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教育状况及提升途径
2019-03-26白一凡
白一凡
摘 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是实现垃圾减量化、再生化和循环使用的重要途径。针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程度低的现状,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中学生群体已经普遍具备较高的环境意识,但是垃圾分类处理方面所受的教育和指导仍很欠缺。对此,从学校课程设置和教育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提升建议。
关键词:城市生活垃圾;垃圾分类;中学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X79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02-0083-02
引言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是实现垃圾减量化、再生化和循环使用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2017年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出通知,计划在46个重点城市推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方案,并在2020年底前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计划2035年前生活垃圾分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已有研究对已经试点地区的垃圾分类实施效果进行了讨论,认为各地区在制定垃圾分类措施时政策具有模糊性、冲突性,影响了城市居民生活垃圾的分类及回收;除此之外,居民垃圾分类知识的匮乏也是导致垃圾分类效果差的原因之一[1,2],因此,有必要在居民中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知识的推广和教育,以顺利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对比国外的一些实践数据,通过提高中学生的垃圾分类意识,进而提高其所在家庭的意识,通过一代人的努力实现全民垃圾分类,是一条非常可行的途径[3]。
一、调查设计
本次调查在青岛市西海岸新区的初中和高中展开。西海岸新区位于山东省青岛市,2018年上半年在全省137个县区中GDP排名第一,经济实力较强。选取该区进行生活垃圾分类教育调查,符合我国目前在经济发达省份进行生活垃圾分类试点的国情。由于现有研究中关于中学生分类垃圾调查的研究比较欠缺,调查问卷的设计参考了谢有为等(2017)[4]关于大学生分类垃圾的调查,并考虑到中学生教育的特点进行了改善。问卷题目包含问卷填写人员个人特征(年级、性别)、环保观念、垃圾分类意识、垃圾分类知识掌握状况、垃圾分类知识获取渠道等方面。考虑到社会调查中可能存在的社会称许性偏差,问卷中不仅设置了主观题,还通过图形的方式增加了客观题目,以此提高数据的客观性。问卷的发放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在黄岛开发区一中、二中、四中、实验中学等地现场发放填写。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参与调查的人员统计
此次调查在上述学校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46份,去除内容填写不完整的无效问卷,得到有效问卷533份。问卷填写人员中女生291人(占比54.6%),男生242人(占比45.4%);初中生306人(占比57.4),高中生227人(占比42.6%)。
(二)问卷填写结果分析
1.环保观念方面。参与调查的学生普遍具有很高的环保意识,并且初中生和高中生两个群体之间没有显著差别。这说明,我国的学生在享受义务教育阶段就普遍接受了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公民教育,在进入高中之前已经普遍具备了爱护环境的基本价值观,为培养环境意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垃圾分类意识方面。有102人(占比19%)表示在日常生活中有对垃圾分类的经历。233人(占比45%)表示有垃圾分类意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未进行分类处理。
3.垃圾分类处理方面。有84%的学生认为自己具备“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垃圾辨别能力。为了客观判断学生的分类垃圾辨别能力,我们在调查中增加了图片识别题,让参与调查的学生在PE、PET、PP材质的塑料瓶中做出判断,最终仅有9%的学生能够做出正确回答。类似的题目,在昆明市中学生的问答中正确率接近50%[5]。这个结果明显低于已经开展垃圾分类知识普及的昆明市中学生。在阻碍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原因中,排在第一二位的分别是“觉得就算分类,最后也会混在一起处理,垃圾分类没有意义”和“周围的人都未进行分类,随波逐流”。
4.垃圾分类处理的知识获取渠道。从问卷回答情况来看,中学生关于垃圾分类的知识获取渠道主要来自公益广告。在受调查的中学中尚未开展垃圾分类处理的有关训练。随着素质培养的兴起,各中学在日常学习计划中都开设了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及选修课,但是现行课程仍侧重于观念意識的培养,缺乏实践性的指导。这种情况一方面归因于地方政府推出的垃圾分类办法比较模糊,地方学校无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普及工作;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学校教育在此方面不够重视。
三、提升途径建议
(一)针对中学生开展行动指导的必要性
1.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计划顺利实施的需要。有研究指出,环境保护行为与环境保护意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缺乏具体指导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二者的背离,即有环境保护意识但却无法付出实际行动[6]。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指定的垃圾分类管理的46个重点城市之一,青岛市2017年以来也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但是管理办法比较模糊,比如对生活垃圾分四种分类:可回收、有害、餐厨和其他,看似简单清晰,其实非常复杂,一般人难以正确划分,因此非常有必要加强具体实践的指导。而在中学生中加强具体的行为指导更是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因为我国计划生育导致的“4+2+1”的家庭结构导致孩子成为家庭的重心,在学校教育中对中学生施以规范和引导,这些学生在家庭中的行为可以对其父母甚至祖父母辈起到辐射作用,能够扩大教育成果。
2.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通过上述调查可以看到,中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但是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尚不稳定,需要进一步的指导使其由抽象的观念上升为日常的习惯。
(二)具体教育方式
1.课程设计方面,考虑环境知识与校内课程的融合。比如,将垃圾的种类、特征与物理课程的融合,垃圾末端处理原理与化学课程的融合,这样做,既突出了基本知识点,又将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同时也培养了中学生的环保意识;也可以在校本课程中单独开辟一定学时的垃圾分类课程。
2.教育途径方面,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方式。比如,采取主题班会、知识竞赛的形式,在学生中展开可持续发展问题、垃圾分类的讨论,唤醒大家的环保意识;帮助学生设计环保主题,开展相应的研究性学习和暑期调研;以废物利用为主题,开展制作大赛,提高废气物品的循环利用,同时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动手能力。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城市垃圾焚化处理厂、填埋地,加深中学生对生活垃圾影响的感知,提升日常生活中节约生活资源、规范垃圾处理的意识。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开展垃圾分类投放模拟,在校内设置分类垃圾投放点,对于易于回收的废纸、塑料等垃圾进行分类投放和回收,以此养成学生良好的环境习惯。
参考文献:
[1] 陈子玉,赵静,马国强.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实施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6,35(3):64-68.
[2] 马婧一,陈殷源,姜薇.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分析[J].环境卫生工程,2014,22(2):43-44.
[3] 陈海滨,胡洋,刘芳芳,等.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引发的全民教育中的环境教育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3):75-78.
[4] 谢有为,段伟方,陈彩剑,等.长沙市大学生垃圾分类行为的调查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21):97-98.
[5] 李莎,陈海滨.中学生应成为垃圾分类收集的先锋队:昆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调查问卷解读[J].环境卫生工程,2013,21(1):48-49.
[6] 陈绍军,李如春,马永斌.意愿与行为的悖离: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机制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9):168-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