加味化痰通络汤治疗的6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观察组男28例,女22例,最大年龄79岁,最小43岁,平均 (54.54±4.74)岁;病程最短8 d,最长65 d,平均(38.43±5.54)d;合并高血脂24例、高血压35例、糖尿病27例、动脉粥样硬化13例;对照组男36例,女24例,最大年龄77岁,最小45岁,平均年龄 (53.35±5.63)岁;病程最短10 d,最长70 d,平均(41.13±6.04)d。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医药管局《中风病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2]关于风痰瘀阻证的诊断标准,脑CT、MRI以及临床症状诊断符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3]关于中风的诊断标准,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病情危重者,合并恶性肿瘤者,严重脑外伤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合并疾病、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①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对糖尿病、高血脂等进行降血压、降血脂等对症治疗;口服氯吡格雷,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批号:C14200003034),每日1次,1次50~75 mg;阿司匹林肠溶片(批号:D14200005047),每日1次,1次100 mg;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加味化痰通络汤治疗,药方:丹参、赤芍、茯苓各15 g,天麻、白术、红花、桃仁、生大黄各10 g,天竺黄、半夏、香附各9 g,胆南星6 g,加700 ml清水煎制,取药液200 ml,早晚各1次,温服,每次100 ml。

3 疗效判定标准 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4]:参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对中风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分值越高。治疗前后痰证、血瘀证积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5]。临床疗效:基本治愈:治疗前后NIHSS评分降幅超过90%,伤残评级0级,无明显临床症状;显效:治疗前后NIHSS评分降幅超过46%,低于89%,伤残评级1级~3级,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有效:治疗前后NIHSS评分降幅超过18%,低于45%,临床症状得到一定减轻;无效:治疗前后NIHSS评分降幅低于17%或增加,临床症状无明显减轻。血脂水平:抽取患者治疗前后空腹静脉血进行血脂检查,包括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以及总胆固醇(TC)三项。

结果

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痰证、血瘀证积分以及NIHSS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痰证、血瘀证积分、NIHSS评分均显著改善,且治疗后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痰证、血瘀证积分以及NIHSS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治疗前比较,#P<0.05

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7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以及总胆固醇(TC)差异显著,治疗后观察组TG、LD、TC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mmol/L)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治疗前比较,#P<0.05

讨论

中风病发病较急,致残率以及病死率居高不下,复发率高、预后时间长以及效果差是其临床治疗的主要难点。现阶段,对于中风病的治疗仍无特效方法,西医方面主要运用常规药物治疗,包括β-阻滞剂、他汀类药物阿司匹林以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目的在于降低脑水肿,减小血栓面积、改善身体机能。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等外科治疗方式也取得的一定的治疗进展[6]。通过对我院中风病人的长期观察发现,该病病情复杂,病程冗长,单纯西药治疗往往治疗时间较长且有一定的毒副作用。我院中医治疗中风应用一直较为广泛,风痰瘀阻证中风主要以活血化瘀、化痰通络为主。《丹溪心法·中风》[7]中对中风的治疗有记载:“治痰为先”。临床上大多风痰瘀阻证的患者均有痰多而黏、舌苔白腻、头晕目眩等主要症状,均为痰浊内扰的外在表现。清代医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风》[8]中有记载:“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提示内风的治疗也不容忽视。近年来随着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广泛运用,其对中风的治疗也颇见成效,运用常规治疗联合加味化痰通络汤治疗,治疗有效率已达93.65%,并显著高于单纯的西药治疗,本探究结果与之吻合。

本探究西药治疗中,我院主要给予患者服用阿司匹林以及氯吡格雷等常用治疗中风的药物。氯吡格雷是一种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对ADP与血小板受体的结合具有选择性地抑制作用,进而活化ADP介导的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对血小板聚集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够显著降低血栓面积[9]。阿司匹林能够抑制血栓素A2的合成,进而抑制血栓素A2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主要起到溶栓的效果[10]。加味化痰通络汤中白术、茯苓半夏健脾燥湿的功效明显,对痰液滋生的治疗效果尚佳;胆南星、天竺黄具有良好的清热化痰功能,香附调畅气机、疏肝理气;天麻平肝熄风;丹参、赤芍、红花、桃仁活血化瘀效果显著,大黄能活血祛瘀、通腑泄热;药效紧扣脑梗死风痰瘀阻证发病机制,诸药共奏活血化瘀、化痰通络之效[11]。同时大量现代药理学实验证明,本方中药物在降低血液的黏稠度、降血脂、降血压、拮抗血小板凝集、扩张血管以及抗血栓方面疗效显著,有显著地抗氧化作用,清除氧自由基,对卒中小鼠脑部血液循环改善明显[12-14]。

本次探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中医痰证、血瘀证积分以及NIHSS评分下降幅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患者中医证候的改善较为显著,NIHSS评分是评价中风患者神经缺损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本探究证明了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改善更为明显。同时观察组血脂水平改善更为显著,提示该方具有一定的调脂功能[15]。

综上所述,西医常规治疗中风病风痰瘀阻证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联合加味化痰通络汤能改善血脂水平,缓解中风症状,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明显提升治疗效果,是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病风痰瘀阻证的有效方法。

猜你喜欢

中风病通络中风
缺血性中风病复发危险因素中西医的研究进展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ntrolled Clinical Study of Huoxue Tongluo Recipe (活血通络方) External Washing in the Treatment of 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治疗腰痹通络止痛是关键
乍暖还寒时节,警惕中风发生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补肾活血祛瘀方治疗中风病恢复期100例
中风病机及用药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25例
张圣德主任中医师治疗中风病经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