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职业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2019-03-27贾兰兰
贾兰兰
摘 要: 口译是人类最古老的语言活动,而口译职业化则是近现代才出现的。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次亮相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初见雏形,直到今天成为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必不可少的专门职业,口译职业化用了不到100年的时间。本文回顾了现代口译职业发展历史,通过史料搜集和分析的方式,探讨了政治外交、机构需求、技术设备、组织保障、教育培训等因素如何促进口译职业化的迅速发展。借此增进口译工作者和学习者对口译职业发展历史的了解,同时为中国方兴未艾的口译职业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口译 职业化 影响因素
口译是人类最古老的活动,伴随着人类跨种族跨文化交往和迁徙的历史而发生。从一件极普通的跨语言交际活动,成为“今天国际社会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项专门技能和一种专门职业”(柴明颎,2007)。在其职业化过程中,多种因素都曾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回顾人类口译活动的历史,其次总结口译学者對口译职业化的不同解读,再次从政治外交、机构需求、技术设备、组织保障、教育培训等方面探讨口译职业化过程中的多个影响因素,最后展望影响口译职业化未来发展的一些趋势。
一、口译活动的历史
口译是人类最古来的语言活动之一,但由于依靠语音作为工作的载体,存在的痕迹稍纵即逝,描述口译发展的记录不如笔译丰富(黎难秋,2002)。在人类发明声音录制设备之前,我们只能依据书面文字的记载推测“口译是随着人类各民族相互交流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可以追溯到“人类各种语言逐渐形成后的时期”(鲍刚,2005:1)
一些历史记录记载了译员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地位,例如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设立的“译员总管”就享有相当尊贵的地位。在欧洲,最初的官方通用语言是拉丁语,十七世纪后意大利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法语和英文先后广为使用。这些语言最初只是在某些特定的区域和族群间使用,由于国际贸易、宗教传播、殖民扩张等活动扩展到世界各地,从而产生对口译员的需求。在古代中国,也有被称作“象胥”“舌人”这样的政府官员,在与外国使节的交往中从事语言沟通和记录历史的工作。
这些历史记录显示,口译活动长期存在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有报酬、有合法地位、有一定技术含量的。然而总的来说,口译一直没有与一种固定的(职业)地位及工作定义联系起来(P?觟chhacker, F. 2004:26),这些承担口译任务的“双语使用者”,实际上只是一种“自然口译”(Gile, D.,1995)
“自然口译”在人类历史上活跃了相当长的时期(甚至一直到今天还有相当多的口译任务由“自然口译”承担),而且为人类的跨语言跨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然而“当语言交流进入到一个更高层次,包含深层次文化,特定礼节与礼仪,或某种专业的专门知识时,“自然口译”就无法提供服务了。这时就需要一些特殊技能和记忆方式,这就是后来被逐渐认识到的职业口译。(柴明颎,2007)
二、口译职业化的概念
工业革命后由于技术进步及生产的规模效益,社会组织化程度得以不断提高,推进了产业的专业化分工,职业化的观念应运而生。职业化(Professionalization)的词源profess意思是“向上帝发誓,以此为职业”。业界许多专家都对职业化、译者职业化及口译职业化提出了见解,这些见解有差异,也有重合。
谢天振(2009:298)指出“有必要从更广泛的领域去认识职业化”,职业化的概念与“专业化分工及职业解体、壁垒联系在一起”“译者的职业化意味着译者具有一种特殊的技能,能够胜任客户提出的翻译任务”“翻译职业化是翻译产业发展的必要前提”。韩子满(2008:36)认为,译者职业化指的是“译者以翻译为专门职业,翻译报酬几乎成为全部收入来源,并具备完成多种翻译任务的能力”。
鲍川运提出(2007:50),职业化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口译职业化包括两个条件,即“有相当部分的译员将口译工作作为主要生活来源,以口译作为职业”,以及“译员具有职业素养,遵守职业规范,掌握职业技能”。口译职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训练、资格认定、专业组织和继续教育等方面。
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主席Jennifer Mackintosh认为“职业化”包括九大因素:专业的组织载体、信息交流、职业道德公约、职业标准和从业规定、成员制度和入会标准、公认的培训模式、外部认可、对成员的专业化服务及自我管理。(2006:4)
可见,口译职业化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涉及口译员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市场对口译的职业需求和质量期待、行业组织制定的准入门槛、培训标准等,它是翻译产业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客观结果。
三、口译职业化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口译职业化发展是一个系统化发展的过程,口译的职业化发展经历了一个萌芽、初步发展、繁荣、成熟和稳定的过程。(潘珺,孙志祥,王红华,2009:82)在此过程中,诸多因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政治外交因素
在巴黎和会上,作为战胜国之一的英国坚持要求英、法两种语言同时作为和谈的官方语言,在此之前,法语一直是国际会议和外交谈判中的唯一语言。英国的诉求最终得以实现,谈判经过英语-法语之间的翻译进行。英国伦敦大学历史学教授保尔·芒图(Paul Mantoux)为同盟国领导人担任口译任务,口译专业技巧例如记忆、笔记、复述等第一次得以正式展示,标志着口译现代史上的一个转折点:“由‘随意的译员(即:恰好能应当时之需的具有双语能力的个人)转变为掌握特殊技能的专业人士团体”(P?觟chhacker, F, 2004:26),从此“职业口译正式登上了国际舞台”。(刘和平,2005:3)此后的国际会议开始同时以英语和法语进行,会议口译员的需求应运而生,口译职业化的序幕拉开,口译作为一种专门职业逐渐树立了国际地位。
2.机构需求
职业化的发展需要对该職业有效的市场需求,在口译职业化发展的初期,对职业化口译需求是国际组织与政府机构。根据史料统计,1910年国际组织平均每年召开120场会议,到了1930年,平均一年召开250场国际会议(Shenton,1933)。联合国与欧盟就是世界上最大的职业化翻译需求国际组织。(谢天振,2009:304)。二战结束后联合国成立,先后规定了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中文和阿拉伯文为联合国全体大会和安理会的工作语言。代表们用其中任意一种语言发言具有相同效力,而秘书处则要负责在现场进行同声传译,把代表们的发言译入以上六种工作语言。甚至可以说“联合国的出色表现是与译员的出色表现分不开的,没有译员,联合国的一切工作都将陷入瘫痪”(谢天振,2009:304)。“随着联合国的建立、非殖民化的进程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参加国日益增多,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纷纷要求自己的语言成为国际会议的工作语言”。(张维为,2011:4)
1957年欧盟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通过了关于语言多样化的决议,决议规定,各成员国都有平等使用本国语言的权利,各成员国的官方语言成为该组织的工作语言。在国家层面上,不少国家采取立法手段,规定了双语或多语作为官方语言,例如加拿大的官方语言为英语和法语,两者享有同样的语言地位;在瑞士,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罗曼什语都是官方语言。美国夏威夷岛则要求在正式场合,如法庭,使用夏威夷语,政府需提供夏威夷语和英语间的翻译服务(谢天振,2009:301)。这样的法律条款客观上保障了对口译职业的稳定需求。
3.技术设备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电声设备的进步拓展了口译的工作形式,从最初的交替传译模式发展成为同声传译模式,极大地缩短了会议召开时间。巴黎和会其中一部分的谈判采用了同声传译。但是最初的同声传译设备非常简陋,译员不依靠耳机而直接聆听发言人讲话,再通过麦克风装置(hushphone)轻声把发言人讲话的内容翻译出来,以防影响发言人,类似于今天的耳语翻译。在相当长时间内,英法一直是国际会议仅有的两种正式工作语言,不用涉及“接力翻译”(relay),因此原始的同声传译方式还“勉强胜任”,如果要使用超过两种语言就必须依靠专门的设备。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企业家Edward Filene、英国电子工程教授Gordon Finlay和IBM总裁Thomas Watson共同设计发明成功名为“Filene-Finlay-IBM系统”的同声传译设备。(Kurz & Bowen, 1999)1925年Edward Filena提议使用这套同声传译设备,之后在1928年的国际劳工组织大会上首次进行完全测试。二战后的纽伦堡审判是国际范围内第一次大规模系统化地使用专业同声传译服务和设备。审判涉及英、法、俄、德四种语言,法庭上还安装了翻译厢,译员身处其中,头戴耳机接受发言人的信息,并通过麦克风进行翻译,听众可以通过耳机收听上述四种语言的任何一个频道,或者选择收听讲话人的原声。同声传译的使用大大缩短了纽伦堡审判的时间。在设备系统的支持下,同声传译作为一种特殊的口译方式得以在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上广泛使用。
4.组织保障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各国的翻译从业人员纷纷建立各种翻译协会,强调明确译者的法律地位,保障其合法权利并致力于提高译者的社会地位、工作条件和待遇水平。其中最权威的国际组织是1954年6月在巴黎注册成立的国际翻译工作者联合会(简称国际译联)。几乎与此同时(1953年),国际会议口译工作者协会(AIIC)在瑞士的日内瓦成立。协会的职责包括评价并确认会员的专业资格、专业水平和语言能力,制定并维护会议口译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和专业培训标准。协会还制定了章程,并且代表口译员集体利益与联合国、欧盟等组织行谈判,规定了口译工作者的工作条件和权利、待遇等。这些工作让口译作为一个专门职业得到了可持续发展。会议口译能在仅仅50多年的时间内就在欧洲发展成为一个成熟而独立的高级专门职业,有学者认为“它的职业化进程如此之快是因为在初期就建立了全球性的专业协会即国际会议口译协会”(杨眉,2011)。
5.教育培训
对职业化翻译的需求推动了专业化翻译人才教育培训机构的建立,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为了应对日益增长的国际政治交流和贸易往来,这类培训机构应运而生。二十世纪欧洲第一所专业翻译培训机构是1930年在德国Mannheim成立的商务口笔译人员培训学院(后转入入海德堡大学)。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日内瓦大学和维也纳大学也相继成立口笔译工作者培训学院。日内瓦翻译学校教师Jean-Francois Rozan 于1956年出版了译本介绍交替传译笔记技巧的书籍,(P?觟chhacker,F.,2002)是第一本专门介绍职业口译技巧的出版书籍。1957年巴黎高级翻译学校成立,这所名声卓越的翻译学校为联合国、欧共体等国际机构培养了大批卓越的职业翻译员。同时,该校的塞莱斯科维奇教授提出了口译释义理论,极大地影响了口译人才培训和理论研究,至今仍影响深远。目前,国际上已有超过200多所高校设有翻译的教学与研究项目,其中相当一部分致力于培养专业化的口译工作者,为促进口译职业化提供了人才的保障。
四、总结与展望
进入二十一世纪,口译职业化的发展得到了进一步拓展、深化和多样化。口译职业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不断加大,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和职业发展之初有所不同。在需求的来源方面,在口译职业化初期产生需求最大的国际组织和政府机构仍然对职业口译有着稳定的需求,但随着翻译产业(包括口译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其他需求来源包括公司企业、医疗机构、非政府组织、社区机构等。
从技术方面我们看到,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对职业口译员的工作提出了挑战,微软、谷歌等公司都推出了语音识别翻译软件,并正在积极研发真正意义上的同声传译应用软件。虽然目前版本还无法和职业译员的表现相提并论,但计算机技术的飞快进步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给口译职业发展带来更大的影响。新技术的发展拓展了口译工作新形式。随着网络通信技术和设备的飞速发展,新的口译形式正在产生并广泛采用,除了传统的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外,近年来,电话口译、可视会议口译、媒体口译等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刘和平,2003:32),同时催生了像电话口译员这样新型的职业口译从业者。
展望未来,口译职业化发展的腳步不会停止,对于中国而言,口译职业化进程才刚刚开始,了解世界口译职业化发展历史中的多重影响因素有利于我们加深对口译职业的理解,借鉴他国在制定行业标准、职业道德、质量评估、专业培训、认证准入等方面的经验,推动中国在口译职业化道路上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Gile, D..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 [M]. Amsterdam /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5.
[2]Mackintosh, J.. Professionalization: Conference Interpreting—a New Profession[A]. Chai, C & Zhang, J (eds.) Professionalization in Interpreting: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and Developments in China [C].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6:2-14.
[3]P?觟chhacker,F.. Introducing Interpreting Studies[M].London: Routledge,2004.
[4]Shenton, H.N.. Cosmopolitan Conversation[A]. The Language Problem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M].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33.
[5]鲍川运.口译的职业化[J].中国翻译,2007(1):50-51.
[6]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7]柴明颎.口译职业化带来的口译专业化[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3):13-14.
[8]韩子满.教师职业化与译者职业化——翻译本科专业教学师资建设中的一对矛盾[J].外语界,2008(2):34-39.
[9]黎难秋.中国口译史[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2.
[10]刘和平.职业口译新形式与口译教学[J].中国翻译,2003(3):32.
[11]刘和平.口译理论与教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12]潘珺,孙志祥,王红华.口译的职业化与职业化发展[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6):81-85.
[13]谢天振.中西翻译简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14]杨眉.中国口译职业化探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1(5):70-71.
[15]张维为.英汉同声传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本文是华东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项目“2018年青年高层次—MTI翻译专业硕士教学设计研究”(项目批准号:2017ECNU-HLYT02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