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手术室舒适护理模式对老年股骨头置换患者心理及心率的影响
2019-03-27陈秋珠陈淑安
陈秋珠,陈淑安,谢 萍
(1.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手术室,福建 泉州 362000;2.泉州市急救指挥中心,福建 泉州 362000)
人工关节置换术是临床上广泛采用的治疗方法,股骨头坏死多发于老年患者群体中,护理难度较大[1]。我院配合当前护理需求,积极探索,本研究通过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骨科收治的80名进行人工关节置换术的老年股骨头坏死患者的资料,探讨了手术室舒适护理模式在骨科人工关节置换患者护理中应用的意义,成效明显,下面对具体的实验数据和程序进行了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们医院于2016年1月-2017年12月这收治的80名老年股骨头坏死患者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在治疗中进行了髋关节置换术,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包括男性患者50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区间为60~74岁,平均年龄为67.4岁。所有患者在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不影响实验结果,可以进行比较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而观察组进行手术室舒适护理模式,具体如下。
1.2.1 术前访视:人工关节置换术是骨科较大的手术。但进行此类手术的患者年龄区间普遍偏高,身体机能较低,有些甚至已经丧失生活自理能力,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回顾心理困扰和压力来源。积极加强与病人及家属的护患交流,增加双方的互信关系,注意听取病人的护理需求和问题,与患者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条件允许的话以开讲座、发放健康手册等不同的方式向患者阐释手术相关知识、手术前后的注意事项等,消除其不安,增强其对治疗的信心,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配合手术。虽然疾病的改善取决于针对病因的治疗干预,但良好的心理护理往往更好地促进治疗。
1.2.2 术前护理:全身并发症的治疗,老年及较弱体的进行全身治疗,出现贫血情况及时解决弥补。如果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肺功能障碍等情况,应采取相应手段对症控制,状态稳定后才可进行手术。
1.2.3 术中护理:手术过程当中,在患者肩部放置肩托,使患者保持一个舒适的姿势。麻醉后,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一旦出现异常情况,立即通知麻醉医师和主刀医生。手术过程中,做好患者的保暖工作[2]。
1.2.4 术后护理:(1)常规护理:手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尤其是注意察看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心肺功能障碍患者应观察动脉血氧饱和度和侵袭性监测中心静脉压力,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活动特点。(2)饮食护理:术后应鼓励患者食用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以保持肠道畅通。(3)并发症护理: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后应特别注意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一旦发生也应进行及时处理,将伤害降到最低。(4)体位的护理:对患者的患肢处进行详细观察,并详细询问患者是否出现疼痛情况。鼓励病人进行适当活动。
1.3 评价标准
统计患者的SAS和SDS分值,检测患者的心率值。
2 结 果
观察组SAS和SDS均在术后显著降低,术后后心率波动范围显著低于对照组,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
3 讨 论
人工置换术是临床上普遍选择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但是临床中做手术治疗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医护人员需要在治疗的同时对患者实施适当的护理干预。手术室舒适护理,术前、术中、术后全程进行科学护理,不仅注重患者的生活护理,还加强对其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指导[3]。加强心理护理,虽然疾病的改善取决于针对病因的治疗干预,但良好的心理护理往往更好地促进治疗。术前、术中、术后全程科学护理,把患者的利益置于首位。患者出院时指导患者进行日常康复护理,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并加强锻炼。护理过程中患者由于疼痛容易出现焦虑,烦躁等心理问题,此时心理护理也是十分重要的,护理人员帮助患者回顾患病后的心理困扰和压力来源。积极加强与病人及家属的护患交流,增加双方的相互关系,注意听取病人的护理需求和问题,正确指导解决,告诉病人有关股骨头坏死的特点和治疗方法预后等相关知识,与患者相互信任,相互理解。虽然疾病的改善取决于针对病因的治疗干预,但良好的心理护理往往更好地促进治疗。本研究中,将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应用在骨科人工关节置换的患者护理中,通过实验数据,我们发现观察组的患者护理效果更好。因此,综上所述,手术室舒适护理模式有效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大大促进了患者的术后恢复效果,在骨科人工关节置换患者护理工作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值得进行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