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此时无声胜有声

2019-03-27姜艳婷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留白解读语文教学

姜艳婷

[摘   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字词解读法、联想想象法、联系背景法、结合语境法等引导学生去解读文学作品中的“留白”艺术。

[关键词]语文教学;解读;“留白”艺术;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03-0021-02

文学作品中的“留白”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这种智慧,这种境界只有经过读者不断地解读其中的“留白”艺术,才能完美体现出来。因此,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去解读文本的“留白”艺术,这不仅能提升教师的内在修养,还能增强学生的文学修养。

什么是“留白”呢?留白是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之一,指在文学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让读者去填补、想象。如沈从文的《边城》的结尾“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并未道明小翠的命运,给读者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白。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怎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解读文学作品中的“留白”艺术呢?我结合这几年的教学实践,略谈几点看法:

一、字词解读法

在解读文学作品中的“留白”艺术时,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因为一篇文章的字词往往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

在《香菱学诗》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解读“留白”艺术的。让学生关注第1节末尾:“香菱拿了诗,回至衡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其中“一首一首”“连催他数次”特别能体现香菱的刻苦、认真及对诗的重视程度。我还特意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比较“一首首”与“一首一首”的区别,“一首首”给人只是在浏览诗歌的感觉,而“一首一首”凸现出香菱学诗的认真、细致、刻苦。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就能更加深切地了解到香菱学诗的刻苦。第2节“凡红圈选的我尽读了”中的一个“尽”字见认真。第3段“香菱又逼着黛玉换出杜律来”中的一个“逼”字见执着。第8节“香菱满心中还是想学诗歌”中的一个“满”字见痴迷。学生通过解读这些关键字词,就能较好地揣摩出香菱学诗的刻苦、认真。

字词解读法,是揣摩文学作品中“留白”艺术的一个最基本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联想想象法

揣摩文学作品的“留白”艺术,可以运用联想想象法,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泰格特的《窗》时,我从“留白”艺术的角度来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小说的结尾:“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这种戛然而止的“欧·亨利”式的结尾,令读者产生了无穷的想象。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续写一段300字的情节,要求他们在写作时要充分运用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学生对此热情高涨。第二天我检查了学生的成果,发现学生淋漓尽致地描写了远窗病人看到这堵光秃秃的墙时的情景。这里展示一个学生的描写片段:“他目光呆滞地凝视这堵墙,一只胳膊肘支撑着身体,又慢慢地抬起另一只手,揉了揉眼睛,眼睛猛地闭上,心想:‘等我再睁开的时候,一定会像靠窗病人描述的那样,看到满园春色,花团锦簇,一定会是那样的。可他睁开眼之后,看到的仍是一堵光秃秃的墙。他顿时黯然神伤,嘴角微颤,后悔自己的见死不救,后悔自己的忘恩负义。就那么短短的几分钟,他稍微挣扎了几下,就停止了呼吸。那抬起的手就这样直僵僵地指向窗户,眼睛留恋地望向窗外。”

经过这样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窗》的结尾就有了强烈的画面感,显得更为精彩丰富,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而这就是恰如其分地运用“留白”艺术的好处。

三、联系背景法

诗歌的语言非常精练、传神,诗歌中也有许多“留白”艺术,这就给学生留下了许多思考的余地。这时候,教师不妨给学生讲解文学作品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较为准确地解读语言文字背后更丰富的内容。

我在揣摩李清照的《武陵春》这首词时,觉得“欲语泪先流”写得特别好,这位易安居士,究竟是在怎样的一种情况下,才会“欲语泪先流”呢?在教学中我先询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过“欲语泪先流”这样的情况。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当他们受委屈的时候,就会“欲语泪先流”。接着我结合文中的注释,让学生了解“物是人非”是指景物依旧,人事已变,这里暗指丈夫已死,这可比他们发言中提到的受委屈要严重百倍。最后我再进行这样的背景介绍:这是一首小令,作于南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当时李清照避乱南逃,居于浙江金华。北宋被灭亡之后,李清照来到南方,发现家中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接着丈夫赵明诚去世。李清照此时已是知天命的年龄,经历了国丧夫死后,她的内心是何其的悲痛,这首小令正是她现实的写照。

学生在听完这样的背景介绍之后,就更能了解作者李清照的心境,从而能够贴近文本走进她的内心。

四、结合语境法

结合语境法,简单地说就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境。教师在指导学生解读文本时,要求学生在分析文学作品时要结合具体语境,反复揣摩品味,这样才能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中较好地解读文学作品中的“留白”艺术。

那具体有哪些方法呢?如解读时要紧扣文本,不能游离书外;要联系人物形象,不能截断割裂;要结合具体语境,不能漫无边际;要多方反复揣摩,不能浅尝辄止。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这样的一句诗:“归来倚仗自叹息。”怎么理解这里的“叹息”二字?这首诗中诗人并没有向我们道明他具体在“叹息”什么,所以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借助语境来思考。我先让学生畅所欲言,有学生说:“这里的‘叹息指诗人感慨自己的孤苦和无奈。可以结合前文的诗句进行理解:‘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唇焦口燥呼不得。‘我已经够倒霉的了,你们这些小孩子还来欺负‘我这个老头。”我觉得学生解读得很好,我鼓励他们继续发言,使得他们的兴致高涨。后来,我在他们发言的基础上进行了总结,这里的“叹息”有三层意义:①杜甫晚年生活的凄凉。茅屋早已破旧不堪,恰屋漏偏逢连夜雨,且“盗贼”还来偷他屋上的草;②朝廷的不作为,使得百姓流离失所;③还有像他一样的寒士如何熬过这个漫漫长冬。诗人杜甫的“叹息”,首先叹息他自己的遭遇;其次叹息老百姓的饥寒交迫;最后叹息国家的前途,人民的命运。

综上所述,当今的课堂是个性的课堂,教师通过文本中的“留白”艺术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可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字词解读法、联想想象法、联系背景法、结合语境法等都是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运用这些方法让学生在读中品,在品中读,读品相依,揣摩作者“留白”背后的丰富内容。无声的“留白”,有聲的课堂,在解读、揣摩的过程中,让学生达到“无声胜有声”的境地,是语文教师的奋斗目标。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留白解读语文教学
“留白”在中国山水画中的重要作用探讨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