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路径护理干预在子宫肌瘤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效果
2019-03-27王琳
王琳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外科 (江西九江 332000)
子宫肌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生殖系统良性肿瘤,该病临床症状多为月经过多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多发于30~50岁妇女。目前临床上对该病患者大多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手术会对患者造成较大创伤,从而影响治疗效果[1]。为提高患者术后的恢复效果,我们选取60例子宫肌瘤患者,探讨临床路径护理干预在子宫肌瘤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8月在我院治疗并留院观察的60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年龄31~51岁,平均(38.13±1.36)岁;病程2~4年,平均(2.56±0.23)年;子宫瘤直径3~6 cm,平均(5.12±0.23)cm。观察组年龄30~50岁,平均(38.46±1.26)岁;病程3~5年,平均(4.46±0.12)年;子宫瘤直径5~7 cm,平均(6.12±0.23)cm。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进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手术。术前1 d,医护人员应对双极电凝器(德国蛇牌公司;型号GN160)、子宫粉碎机刀头(史托斯公司;型号YM05)、腹腔镜摄录系统以及监视器(德国STORZ公司;型号FSN26)、气腹机(德国艾克曼公司;型号AP75)等设备进行全面检查调试,并在术前将仪器依次置于患者的腿部两侧,打开电源呈备用状态。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术前12 h内不能进食,预防在术中注入麻醉剂引起呕吐;术后按常规手法铺好麻醉床,妥善固定各种管道装置;对患者进行抗炎止血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临床路径护理干预。(1)术前心理护理:患者因对手术不了解,极易产生恐惧、紧张等负面情绪,实施术前心理护理可促使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参与治疗,从而提高患者术后康复速度[2]。(2)术前准备:术前责任护士为患者进行全方位的体检,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术前1 d,评估患者对手术的承受能力以及当时的心理变化情况,主动讲解术前注意事项,并帮助患者更换干净的衣物,做好各种术前准备[3]。(3)术中护理:手术当天,制定护理流程表,以便患者了解护理流程的每个环节,使其放心地配合后续的手术治疗,在此过程中医护人员应严格按照流程进行护理干预工作[4]。(4)术后护理:为避免手术常见并发症的发生,责任护士应嘱患者在术后6 h内平躺,头偏向左侧,防止呕吐物堵塞气管;术后鼓励患者活动,每天帮助患者排痰,预防肺炎的发生。
1.3 观察指标
术后12 h内每2小时巡视病房1次,观察两组首次下床、排气时间,同时经过1周病房巡视,记录两组并发症(组织水肿、感染化脓等)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首次下床时间、排气时间比较
观察组首次下床、排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首次下床时间及首次排气时间比较(h,±s)
表1 两组首次下床时间及首次排气时间比较(h,±s)
组别 例数 首次下床时间 首次排气时间对照组 3 0 2 0.3 3±4.3 1 3 1.6 1±4.5 4观察组 3 0 1 2.2 1±6.4 2 2 2.7 0±5.1 2 t 2.9 9 3.2 1 P<0.0 5 <0.0 5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经过1周护理后,对照组出现子宫水肿8例,感染化脓5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3.3%;观察组出现子宫水肿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7%。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由于社会的进步,新一代女性对术后护理的要求越发严格,常规的护理模式已无法满足女性日益提高的要求。为确保子宫肌瘤患者的生命安全,临床路径护理干预得到了大众的认可。临床路径护理是一种系统性很强的整体护理模式,其不局限于医院内部单纯依靠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而是需要医师与护理人员的密切配合按部就班地开展护理工作以及出院后患者的康复工作[5]。同时临床路径护理还是一套标准化的护理程序,从术前心理护理干预、术前准备、术后护理等方面,对患者的心理和生理都起到了针对性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首次下床时间以及排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除此之外,临床路径护理能有效降低子宫肌瘤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进一步加快了患者术后的恢复。
综上所述,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子宫肌瘤患者进行临床路径护理干预,对患者术后的恢复具有较为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