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护理路径在基层部队腹部战创伤中的应用
2019-03-27磨婷婷曾海净何红艳
磨婷婷,曾海净,何红艳*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O三医院,北京 53002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战争的作战方式及武器杀伤性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平时工业、交通、自然灾害等重大意外事故创伤不断上升,都对战创伤救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旨在探讨将围手术期护理路径应用于基层部队腹部战创伤的救治过程中,并明确救治效果及提高护理质量,为基层部队腹部战创伤患者的规范化治疗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
1 案例与护理方法
1.1 调查对象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临床本组的腹部创伤案例患者一共有98人,平均年龄35.8岁左右,其中男性63人,女性35人。患者病情具体如下:11人小肠破裂,8人脾破裂,23人大肠破裂,56人肝破裂,26人患有糖尿病,23人患有患有冠心病,18人有高血压。这些患者已经在全身麻醉的状态下接受诊断和相关手术医疗。同时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分别是对照组和观察组,此外,这两组的数据相差比较大,再次无需统计(P>0.05)。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的治疗情况是根据入院时按照一般的腹部创伤手术进行治疗,同时要将具体情况告诉病人,并每天定期按照计划护理,登记好评价结果。
1.2.2 实验组有三种情况,①是制定腹部创伤围术期的临床护理方案,具体如表1。②患者入院时,责任护士必须向患者详细介绍护理途径等情况。③每天按照护理计划进行治疗,并做好治疗结果统计与评价。
时间护理内容术前 办理入院手续;安排床位;做入院介绍、评估及健康教育;迅速协助、配合医生检诊,解开(或剪开)衣裤暴露检查部位,备好相应检查、急救器材;监测生命体征;作好腹腔穿刺准备,腹腔穿刺阴性患者可选择B超或X线检查。术日 安置患者低枕平卧6h后改半坐卧位;注意保暖;给予生命体征监测;疼痛监测;协助床上运动;温水漱口术后回病房 与手术室护士做好交接,了解手术经过、术中情况;术后6-8h测生命体征1次/h、观察创口情况;妥善固定各引流管,禁食;腹痛及腹部体观察,注意腹痛程度及发作频率变化;定时检查有无腹肌紧张等腹膜炎症状。术后1~3d 做好基础护理,每日更换引流袋、胃肠减压器,观察并记录引流液量、色、质,保持引流通畅;协助患者床上坐起4~5次,每次20min;告知患者主动咳嗽;鼓励扶床行走2~3次,每次10min。术后4~7d 肛门排气后指导饮食,讲解合理饮食重要性,经口进清淡流质饮食每次10ml,7~8次/d;逐次增加经口进食、减少鼻肠管注入量;做好引流管护理;鼓励患者增加室外运行次数和运动量。术后1~3d 拔除鼻肠管,经口进半流质饮食;检查切口愈合情况,拆线;出院健康教育;临床路径评价;健康评定量表评分;定期检查,告知门诊复诊时间,办理出院手续。
1.3 评价方法
根据评价指标制定调查表,记录此次手术之后两组患者的生活情况。包括肛门排气时间、床下活动时间、户外活动以及住院时间等等,再根据调查结果对分析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
此外,根据统计学原理,利用SPSS对本次手术之后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s用来表示计量资料并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如果统计结果显示,P>0.05,那么两组的数据差异较大,没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肛门排气、下床活动、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的相关数据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比较(x±s)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其中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5.8%,对照组为93.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在本实验中,观察组和实验组肛门排气和下床活动的时间明显不一样,实验组比对照组时间短,其住院费用以及住院时间也明显少于对照组。这充分说明腹部创伤围术期护理路径的使用有利于改善护理效果,有效降低住院费用,提高治疗效率,进一步实现临床护理标准化、程序化,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失误,提高护理质量。同时也不能忽视与患者的沟通交流,这是避免引起医患关系紧张的有效方式。
在临床护理过程中,采用腹部创伤围术期护理路径可以促使临床护理更有质量、更有效率,同时也有利于实现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
此外,帮助受伤官兵进行一些早期的锻炼,可以加快恢复速度。官兵们腹部战创伤的手术一完成,就可以开始一些简单的锻炼,从脚趾到膝关节,可以逐步开始,缓慢增加运动量。手术完成后一周左右的时间,就可以开始做一些离床锻炼。首先使用健全的肢体,不要做较低的凳子,不要盘腿,影响血液循环,睡觉时,也要将身体保持在健肢一侧。在后期身体逐渐的康复中,护士要告知官兵们在运动时,要掌握好自身的运动量,不要过度活动,特别是部队的高强度运动,官兵们应该结合自己的情况适度进行体能恢复训练,待医生确定没问题之后,方可参加部队的常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