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音修辞的SOS解释

2019-03-27

文山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读音节重音语调

赵 勇

(文山学院 外国语学院,云南 文山 663099)

语音修辞研究声音与意义之间的象征关系,与词语修辞格和结构修辞格相同之处在于,提炼语言以达到强化语言的效果,丰富语言的内涵。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利用发音、音节、语调等自然因素调变意义,以这种方式产生的象征意义就是语音修辞意义。

语音是一个系统,语音修辞研究也应是一个系统研究,而现在的研究比较零散[1-7]。因此,本文首先界定语音修辞的研究范围。

赵彦春论证了不仅语音,就连人类语言的音素、节奏、语词都与宇宙同构,都是以宇宙为原型来设计自己[8]。钱冠连提出“宇宙、人体、语言三者契合同构”[9]15,与前者不同的是其突出了人本性。王寅基于体验哲学对“单向理解、双向理解、主客互动、主体间性”的反思,提出主客互动、主主互动、人语互动、客语互动和语语互动的多重互动“SOS理解模型”[10]542,弥补了传统理解模式的缺陷。基于此,本文建立了“主客互动、人语互动和客语互动”的三角多重互动理解框架来解释语音修辞。

一、语音修辞系统

语音系统包括发音、音节配合和语调协调,所以语音修辞对应分为发音修辞、音节修辞和语调修辞。发音修辞研究元音和辅音音素的象征意义。语言学家Chapman指出不同的辅音或元音在一定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联想意义[11]。音节修辞研究重音和节奏的象征意义。单词、短语和句子重音位置的变动会导致它们意义的变化。节奏通过重读音节与轻读音节的搭配来实现,体现在押韵、音步和韵式上。它不仅体现在诗歌中,还体现在日常语言中,不仅给人一种音乐感,而且还会产生与语境相适合的象征意义。语调修辞研究语调及其调变(modification)的象征意义。每种句式都有其常规的语调,而且语调也有其常规的象征意义,背离了常规的语调就会产生非常规的象征意义。综上所述,语音修辞系统如图1所示。

图1 语音修辞系统

二、SOS解释

基于体验哲学的认知语言学核心原则是“现实—认知—语言”,这个原则具有自返性,即“语言—认知—现实”也是成立的,这就是钱冠连所说的“语言研究中认知自返现象,人们以语言本身为认知对象的时候,认知又成了语言研究的对象”[9]138。语言中蕴含了人的认知,认知又是基于现实基础,而且人还不断地通过认知语言来认知现实和语言自身。自返性的基础是人的体验认知,语言、人和世界三者同构的基础也是人的体验认知,这是从根本上区别于客观主义的“语言与世界同构”镜像论的核心。因此,王寅主张用“拟构观”代替分析哲学的“同构观”[10]556。后语哲视野下的SOS理解模型,针对单向理解(从感性到理性,或从理性到感性)、双向理解(主客互动,或主体间性、共识真理观)的片面性,将理解模型“从单向和双向”修正为多重互动的“三项”模式,其涵盖了主客互动、主主互动、人语互动、客语互动和语语互动的多重互动。基于上述和本文的研究对象,本文建立了“现实—认知—语言” 三角多重互动理解框架来解释语音修辞,涉及主客互动、人语互动和客语互动的多重互动(见图2)。

图2 “现实—认知—语言” 三角多重互动理解框架

(一)发音修辞

人与声音世界的互动。人在与外部世界体验互动中,接触到很多自然声音,例如大声、小声、长声、短声、促声、尖声、粗声、细声、亮声、闷声、脆声等,这些声音在人的大脑中留下记忆,而且它们出现的场景也留存在人的大脑中,声音和场景的配对也在人的大脑中形成意像(Image),它们都是人对各种各样自然声音的认知体验。

人与语音的互动以及语音与世界的互动。在人与语音的互动中,人模仿自然声音,把自身与自然声音互动形成的意像反映到语音中,语音与自然声音和场景就有了联系,语音的相似性就是在人与世界互动体验基础上语音与世界互动的结果。因此,语音中就有了与自然声音拟构的音素,长音、短音、响亮的音、不响亮的音、促音、摩擦音、爆破音等,这些音素在自然声音中都能找到缘由。除此之外,在大脑中储存的自然声音与其发生场景的配对意像也会象征性地反映在音素上,例如:“large与little、cry与 weep、laugh与 giggle、shout与 murmur、Strong与 weak、passion /ˈpæʃn/与 emotion /ɪˈməuʃn/”等,开口大的元音,声音也大,传播的距离也远,表达的情感也强烈,反之则相反。辅音的发音有各种各样的阻碍,同样可以引起不同的意义联想,它们也是基于人与自然声音、人与语音和语音与世界三者的多重互动。辅音连缀sn表示爬行,例如:“snake,snail,sneak,snoop”等,sl含有滑的意义,例如:“slide,slip,slither,slush,sluice,sludge”等,sk 指与表面的接触,例如:“skate,skim,skin,skid,skimp”等[12]。元音和辅音象征意义的非阐释性研究很多,如刘世理[1]、李玉华[2]和黄晓萍[3]等。

(二)音节修辞

英语音节搭配也会产生修辞意义,主要体现在重音和节奏上,押韵、音步和韵式是英语节奏产生的重要手段,它们也是主客互动、人语互动和客语互动的结果。

1.重音

兰盖克提出了弹子球认知模型[13],离散的物体A在能量驱动下运动,运动导致其与物体B的接触,能量从A传递给了B,这是人对力量动态的体验。这种体验反映到语言中,离散的物体直接对应的是名词原型,能量传递对应的是动词原型,对应的典型句子结构是“A(主语)+ 能量(动词)+ B(宾语)”,A是起点,B是终点,动词是连接A和B的桥梁,这个先后顺序体现在单词重音上是名词的重音大都在第一个音节上,动词的重音大都在第二个音节上。因此,拼写相同的单词的重音变化常引起词性和意义的变化。例如:“con'tract是动词‘签订’和‘感染’,'contract是名词‘合同’; per'mit是及物动词‘允许’,'permit是名词‘许可证’;sus'pect是动词‘怀疑’,'suspect是名词‘嫌疑犯’”等。

兰盖克提出的识解是人们用不同方法认识同一事物的能力,分为5个小项:辖域、背景、视角、突显和详略度[14]。这种基于体验的识解观可以解释短语和句子重音位置变动引起的意义变化,重音落在某个单词上是人的视角所致,是为了突显短语和句子中的这个单词的意义,例如短语“a 'green house(温室)与 a green 'house(绿色的房子)”,句子“I agree on 'your idea(我同意的是你的观点)与 'I agree on your idea(是我同意你的观点)”。

2.节奏

人体就是一个耗散结构,时刻保持着一种非平衡状态[9]11。人的心脏和脉搏有节奏地跳动着,人的躯体分为对称的两半,人还有情绪周期、智力周期、体力周期以及与之相应的生活周期。人体之外的宇宙也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钱冠连论证了人体为语言内外的全息状态创造了条件,语言也是一个动态平衡系统,宇宙、人体、语言三者契合[9]17。人体内的碱基序列“乐谱”要求语音与其和谐共振,这本身就是对语音的审美改造[15]。因此,语音具有节奏是主客互动、人语互动的结果,人对语音的审美选择必然会发生,在客语互动中这些选择会产生美学意义,其与人对客体的体验感知密切关联,美学意义的趋同性正好说明宇宙、人体、语言三者契合同构。

押韵包括头韵和尾韵。黄任认为“头韵是指一组词、一句话、或一行诗中重复出现开头音相同的单词。[16]”这个定义指出了头韵不仅包括起首辅音的重复,还包括了起首元音的重复。头韵是英语语音修辞手段之一,它蕴含了语言的音乐美,使得语言声情交融、音义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头韵可以用于诗歌、散文、演说、政论、谚语以及文字游戏中。例如:“Practice makes perfect”(谚语:熟能生巧)。尾韵(end-rhyme)也称为末韵或脚韵,指词尾元音和辅音的重复,尾韵常被用于谚语、名言警句、诗歌、绕口令和儿歌中。例如:“Well begun is half done”(谚语: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语言的节奏是通过重读音节与轻读音节的搭配表现出来的,一个重读音节与一个或两个轻读音节按一定的模式搭配起来,有规律地反复出现形成语言的节奏,它不仅体现在诗歌中,还体现在日常语言中。例如:“Tha/t ivs / a/ll fovr / tovda/y, Se/e yovu / ne/xt tivme”这两句话节拍相同,重读和非重读音节搭配基本相同,扬抑搭配重复出现,所以听起来有节奏感,使人感受到一种音乐美,而且还给人一种任务完成后的轻松愉悦感。英语诗歌中这种重读与非重读音节的节奏性组合叫做音步,它是英语诗歌最小的组成部分。一个音步的音节数量可能为两个或三个音节,但不能少于两个或多于三个音节,而且其中只有一个音节必须重读。重读的叫做扬,非重读的叫做抑。诗歌音步之间停顿的快慢反映了抒发情感的强烈程度或舒缓程度,能够产生与诗歌意境相吻合的节奏感。例如:

A Passing Glimpse (节选)

匆匆一瞥

Robert Frost

罗伯特·弗罗斯特

To Ridgely Torrence

给里奇利·托伦斯

On last looking into his “Hesperides”

——读他的《赫斯伯里德斯》

I often/ see flowers/ from a passing car

我乘车经过时常看见许多花朵

That are gone /before I can tell/ what they are

在我能分辨清以前已匆匆驶过

I want to/ get out of the train /and go back

我总想走出车厢回过头去看看

To see /what they were/ beside the track

究竟是些什么生长在铁道两边

I name /all the flowers /I am sure /they weren’t

我说出所有的花名都对不上号

Not firewood /loving where /woods have burnt—

不是喜欢火烧林地的那种野草 —

An Empty Threat (节选)

虚空的威胁

Robert Frost

罗伯特·弗罗斯特

I stay;/

我停下;

But is isn’t/ as if/

但是这并不就好像

There wasn’t /always Hudson’s Bay/

从不曾有过哈德孙湾

And the fur/ trade/

和皮毛贸易

A small skiff/

一艘小艇

And a paddle/ blade

和一把桨

第一首诗名为“匆匆一瞥”,是三音节音步。第二首诗名为“虚空的威胁”,是二音节音步。依据“等时距性”,即每一个重读音节出现的时间间隔大致相等,而不管重读音节之间的非重读音节的个数[17],三音节音步的语速比二音节音步快,短句的语速比长句慢而清晰[7],所以第一首诗的节奏要快于第二首诗,并且这两首诗都采用了跨行诗句(run-on line),本身比结句行诗句(end-stopped line)语速就要慢,这与两首诗的意境有关。

韵式(rhyme patterns)指诗歌中尾韵的押韵规律,它不仅可以增加语言的音乐感和美感,与作品的意境和谐统一,而且具有深切的象征意义。

Auguries of Innocence

天真的预言

William Blake

威廉姆·布莱克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一粒沙子里看出世界,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一朵野花里见天国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在你手掌里盛住无限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在刹那间里留住永远

此诗的韵式是“ab ab”,而且尾韵都是单韵和重读的强韵,朗读起来音律刚劲、优美、和谐动听,给人一种庄重感。

弱韵(weak rhyme)指押韵在两个音节上,而后一个音节弱读,给人一种轻快、幽婉的感觉。例如:

Devotion

忠诚

Robert Frost

罗伯特·弗罗斯特

The heart can think of no devotion

人们想不出任何忠诚

Greater than being shore to the ocean —

能比海岸对海洋更真 —

Holding the curve of one position

在同一位置保持曲线

Counting an endless repetition.

数无穷无尽的重复声

此诗的韵式是“aa bb”,押的是双韵尾韵,即韵押在两个音节上,而且后一音节是非重读音节,“devotion”和“ocean”押的韵是 / ˈəuʃən/,“position”和“repetition”押的韵是 /ˈɪʃən/,而且最尾音节都是/ʃən/,这样的尾韵和韵式能够产生“整齐划一”的朗读节奏,整齐划一的节奏给人认知上的感觉是“始终不渝”,非重读的音节给人一种“不卑不亢、轻盈、坦荡”的感觉,韵式与诗歌的象征意义和谐统一,强化了意义表达的效果。

(三)语调修辞

重心低的物体稳,重心高的物体相对不稳,这是人的体验,反映到语音上就是升降调。英语是一种语调语言,凭借语调的升降(音高的变化)来体现说话者的态度和感情的变化以及语义方面的细微差别。语调的一般规律是升调表示疑问、含蓄、试探、未完,降调表示肯定、完整、坚定和果断。例如:一般疑问句和否定疑问句通常用升调,表示疑问和试探的意义;反义问句的后一部分通常用升调,表示一种需要回复的询问;陈述句、否定句和祈使句通常用降调,表示确定。特殊疑问句通常用降调,表示向对方传递回答问题的请求。

有些语调调变背离了句式的常规语调规律,但还是符合升降调的常规象征意义。否定疑问句用降调的话,表示的就是非常肯定的意义,例如:“Isn’t he a good teacher?↓”意思是“He is a very good teacher”。使用反义问句时,如果说话人对所说很有把握,认为听话方会认可时,后半部分用降调,例如:“It’s a lovely dog, isn’t it?↓”。陈述句用升调则表示疑问或意思还没有表达完。例如:“You are a policeman↑”。否定句用升调则表示有保留的、不确定的否定。例如:“He isn’t a lawyer↑”。祈使句用升调,则表示委婉的商量口吻,例如:“Go and buy the car↑”。

而有些语调调变也是背离了句式的常规语调规律,这会使句式背离常规的象征意义,产生特殊的情感象征意义,这是升降调常规象征意义混合的结果。一般问句用降调,表示的是不耐烦的言外之意,例如:“Do you agree on the plan?↓”。特殊疑问句用升调使语气显得温和、友好、商量、和关切等,例如:“When will you finish the homework? ↑”(表示温和、关爱),“What’s your name? ↑”(表示温和、友好),“What’s wrong with you? ↑”(表示关切),“Where should I park my car? ↑”(表示商量的口气)。

三、结语

本文界定了语音修辞系统的研究内容,基于SOS建立了“现实—认知—语言” 三角多重互动理解框架来解释语音修辞, 语音修辞的象征意义是主客互动、人语互动和客语互动多重互动的结果。大家常谈修辞的普遍性,但其涉及语言的许多方面,缺少系统论证,一方面为修辞的普遍性研究提供了语音修辞方面的证据,另一方面也为SOS的普遍解释力提供了一个例证。

猜你喜欢

读音节重音语调
阿基与乌龟之重音
单词重音
钉螺当成钉
重音在“文学作品朗读”中的运用
4~6岁听障和健听儿童语调感知的比较研究△
《一年级上册期中检测题》参考答案
谈谈诗歌的语调
朗读基本技能:语调(一)
浅谈语句重音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