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素质教育发展中的得与失
2019-03-27封雅萍
封雅萍
(泰国广西总会,泰国曼谷11110)
一、中国素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在20世纪70年代末,为了谋求发展,新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在这个百废待兴的时期,中国急需大量的人才,提高国民素质、培养人才被放在了决定能否实现国家经济目标乃至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
1985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先生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演讲,第一次提到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他指出,中国的实力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取决于劳动人的教育资质以及知识分子素质的提高[1]。同年,中国实施了教育改革,其根本目标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中国的教育改革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发展,提出要提高国民(无论男性还是女性)素质,要培养更多年轻的知识人,培养对社会有价值、能干的年轻学生,同时也要更加注重培育年轻学生的性格和素养,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1992年,在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对于素质教育提出了重要的政策指导。江泽民总书记强调,要通过教育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为人民服务的使命,通过教育与高效劳动相结合,进行有效的工作和社会实践,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1995年在全国科技大会上,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1998年5月4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北大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向全社会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2]
1998年,为贯彻落实党中央科教兴国的战略和江泽民总书记的号召,中国教育部在其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重点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部分高等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简称“985工程”。中国从整体上推进素质教育,拉开了素质教育从典型示范转向整体推进和制度创新的序幕。2001年,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到2009年,中国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实施新课程,普通高中已有25个省份实施了新课程。课程改革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了核心和关键作用,带动了基础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考试评价制度、师资队伍建设、教育管理等方面改革的整体推进。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局面逐渐形成,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核心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正在形成,中小学素质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3]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4]。同时明确地说明了如何完成这个根本任务:学校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增长学生的知识见识,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构建人才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
二、中国素质教育取得的成就
21世纪的中国正在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中国教育正融入世界教育知识体系。
(一)国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982年全国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7.2%,1990年为9.4%,2000年为14.7%,2010年达到22.9%,2018年提高到29.3%。1993年中国出台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在全国实现“两基”目标——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并提出了要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规模[5]。
在1982年,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比仅有0.6%,1990年为1.4%,2000年上升到3.6%。1999年,根据中国教育部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国高等学校开始扩招,进入了规模快速扩张阶段,中国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2010年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比上升至8.9%,2018年达到了13.0%。
文盲人口所占百分比明显下降。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在新中国成立之初,80%的中国人都是文盲,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不足20%。改革开放之后,中国6岁及以上人口在1982年平均受教育为5.2年,2018年提高到的9.26年,增幅将近80%。粗文盲率由1982年的22.8%降到了2018年4.9%。这些数字显示中国扫除文盲非常成功。中国不断调整素质教育政策,全国各族人民的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男、女文盲率逐年降低。
(二)高等学校规模大幅扩大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显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大量学校都进入了建筑规模快速扩张阶段。学校扩建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教师的教学工作环境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有利于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适应了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这也是中国重视素质教育的体现[6]。
2007年袁卫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状、问题与展望》一文中指出,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规模快速扩张阶段。1998年整个中国共有普通高校1022所,2006年增至1867所,至2018年达到2663所(含独立学院265所),其中,本科院校1245所,高职(专科)院校1418所,另有研究生培养单位815所。
(三)学校招生数不断增长
在高校数量不断增长的同时,高校学生数量也在大幅增长。中国普通高等院校本、专科学生、全日制研究生、在职研究生,从1998年至2006年的招生增幅均达400%以上[7]。2016年4月7日,中国教育部发布《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报告显示,中国高等教育位居世界第一,2015年在学总规模为3700万人。与新中国成立之初相比,高等教育的规模增长超过310倍,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4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至2018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3833万人,学校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
根据《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1.38万所,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70亿人,比上年增加545.54万人,增长2.06%,专任教师1626.89万人,比上年增加48.72万人,增长3.09%。在学校数和学生数的增长过程中,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相辅相成,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业余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等均得到快速发展,中国在不断地丰富办学模式以满足社会需要[8]。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不但迈进了大众化,而且已转向更加注重办学质量的提高。2019年,国际权威世界大学排名机构QS发布亚洲大学排名,中国多所顶尖大学进入亚洲大学排行榜,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排名进步明显,3所大学分别荣获亚洲地区第3名、第5名和第6名。
(四)来华留学和出国留学实现双增长
据CUCAS(中国大学录取系统)网站在线调查,国际学生选择来华留学最重要的原因是对中国教育的认可。泰国学生来华留学主要是学习汉语、理学、科技、工程、医学等。2017年来华留学统计数据显示,来华留学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的共7.58万人,他们来自204个国家和地区。2018比2017年多了3013人,增长比例为0.62%(以上数据均不含港、澳、台地区)。
中国教育部公布,2017年中国全年公派出国留学人员共3.12万人,自费留学54.13万人。公派出国留学人员中访问学者1.28万人,硕博研究生1.32万人。留学归国人数48.09万人,较上一年增长11.19%,其中获得硕博研究生学历及博士后出站人员达到22.74万,同比增长14.90%[9]。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能力的紧缺人才和战略后备人才。
(五)互联网+教育——在线教育蓬勃发展
为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中国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2012年3月)、《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2013年11月)。陆续出台的相关文件,为互联网教育的普及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开放的中国教育在网络技术与教育相结合的构架下,使国民无限学习成为可能。通过互联网,学习者可以共享教育资源,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可以随时随地在线观看教学录像,接受教育。
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2000年,各种网络教育公司开始上传在线教育课程,以吸引大量学习者进入在线学习;2010年以后,直播和移动互联网已开始在教育中发挥作用(例如通过微信应用程序进行教学);2013年,在线教育行业创投热潮开启,大量资金和人才涌入,在线教育蓬勃发展。2017年,借助“直播”,在线教育实现了教学规模的突破。在这一年中,中国在线英语学习(K12:从幼儿园到中学)快速增长——由1级地区教师授课的课堂,农村地区的学生可以在线观看。人们已经意识到了技术在教育上所起的作用。结合了一流教师超级大脑的AI,创新了教学形式和内容,提高了教育的成效。为了提供更好的在线教育,2018年,超过一半的语言初创企业筹集资金,吸引外国导师进行一对一的在线语言教学,但该业务仍然缺乏一些合格的教师。
随着在线教育竞争格局初步形成以及国家政策的介入,整个行业开始迈向初步成熟阶段,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加速扩大。2018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达2517.6亿元,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1.35亿人。2019年2月,教育部将“推动教育信息化转型升级,提升师生信息素养”作为2019年工作重点之一。据《上海日报》预测,2020年中国教育市场的规模将达到10万亿元,会出现更多的教育机构和教育企业家[10]。这一预测被认为是符合中国在该年培养优秀人才、迈向全面小康的教育战略的。
互联网的发展推动着全球化的进程,中国与全球的沟通变得十分便捷,人才、资本、技术以及信息的流动加快,国际联络日益紧密。中国教育的战略目标是,通过发展教育,战胜挑战,成为有影响力的发展创新参与者,在2030年成为“人工智能”的世界领导者。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等中国科技公司,已成功地进入世界领先公司的行列。中国企业要实现如此飞跃,其关键的因素是“人”。
(六)中国教育经费持续增长
中国政府一直在大幅度地连续增加教育经费。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教育经费统计,全国教育经费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1995年为3.21%,2000年为4.31%,2005为2.82%,2010年为3.66%,2015年为4.26%,2018年为4.11%。从2012-2018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连续7年超过4%。中国教育经费总投入的增长,使中国教育有了更好的发展。
中国教育部1993年启动的“211工程”,将112所普通高等学校纳入建设范围,1998年启动的“985工程”将39所高校纳入建设范围。这2个项目非常有成效,中国教育获得了创造动力,高等教育系统和相关方面得到了大力发展,教师及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学设施的质量都得到了显著提高。2016年6月,中国教育部宣布推出新的计划,将“985工程”“211工程”“特色重点学科”“优秀学科创新平台”等建设完全纳入新项目,统筹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双一流”建设),高等教育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11]。如今,中国已创造了许多世界一流的大学。据全球高等教育权威研究机构QS发布的2019 QS世界大学排名,中国排名最高的清华大学,入选世界前20所著名大学,从世界排名第25位升至第17位。另外,还有40所中国大学进入榜单,例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分别排第30、第44、第59、第68、第98位[12]。
此外,中国教育经费总投入的增长,使中国教育有了更多的项目。(1)2010年中国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每个县和地区都按照政策中规定的框架行事,提供适合每个县和地区的教育服务。例如,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或按未来的劳动力市场需求培养人才等。那些实力较强的学校可以开设自己的课程,采用各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素质。(2)2011年,教育部印发《扫盲教育课程设置及教学材料编写指导纲要》,要求各地扫盲课程要将读写算知识学习同成人基本生活技能、职业技能培训、保健卫生、法律知识、权益保障等相结合。一些地方已多年开展针对出国劳务人群的“外语扫盲”,针对进城务工农民的“城市生活能力扫盲”。教育专家认为,这类扫盲值得进一步推广,应从“扫文字盲”走向“扫文化盲”,整合教育资源,针对不同人群,灵活精准地开展新型扫盲工作。(3)中国教师教育发展举措。中国制定规则或政策促进教师的持续发展,设立教师培训机构培训各级各类教师,建立基于多种教育技术和信息的教师教育发展网络。这些措施为培养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为教师的个人发展、改进教学、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了有利的保障。鼓励教师回归乡村,施展才华,以发展农村地区的教育,改善乡村的教育状况。(4)中国政府继续在教育机构周围地区建立科技园,以适应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日益增长的需要。
三、中国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中国按照现代的教学规律,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一直在不断地反思、摸索中寻求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以促进全民族素质提高的途径。素质教育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学识技能的培养,二是指品德修养的教育。中国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它不仅包括文化知识的学习,而且还包括人的生理、心理、思想品德和文化特征的平衡发展。通过素质教育,中国提高了全民族的文明程度、文化素养和存在的价值。
(一)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
在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方面,中国学校培养出了基础知识(尤其是数理和外语)扎实的优秀学生,这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甚至优于一些发达国家的学生,究其原因,除学校的培养外,与中国学生的勤奋是分不开的。不管是精英学校还是普通学校,在同一年龄段,包括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中国教育出来的学生的知识平均水平较高,比一些发达国家还强。
中国的教育质量看起来是不错的。在2009年和2012年的PISA国际评估考试中,在科学、阅读和数学三大领域,上海学生平均得分位居世界第一[13]。这些努力好学的学生,成绩好、自信而不腼腆,当老师提问时,他们会积极、大胆、热情地回答,争先恐后地解释。在自我主动性方面,他们是有优势的。但这只是那些承受住了繁重的课业,并将其转化为动力、过五关斩六将考入了中国一流大学的优秀学生的表现。可是又有多少学生能够承受得住那些过多的作业和考试给他们带来的压力呢?他们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吗?
中国的高考制度影响了中国的教育方向,学校教育注重的是智育,而不重视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重考试科目学习的结果是,在中小学学校以学生的考试成绩考核教师的工作业绩,家长也只看重学生的考试分数。为了提高子女在班级的排名、将来能够考入更好的大学,无论家庭的经济条件如何,很多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将其送到培训班、补习班学习,在孩子准备高考的时候更是如此。学校和家长都将考试成绩的提高放在首位,“成绩为先”的思想影响着中国的教育,因此中小学教育重视考试科目学习的现象非常普遍。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作业就成了巩固所学知识最常用的重要方法。
过重的课业负担影响了学生的体质和健康,中国学生近视眼的发病率呈现高发、低龄化的趋势,学生的爆发力、力量和耐力素质水平呈下降趋势。在学校,学生每天的上课时间在8节课以上,其中有些超过了12节,学生一天睡觉的时间(含午休)在8小时以下,睡眠不足影响了学生的体质和健康。繁重的课业负担、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不但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挫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就是中国学校教育较为突出的问题之所在,它影响了中国素质教育的推进。对此,中国正在规范办学行为,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方面进行了改革。要求学校要认真执行“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有关规定,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并留出必要的体育锻炼时间。
由于对智育的重视,重考试科目学习,学校和家长都忽视了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尤其是到了升学阶段,情况更是如此。中国教育对学生考试成绩的过多关注,使他们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创新能力,以及对成功也非常重要的社交技能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企业家们希望看到新一代的年轻人,他们是积极的人,拥有符合企业价值观的信念,工作灵活,能接受挑战性的工作,能接受意见并做出改变。
笔者发现很多中国大学生毕业后考虑的是考公务员,去事业单位工作,当老师等。这也是许多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生的职业兴趣不够广泛。好的教育应该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帮助学生发掘他们的兴趣,使学生因感兴趣而学习,发展他们在艺术、运动等方面的才能。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技能,发现学生的特长是基础的教育工作。国家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需要培育更多的音乐家、画家、物理学家、建筑家、工程师、设计师等,教育出有教养的人,诚信的人,关心社会、热心公益的人。因此,学校和家长要特别重视对孩子兴趣爱好的培养。
2004年9月份,新闻报道中国家长投诉幼儿园收很高的“白食”(addition charges),这在包括北京及其他发达的城市普遍存在。但是为了小孩子进入一级幼儿园学习,为了孩子的前途,很多家长愿意付款[14]。
由于家庭社会经济背景不同,中国家长为孩子提供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也不同,而且差距很大。社会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会为孩子选择较好的教育,从而导致了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拥有不同的教育成就。照这种情况发展,预计中国社会以后会出现严重的社会等级分化。
(二)品德修养的教育
在品德修养方面的教育,最关键最根本的是如何做人的教育。人的素质是从最小的社会环境中培养起来的,父母对孩子的伦理道德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但诸多家长期望的是学校重视道德教育,希望学校培养出有教养、有道德的人才。就学校教育而言,尽管智力的教育即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是必要的,但是要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学生良好素质的培养不仅应该在课堂内,而且应该在课外活动中进行。无论是在校园的文化活动,还是在校外的如尊老敬老的送温暖活动,都是培养学生团结友爱、谦虚谨慎、诚实守信、明辨是非、相互合作、自我约束等良好品质,提高综合素质的途径。要让学生在把知书达理落到实处的过程中提升思想品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促进社会性的发展,收获成长,收获学习带来的幸福。因此,光重视学校的道德教育是不够的,需要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配合,才能达成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这一根本目标。
素质教育要充分发扬中国的传统美德。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中国学校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但迫于升学的压力,这些科目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然而,要想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校应该继续增加音乐、戏剧、舞蹈、传播、美术、外语和文学方面的课程,让音乐、体育、审美教育在中国的素质教育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学校有熟练的好老师,组织更多有益身心健康的团体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艺,在各种活动中提高文化修养和心理素质,培养自尊自信的品格,在文学艺术的熏陶中让学生的思想有所升华。
在中小学,学校和家长要多支持学生参加学校举行的丰富多彩的群体活动和各种社会活动。比如在父亲节、母亲节、生日等活动中,学生可以学习用语言表达情感,赠送亲手制作的小礼物传达情意。让学生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去发展、发掘自己,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有体验才能有所收获。在这些活动中,那些深刻的道德原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他们的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得到了提升。在泰国,除了文化知识的教学外,大学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如保留泰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校际比赛、国王及皇室人员的生日等庆祝活动、佛教项目活动、教师节拜师活动。从幼儿园、小学至大学,学校要教育学生“认识输、认识赢、认识体谅”,“赢了不要骄傲,输了也不要气馁,没关系,参与就好。”它体现出了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自己的和谐。
笔者在华留学期间,看到中国校园里供学生讨论、交流的室外桌椅并不多。校园社交环境对培养留学生的融入感,促进其尽快适应在中国的学习生活是很重要的。为了营造良好、和谐的交往氛围,除专门举办社交活动外,建议中国大学在校园的余地空间安置更多的桌椅,免费提供给学生,以增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减少课后不得不回宿舍或去图书馆而产生的孤独感。校园里的设施、工作人员在某种形式上都具有实施素质教育的职能。学校的工作人员和后勤人员是为学生服务的,要懂得温和地对待学生,不要增加学生压力,要给年轻学生做出好的榜样,让他们学会以后要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工作。这也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总之,人才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它会直接影响国家的实力。人才关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在高科技智能时代,人才的培养需要有新的面貌。教育是长久之计,要有全局的考虑,要适应中国、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考虑国家经济、社会环境、人口出生率、人口变动等情况。
国家传统和社会价值观由年轻一代传承和体现,国家建设更离不开他们的贡献。增强国家的实力,需要高质量的素质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国素质教育只有双管齐下,对文化科学知识教育和品德修养教育给以同等的重视,中国的人才素质培养才能走上一个新的台阶,才能培养出更多为实现梦想而努力学习、品学兼优、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才能满足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和树立良好国际形象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