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方法与效果
2019-03-27黄玉凤
黄玉凤
(百色市人民医院,广西 百色 533000)
重症肺炎是指患者出现急性呼吸衰竭、伴有低氧或高碳酸血症的严重气体交换障碍需要给予通气支持,需要循环支持外周低灌注和血流动力学障碍,由肺炎引发的基础疾病或脓毒血症导致的必须加强治疗监护的肺炎患者。机械通气作为支持重症肺炎患者生命的手段,并发症发生会随着延长的机械通气时间而增加,因此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有效护理干预就显得格外重要。本文主要针对ICU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干预实施的措施和效果展开深入讨论,并将实验结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ICU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35例为本次实验的临床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中均采用俯卧机械通气。其中女性10例,年龄1-77岁,平均年龄范围(39.3±0.5)岁;男性25例,年龄7个月-88岁,平均年龄范围(43.9±0.7)岁。本次实验的临床研究对象基本资料可以进行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本次实验的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皆为主动参与。
1.2 方法
护理人员先将患者口鼻腔和气道内的分泌物充分吸净,通过给予镇静剂和肌松剂稳定10min,患者床头站立一名护理人员,对其气管导管的连接和头面部进行保护,另外两位护理人员在患者病床两侧站立。移动患者至病床一侧,将其转为侧卧位俯卧在病床上。两旁护理人员对患者给予力量支撑,通过在其髂部和胸部垫软垫使其胸腹部具有一定活动度[1]。患者采取俯卧姿势后,将其头部略偏向一侧并通过软垫支撑其面部。采用头正中位将患者气管切开,为了避免其颜面部受压对其颌部、额部使用特定气垫圈进行支撑。根据患者的氧和指标通常制定6-8h的俯卧位通气时间,在通气过程中要对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密切观察。如果通气效果不理想,护理人员要检查患者腹部判断是否受压,保证其腹部有移动空间[2];部分患者如果没有妥当放支撑物会导致腹内压增加,低血压会由腔静脉受压引发,如果数分钟内回复不需要让患者转回仰卧位,若时间比较长进行处理后没有明显改善则恢复到仰卧位;患者采取俯卧位姿势时,由于腹部向下其腹腔内压力增高,容易引发切口裂开、愈合不良、腹部引流,腹部引流管不畅通的情况,因此必须对患者伤口进行保护并将敷料固定好[3],使伤口保持干燥清洁并及时换药,使用棉垫或枕头将患者同侧髂部支撑起来,弯曲同侧下肢将腹部受到的压迫减少,使饮流管保持通畅。机械通气中使患者呼吸道保持通畅的重要护理措施之一是吸痰,过于频繁或不当的吸痰操作会使患者气道损伤、缺氧、肺不张、支气管痉挛等情况进一步加重,因此护理人员应当准确观察和了解患者的气道情况进行适时吸痰。为患者吸痰时要注意观察气管套管的气囊充盈情况,防止患者肺内误吸入其他物体,使肺部感染加重。每4h对气管导管的位置、气垫和胶布的固定情况检查一次,避免导管通气的情况由于导管移位造成。进行机械通气时,由于患者不能活动交谈[4],加上呼吸机带来的不适感觉容易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护理人员要设法建立非语言沟通方式和患者进行交流,通过手势或写字板的传递方式使患者将自己的需求表达出来[5]。
1.3 观察指标
对本次实验的所有患者临床护理效果进行统计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文章数据用SPSS22.0软件处理,以x²检验,若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见表1。实验结果表明,俯卧位机械通气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了更加显著的改善,从而提高救治成功率,P<0.05。
表1 所有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对比(n)
3 讨 论
重症肺炎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原有呼吸症状进一步加重,同时出现伴随或不伴随胸痛、呼吸窘迫困难、出现血痰或脓性痰;鼻翼发绀、扇动,呼吸频率加快;进行叩诊时会听到浊音、支气管呼吸音、触觉语颤增强,同时听到湿出啰音;患者并发胸腔积液,对患者胸部进行叩诊时可听到浊音,呼吸音和触觉语颤减弱。机械通气治疗是通过对通气机械的利用辅助肺炎患者进行呼吸,具体通过固定患者的呼吸道,对病灶进行湿化处理必要时通过机械操作对患者吸痰[6]。
对于重症肺炎患者实施的护理干预中采用俯卧位通气,能够使重症肺炎患者的氧合得到明显改善,其机制主要包括对分泌物引流和液体在肺内的移动产生促进作用,将患者胸腔内的压力梯度降低等。与传统的仰卧位姿势进行比较,俯卧位通气可以使患者肺泡膨胀的过度情况有效减轻,塌陷肺组织的复张得到促进。通过俯卧位机械通气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缩短,预后得到有效改善[7]。
俯卧位机械通气是将患者重力依赖区的血流或通气比值进行改善,从而使患者的生理无效腔减少,最终达到氧合改善的目的。重症肺炎患者采用肺复张手法和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可以使氧合指数得到提高,但是俯卧位机械通气的改善更加显著,不仅容易操作且无创伤,对设备的要求低,在将氧合状况改善的基础上将吸入的氧气进行稀释,气体正常交换得到保证的同时气道峰压减小,并发症发生得到有效避免并改善了临床疗效。俯卧位机械通气的作用机制是将患者的背测肺通气状况改善将雅和状况进行改善,最终改善血流和通气比值将分流减少,膈肌运动与各处通气的合理性和均匀性得到了保证。另外还与其他因素相关:患者气道中的残留分泌物通过重力影响在俯卧位机械通气过程中实现了良好引流,降低了下垂肺区受到的心脏和纵隔压迫,血流或通气比值在背侧肺区范围内的匹配更加合理[8]。
综上所述,在对ICU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干预中采用俯卧位通气这种有效积极的辅助治疗手段,并发症的发生得到了良好避免,降低胸腔内压力梯度、促进分泌物引流和促进肺内液体移动,明显改善了肺部氧合,从而提高救治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