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外语类人文通识课程混合式教学例谈

2019-03-27潘文娇

文教资料 2019年32期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互联网教学模式

潘文娇

摘    要: 外语类人文通识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文化素养、思辨性思维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课程之一。混合式教学是“互联网+”教育模式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一种具体实践,将传统教学与网络化教学优势互补。本文以“韩国文化概况”课程为例,讨论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这一课程中的运用,探讨高职院校外语类人文通识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方案。

关键词: 外语类人文通识课程    混合式教学    教学模式    “互联网+”

通识教育是教育的一种,教育目标是:在现代多元化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①。在当今世界全球化、多元文化冲突碰撞背景下,外语类人文通识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部分越来越受重视。近年来我国很多知名学者开始重视和讨论通识教育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陈坚林指出:“外语通识教育,是中国大学外语教学改革从模式到内容的转变,是大学外语教师从语言机能教师到外语通识教育实践者的转变,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②明确指出外语通识教育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的外语教学改革有必要引入外语通识教育理念,除了培养学生的外语技能外,还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合作能力。笔者拟以此为切入点,讨论如何合理利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外语类人文通识课程的人文教育作用。

一、高职院校外语类人文通识课程教学现状

高职院校外语类人文通识课程多作为基础外语学习课程的扩展课程开展。基础外语课程包括各类外语课程、行业基础外语等课程,以强化学生的外语语言沟通能力为主要目标;外语类人文通识课程包括外语相关国家文化介绍、人文地理介绍、外国文学经典导读、音乐电影等艺术发展历程介绍课程,主要目标是拉近学生与不同语言国家之间的文化距离,理解各语言发展变化背后的历史文化影响因素,进一步培养学生宽容的文化价值观和跨文化合作能力。

由此可看出,基础外语学习课程更注重外语学习的“工具性”,外语类人文通识课程更注重外语学习的“人文性”。外语教学中,两者缺一不可。然而一直以来我国大学外语教育,尤其是高职院校教育大多以“工具论”为主导,导致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未重視,使外语类人文通识课程在课程设置和课时设置上多被忽视。同时,外语类人文通识课程的课程内容涉及面广、层次多样,学习过程不同于以往的外语听说读写模式,需要进行反思和实践,在学习关注度上容易被学生忽视。此外,囿于师资力量不足和学生人数众多等因素,外语类人文通识课程一般采用讲座式的大班教学,授课时限与授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如何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充分利用“互联网+”背景下的现代教育技术,在外语类人文通识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手段上推陈出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学生的学习获得感,成为高职院校外语类人文通识课程改革的重要议题。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提出及在教学中的应用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在“互联网+”背景下,教育模式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一种改革和具体实践。它是将传统教学与网络化教学优势互补的一种教学模式③。近年来,我国各高校相继开展针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和研究,研究领域包括针对混合式教学理论及教学模式设计的理论研究、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具体教学课堂的应用研究和基于不同平台和移动工具的研究、针对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混合式教学能力培训等方面的研究。

然而针对外语类人文通识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较少,更未见具体到某一门外语类人文通识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研究成果。因此,笔者以“韩国文化概论”这一课程为例,结合自身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使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真实经历,用具体案例阐释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外语类人文通识课程中的应用成效。

三、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韩国文化概况”课程中的应用

(一)“韩国文化概况”课程性质与学生特点

“韩国文化概况”是我校开展的针对全校学生的公共选修课。主要内容为韩国和韩国人相关的基本常识、韩国的经济、家庭和婚姻、韩国人的心理情结、价值观等文化现象,帮助学生了解韩国社会全貌。

选修本课程的学生大多是我校非韩语专业在校生,他们学习本课程的优势有:对韩国文化有较大兴趣,具备一定跨文化思考能力;课前大多已通过各种网络途径对韩国文化有一定了解;能做到人手一部智能手机,且对使用信息化工具有较大兴趣,具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条件。但也存在较学习劣势:受以往学习方式的影响,缺乏团队合作的能力;自学能力不强,学习持久性差;对人文通识课,尤其是公选课性质的人文通识课重视程度不足。

本课程既要帮助学生了解韩国的基本文化风貌,更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思辨能力,设计出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应更注重师生和生生互动、协作及加强学生独立思考和思辨能力的培养。

(二)“韩国文化概况”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案例

“韩国文化概论”课程共30个课时,笔者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设计了14个教学主题,每两个课时完成一个主题的学习。在此笔者选取其中一个主题具体分析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韩国文化概论”课堂的应用。

1.教学内容分析

笔者选取的课题名称为“韩国人最重要的文化情结及其对韩国人性格特征的影响”,本课题的教学主线是:学生眼中韩国人主要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是怎样的→这样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形成的历史原因是什么→其中蕴含的“恨”文化情结内涵是什么→如何用这一文化情结分析韩国社会时事及影视诗歌作品中的典型事件或人物形象。本课题教学的重点是:理解韩国人的性格特点及其文化情结的关系。教学难点是:学会应用韩国人的文化情结分析当代韩国人的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帮助学生理解韩国人的性格特点及其历史渊源的关系;学会应用韩国人的文化情结分析他们的行为方式。

(2)能力目标:使学生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具备结合具体事件抽象提取内在含义的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团结合作、自主学习的能力。

3.网络教学资源的选用

笔者根据“韩国文化概论”的课程性质和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多种网络教学资源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最主要的教学平台是云班课教学平台,用以上传教学资料,开展师生讨论,教学互评和对学生学习疑问的在线解答等。本课题还结合以下网络教学资源辅助教学:情景短剧;微课;弹幕;思维导图;民谣歌曲视频等。

4.本课题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

本课题混合式教学模式主要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课前和课后阶段主要借助云班课以线上教学与互动的形式开展,课中阶段则是在教室以面对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行。具体设计如上图所示:

(1)课前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在云班课上开展。教师将本课相关学习资料(如课件、微视频、课前作业等)上传到云班课,供学生线下自主学习,同时查阅并解答学生在互动平台上提出的问题。学生登录教学平台,获取学习资料和课前作业,查找相关资料。同时,积极与教师开展线上沟通与交流。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对本课内容有大致了解并展开思考,提出疑惑,教师能够掌握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便于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并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2)课中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在线下面对面课堂教学中进行,包括六个阶段。一是教师通过课堂调查问卷形式掌握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学生积极参与调查问卷。二是教师播放情景短剧,引出本课主题。学生认真观看短剧,并进行辩证思考。三是教师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播放讲座视频,并引导学生开展头脑风暴,将提取的视频关键词和个人观点用弹幕的形式投射到大屏幕。学生积极辩证思考,并用手机参与互动。四是教师在内容拓展讲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组运用思维导图软件整合学习资料,画出思维导图。学生认真听取教师拓展内容,分组讨论画出导图,并上传到云班课。教师观看思维导图,邀请学生代表讲解他们的导图成果,并开展课堂讨论。五是在学生基本掌握理解本课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播放韩国民谣歌曲,引导学生讨论民谣故事。学生欣赏歌曲,并开展辩证思考与课堂讨论。教师揭示民谣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民谣中情结。然后邀请韩国留学生进入课堂,与中国学生一起学习民谣。学生积极与韩国学生开展课堂互动。六是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并在云班课上发布课后作业。学生确认作业内容,并讨论答疑。

(3)课后阶段:课后阶段主要在云班课上开展。首先,教师发布其他文字、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加强思考、巩固学习成果。学生学习课外资料,按时完成课后任务,并上传至云班课。其次,教师查看学生作业情况,并在线为学生答疑解惑。及时评价学生课前、课中和课后表现,核算出本课成绩并在云班课上发布,供学生查阅,以此完成本课题的所有教学环节。

5.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在本课程中,教师采用课前发布学习任务和学习资料,课中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分组合作开展探究式学习,课后发布任务巩固教学成果及开展教学互动互评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充分激发了学生对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的浓厚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专注度,而且学生协作式探究教学,也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辨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同时,笔者注重选取代表性民谣或影视音乐作品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歌曲学习等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使学生实现了“寓学于乐”和“做中学、做中练”。

在综合考评机制上,不同于以往高校人文通识课程普遍采用的“平时成绩(出勤+作业)+期末成绩(论文)”的测评方式,而是形成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主要指学生在本学期所有课题成绩综合(期末总成绩占比50%),终结性评价指期末论文(期末总成绩占比50%)。在每一课题成绩评价时,教师针对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作业完成情况、互动情况与表现,制定出相对应的考评模式。具体如下表所示。其中,各项所占考核比例在不同课题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

由此得出每一课题学生成绩。实现教学目标与过程并重的教学价值取向,从而对学生成绩作出更为全面、公平、有效的评测。

四、结语

外语类人文通识课程是能够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课程。作为专业教育的拓展与补充,外语类人文通识课程教学更应专注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思辨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及人文情怀等的培养。“互联网+”背景下基于网络平台和各类网络教学资源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在讨论中碰撞出思想火花,为高职院校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工作提供新的教学思路。

注释:

①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2010年12月版中译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45.

②陈坚林,顾世民.试论大学英语课程在通识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外语电化教学,2011(1):4-7.

③张其亮,王爱春.基于“翻转课堂”的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4):27-32.

参考文献:

[1]陈坚林,顾世民.试论大学英语课程在通识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外语电化教学,2011(1):4-7.

[2]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2010年12月版中译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5.

[3]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3):5-10.

[4]贾登娉.“互联网+”视野下人文通识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J].大学教育,2019(8):34-41.

[5]李小龙,张宸瑞,耿斌等.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MOOCs时代”的探索与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5(12):52-58.

[6]王文轩,丁国茂,冯永红.高职院校外语通识课程建设策略研究[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8(4):74-77.

[7]张其亮,王爱春.基于“翻转课堂”的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4):27-32.

基金项目: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校级课题:基于云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韩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YR18007。

猜你喜欢

混合式教学互联网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浅论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职思政课评价体系的构建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