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教学模式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考核方式改革探索
2019-03-27刘洋
刘洋
摘 要: 专题式教学,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构建与专题式教学相对应的科学的课程评价考核方式,是优化教学管理和完善专题教学体系的需要,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本文结合基础课教学实践,探讨通过精准对接教学专题进行针对性评价,丰富考核形式进行过程性评价,建立工作机制进行协同性评价,以此优化考核在教学中的导向功能,增强基础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 专题教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考核方式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面向大一学生开设的基础性质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主要进行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法治理念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以通识教育为主,既要求有理论、有深度,又要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专题式教学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法改进方向,增强教学实效性的意义已经得到学界共识,最大的一个作用是有效地根据课程内容的逻辑联系有针对地开展教学,使教材体系有效地向教学体系转化[1]。课程考核是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实践中构建与专题式教学相对应的科学的课程评价考核机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现实需要,也是完善专题式教学体系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一、专题化教学模式下“基础课”课程考核现状及存在问题
课堂教学专题化,就是将基础课各章节的教学内容专题化。通过梳理教材内容,把需要在课堂上重点讲解的内容分解成若干专题,以专题研讨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2]。事实上,从教学目标、教材体系架构和授课对象实际看,“基础课”适合采用专题式教学方式。以盐城师范学院为例,目前“基础课”实行专题化教学模式,按照课程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对教材进行合理转化、整合和充实,融入大学生成长的关注点和社会热点、难点等现实问题,精练教学内容,分设六个层次分明的教学专题,分别是青春之问、理想信念、中国精神、核心价值观、道德素质和法制素养。思路清晰、主题突出、特色鲜明,课程教学过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明显提升。但是相对于教学设计、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精细打磨,课程考核环节的匹配度不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考核形式老化。目前,评价模式延续了课程考核的以往做法,采用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成绩综合考评的方法。期末考核的方式是随堂小论文,平时考核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大多采用提交调研报告、实践报告等方式。容易使学生形成上课不重视、作业可借鉴、期末能突击的应试型学习的惯性认识。事实上,思政课的目的是通过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实践养成等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精神世界,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侧重于测量知识的考核方式,不能科学地考评学生情感、态度与行为的表现。同样,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不能形成客观、有效的反馈和评价,不利于教学相长的形成。
2.过程性考核客观性不够。按照基础课教学大纲,对照相应专题要求,制订科学、具体的实践教学计划。但是实践教学过程管理需要落实、落细,实践教学环节从组织实施到过程管理和效果评价都差强人意。从教师角度看,由于思政课兼职教师人数较多,分布在机关和各个二级学院,加上时间、精力、校区等原因,难以保证实践教学的指导、管理精细化;从学生角度看,由于来自文、理、工、经、管等不同的学科专业背景,对思政课的情感认同度差异较大,加上在当前多元价值观特别是实用主义价值观充斥的时代,课堂参与度不高,学习兴趣不浓,应付了事做其他事情的“低头族”不在少数,课外对教学资源和实践要求主动关注度低,参与度不高。这些都会使过程性考核的客观性大打折扣,实际考核效度和信度都会出现偏差。
3.考核协同机制缺乏。狭义上看,课程考核是专任教师的基本教学工作内容之一,事实上,无论是落实课程思政要求,还是推进“三全”育人格局的形成,都需要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班主任相互协作,凝聚协同育人的工作合力。“基础课”的教学考核内容,比如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表现不仅仅考查对理论问题的思想认知,更应该考量在生活实际中的具体表现。协同机制的缺乏或者运行不畅,容易导致思政课教学对学生的考核与辅导员管理工作考评的结果不完全一致,掩盖学生真实的思想状况,甚至相互矛盾,消解评价衡量的作用,不利于育人工作合力的形成。
二、专题化教学模式下“基础课”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现实意义
在新媒体环境下,慕课(MOOC)、尔雅课程、微课等网络学习新模式便捷了学生学习,也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完善专题化教学模式下基础课教学模式,创新考核方式,使其更人性化、科学化,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和增强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的现实需要。
1.完善专题教学体系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实施专题化教学就是以学生成长、成才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实际问题为逻辑起点,通过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和考核方式的全方位改革,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3]。基础课专题教学并不遵循某个静态公式,输入结构性参数就能得出结果,而是在师生教学动态的互动中,逐渐朝着既定教学目标发展演进。考核方式是专题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环节,是教学理念、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实践反馈的重要渠道,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
2.思政课课程改革的需要。《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号)指出:“要改进和完善考试方式,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移动互联时代,社会背景环境发生了变化,思政课程改革势在必行。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坚持八个“相统一”的要求,明确提出思政课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微課、微信、微电影、慕课等实践教学渠道的开发和利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建立与之协同、匹配的考核评价方式,不仅仅关系到考核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问题,事实上对于提升思政课教学的中期效度和远期效度大有裨益。
3.加强和改进思政工作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从本质上说,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需要。意识形态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绝不能把它等同于知识传授。因为它触及的不是青年学生的认知结构,而是评价结构;它追求的不是知识的扩张,而是态度和信念的转换。如何在当前多元价值观特别是实用主义价值观充斥的时代,培养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4]。课程考核对学生学习理应发挥导向作用,对以基础课为代表的思政课而言,归根结底考核要指引学生提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度和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度。
三、专题化教学模式下“基础课”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路径探索
1.精准对接教学专题进行针对性评价。专题式教学模式下基础课以问题为导向创设专题,将教材大纲的主题与学生成长发展的主题结合,合理整合成教学主题,将专题问题化,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逻辑思路,引导学生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基于教学专题的针对性评价可以及时动态反馈教学效果与预期设计的差距,同时可以更加客观、准确地检测学生对不同专题的学习状态。比如基础课绪论部分专题设计的主题是青春之问,引导学生认识大学生活新变化,把握新要求,确立新目标。那么通过要求学生提交个性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就可以大致把握本专业学生对待思政课的学习态度、学生的适应新环境、新角色等情况。基础课第二章部分专题设计的主题是中国精神,通过设计例如“谈起爱国你会想起什么”之类的随堂问卷调查,可以定性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生成的评价信息为后面专题的备课设计及时提供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状态反馈,有助于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2.丰富考核形式进行过程性评价。“基础”课教学效果需要适当的评价体系,考核应坚持多元、开放和重实践的原则,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思想道德水平与遵纪守法水平,激励学生更加自觉地提高自我修养[5]。基础课涉及的知识层面的内容学生早已耳熟能详,移动互联时代更是让知识随时可取。以蓝墨云班课为代表的网络教学平台突破教学的时空局限。在课堂,以网络签到、抢答发言、发表评论、问卷等形式,实现对学生主体参与积极性的考评目标。在课外,通过微课、微视频、网站链接等方式拓展教材、课堂学习,突出学生实践主体地位,以解决大学生成才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社会热点问题为切入点,以学习经验值、撰写观后感、学习心得、调查报告等灵活的方式,突出对学生实践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与行为表现进行考评。
3.建立工作机制进行协同性评价。2015年7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印发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其中提出:“各高校要健全组织管理方式,逐步形成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宣传部、教务处、学工部、团委等部门协调配合的实践教学工作机制。”基础课是面向一年级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课程知识体系丰富,有利于专任教师、辅导员、学生工作部、宣传部等多部门协同。建立实践平台共享机制。比如,将“基础课”专题教学涉及的部分实践教育专题依托PU平台(PocketUniversity)进行活动发布,一方面可以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与周三下午的主题团日活动和形势政策时间有机结合,充实内容,拓展渠道。另一方面利用平台的签到、管理功能,保证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学生参与度,有效进行同步过程管理。建立多元主体考评机制,将专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班支委、学生纳入“基础课”评价主体中,进行多重视角考评,专任教师侧重课程内,辅导员、学生代表侧重平时的遵章守纪、思想道德表现,从而实现考核评价的课内课外、学习理论与实践全覆盖,建立考评结果共享机制。“基础课”通过设计专题对思想、道德和法律不同主题进行分类教学,对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养、法制观念等方面的考评结果通过学生信息工作平台进行共享,在奖、助、贷、补等各类学生评选中作为参考依据,有机地把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在实践中运用表现出的行为情况相结合,引导学生注重知与行的统一。
四、结语
信息时代赋予思政课更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更清晰的价值指引,对思政课教学改革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专题式教学是基础课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尝试,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是应有之义。构建科学化、人性化的考核方式实现课程考核评价课内课外、理论学习和实践全覆盖,从而引导学生转变对思政课被动应试的认识惯性,实现师生在教和学互动过程中达成问题上的共识和学习上的共勉、感情上的共鸣和精神上的共振。
参考文献:
[1]曾银慧.思政课专题式教学显隐性相结合考核方式新探[J].改革与开放,2016(11):122-124.
[2]韦少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专题化教学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6(3):104-106.
[3]胡晓娟,张丽蓉.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专题”与“三微”教学改革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17(11):27-28.
[4]杨春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吸引力、感染力现状分析——基于师生双方视角的调查研究[J/OL].人民网,2016.8.4.
[5]杨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性教学研究[D].武漢:武汉理工大学,2008.
基金项目:盐城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基于专题化教学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考核方式改革探究”(项目编号:2018YCTUJGY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