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海洋强国的论述和探讨
2019-03-27彭蓝婷
摘 要 海洋强则国强,海洋弱则国弱。强国盛世的背后是海洋强国的体现,在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海洋强国的发展状况需要在一个总体国家安全框架上探讨,基于对海洋政治的四个基本要素去论述:建设强大的海疆军队,维护本国汪洋大海基本权益等。回顾中国海洋政治的战略变迁历程,结合当今复杂的国际形势,探讨海洋情势。
关键词 强军 海洋权益 军事保护
作者简介:彭蓝婷,广东海洋大学。
中图分类号:D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3.230
在当前的政治研究领域中,探索海上力量的主题重要但是有限。本文从海洋强国的角度进行分析,建设强大海域,加强海疆保护,维护本国海洋权益的逻辑构思,产生国内外影响。
一、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宏伟蓝图
(一)蓝图的提出
习近平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一带一路”,是中国催促万国金融环球化的新型财经的互助典范。“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横幅,秉承“诚实,诚信”的外交理念,以政策沟通,设施连通等为主要内容。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配合法政互信,金融一体化,文明的配合体,责任和命运合营体。我们将惠及沿海国度的国民,促进全文化逐步发展 。拥有厚重的汗青和人文根柢,在加速成长的经贸中融合了各国的益处。集中精力做好这一点,坚持亲,诚,善的外交哲学。让沿线国家变得更加可识别,更接近并支持我们 。”“一带一路”是一种包涵地缘法政和地缘经贸的策略。
(二)蓝图的影响
“一带一路”引起反响,得到人民的拥护,但存在部分国家质疑和抵制。在国际秩序内正常发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政治的正常往来,并不是一个挑战美国霸权或者新的全球制定过程。中国的成长决不会对其他国度产生挑战,而是发展的机遇。“一条带,一条路”必须真诚地对待沿线国家,结果必须富有成效。我们需要本着互惠原则与沿海国度齐头并进,使沿海国度从中国成长中受益。为实现包容性发展,我们必须继续分享机遇,分担挑战,创造繁荣。现有文献中的学者普遍认为,“一帶一路”含义是:在经济建设核心基础上,人文交流的支持下,本着开放,宽容,合作,共赢的理念,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共同发展。刘卫东 认为:“一带一路”具有多重空间内涵和跨尺度特征,是协调中国全面开放的国家战略。中国望与东盟国度发展友好的沿海互助协同发展关系。它对加强国际合作,深化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亚太地区经济繁荣,促进全球战略性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三)宏伟蓝图的历史性
丝绸之路开拓于路上,又发展于海上,贯穿于东西方,成为中国连接东南亚和北非等国的黄金纽带,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文明传播之路。自秦汉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一向是中外经贸和文明沟通的重要纽带。“一带一路”的提出从交往角度而言,是中国对待世界各国友好来往的一种态度。增强沿线国家的交流,促进经济的发展,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是中国“引进来”和“走出去”策略理念的延伸。刘赐贵 认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助于创造对外开放的新理念,有助于东盟及相关国度的成长。
(四)宏伟蓝图的机遇和挑战
“一带一路”的建设是一把双刃剑。李晓和李俊久 认为:“中国有利于沿线国家提供经贸支持和场需求。”中国面对的风险复杂,来自沿线国家宗教文化,种族冲突,政治不稳定及中国代表的儒家文化与沿线国家佛教文化,穆斯林等的冲突对抗。沿线外国家第三方的风险,如美国的孤立和遏制围堵等风险。
二、建设海洋强国
“向海则兴,背海则衰”高度重视海洋产业发展,树立海洋新发展观,加快海洋力量建设战略。党的十八大提出国家海上力量战略后,习近平为核心,加强海洋力量建设战略,是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树立正确海洋强国意识
建设海洋强国,正面的海洋意识是先机。从古到今,古罗马的崛起,古代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地的掠夺,帝国的繁荣,到当今美国称霸全球的“霸权”地位的存在,重视海洋意识尤为关键。中国古代秦汉的力量,唐代盛世开放以及明末清初的关闭,海洋意识从强到弱的变化趋势折射出中华民族综合实力从强到弱的变化特征, “开放国强,闭关国衰”的变化状况。因此,建设海洋强国,确立“宽视野,高标准,新时代”的海洋意识。
(二)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海洋经济是关键
建设海域强国,发展海域经贸,是中国贸易继续成长的动力。海域经贸的广义含义是与海域有关的各种工业和经贸实践的总称。“靠海国富之”,海洋经济开发和探索成为人类热门的经济话题,经济繁荣的衍生点。建设海洋强国,不断探索海洋,开发海洋资源和能源,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各国关注的焦点,海洋资源的量远远高于陆地,开发和使用率却低于陆地。习近平 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繁荣,国家繁荣昌盛。海洋文化是海洋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精神文化的总和,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和重要的战略思想。“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发展理念促进维护世界和平的目的和外交政策的共同发展,促进建立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新兴国际外交结构。
(三)护卫海域权柄
保障海上力量的安全是维护政治重要体现。海洋是国土内陆的延伸,没有明确海洋权益的保障,国家的发展就只能限定在内陆上,海洋的开发和利用遭到搁置和拒绝。因此,需要树立海洋权益意识,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重要体现和政治要求,是捍卫国家主权支撑。当前,面对钓鱼岛海洋争端等不容乐观的政治环境,我国海洋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对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构成威胁。面对周边国家海洋权益争夺和外部势力介入,推进海洋法律制度的建设和提高国际话语权,是维护国家海洋政治的基础。
三、强有力的军事保护是支撑
成功发射海洋一号C星,该星观测精度和范围,使用寿命大幅提升。海洋一号C星发射和航母出海训练,受到外界广泛关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中国建设强大海军的决心和奋力。海军弱则海洋弱,海军强则海洋强。海洋强国需要强大的海军来武装。
从国际上看。建国初期,限于财力和科技水平的影响,中国对远海和近海缺乏防御能力,导致被周边国家占领了东南海域几十个岛屿,大肆开采油气等海底资源。中国提出“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这些原则的转变间接反映出中国海军力量的增强。中国是希望走出一条不搞军备竞赛,不称霸,又能抵制外敌并且战胜敌人的道路,研发出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武装设备。当今海洋局势动荡不安,采用和平方式解决不了的冲突后,也避免不了火枪火炮,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做坚强的后盾。特别是南海争端,美国重返亚太地区,集中大量武装力量在亚太地区,建设强大的海军是一项紧急而重大的问题,强军护海势在必须。
从忧患意识出发。居安思危,建设强大海军,是防备海洋斗争的需要。军队弱则国弱,军队强则国强。海洋军队的实力反应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和国际社会能力,在战争年代体现的更加突出。中国的海上军事力量发展缓慢,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有将近一半与周边其他邻海国家存在争议,没有强大的海军背后支撑,领土完整将构成威胁。另外,中国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后,大批企业,科学技术,劳动力等飘洒到世界各地,和当地居民一起共同谋取共同利益共同生存。每年的投资额度超过数百个亿,中国在海外利益快速增长。中国的海洋通道需要畅通,海外利益拓展,海洋通道是中国长远发展的生命线。传统和非传统威胁一直存在,加强海军建设,保证我国航运畅通。在武器装备中,中国需要研发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中国绝不走称霸之路,不会主动出击,只是制约敌人并且战胜,保证世界和平,为世界的和平贡献一份力量。
四、保护国家海域权益
(一)历史性权益
由于中国地理位置特殊,国家之间关系复杂变化等原因,中国与周边邻海国家存在争议的岛屿比较多,国民必要树立正确权利意识,保护国家主权。根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中国祖辈在南海航海和捕鱼实践的过程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公元前2世纪南沙群岛被我国先民发现,在唐振源的五年(789年),有“长沙千里”(西沙群岛)和“万里石塘”(南沙群岛)的记录。明朝后归崖州管辖,清朝又划归广东省琼州府管辖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内容,沿海国家享有历史所有权,国家的主权不容被侵犯。维护海洋权益,包括维护国家历史权利,增强维护海洋权利的法律意识,保护祖先流传下来的实践成果是基本的前提条件。
(二)保护海域力量
我国目前海上力量主要有两个国家力量和民间力量组成,国家力量主要由国家机构、政府职能部门及国有企业组成,民间力量主要社会团体及个人自发组织的,不带有国家意志,这些力量中海军力量是决定性的力量。
1.海军发展战略
党中央提出建设深蓝海军决定,“十年陆军百年海军”,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的提高,科技水平的突破,大量现代化装备制造和服役于海军(辽宁号、054驱逐舰等),海军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实力有了质的提升。
2.维护海洋权益的策略
“两主两辅,多点互助”的八字策略,两主两辅即以国家力量为主民间力量为辅,国家力量以海军为主其他部门为辅助。国家力量是决定性的力量,而民间力量可以起到一个补充作用,由于其不带有国家的意志,可以在一些存在争议的热点区域活动宣誓主权而不被过度的关注和炒作,同时也可以为国家提供相应的情报,如中国保钓组织登陆钓鱼岛活动等。海军是国家权力的武装力量,海军主要对付敌对势力的海上力量。海洋政治的构建,是一个国家利用威猛的海洋权力,维护国家海洋权利不受外界侵犯,实现国家海洋利益的过程。
五.结语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促进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提出国际性经济合作新模式,涉及到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涉及到世界上重要的海上贸易通道。本文在研究习近平海洋政治思想的思维方式还不够扩散,接下来的研究将会不断升入和扩散。
注释:
张高丽.努力实现“一带一路”建设良好开局.[2018-12-15].http://www.gov.cn/guoqing/index.htm.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2018-12-15].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1106/c70731-25989646.html.
刘卫东.“一带一路”戰略的科学内涵与科学问题.地理科学进展.2015(5).538-544.
刘赐贵.发展海洋合作伙伴关系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若干思考.国际问题研究.2014(4).1-8+131.
李晓,李俊久.“一带一路”与中国地缘政治经济战略的重构.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10).30-59+156-157.
烽火.树立开发海洋新观念——党中央领导谈海洋战略意识.决策与信息.2004(9).1.
许勇.我国与周边国家间海洋权益争端概览.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5(12).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