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思想政治课教学体系构建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
2019-03-26康红蕾罗国华
康红蕾,罗国华
(福建医科大学,福建福州350122 1.马克思主义学院;2.研究生院)
创新能力由思维、人格和智慧三维结构构成。创新能力具备的知识结构包含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工具性知识或方法论知识以及综合性知识四类。与普通本专科大学生和一般人群不同,研究生作为高校的高层次人才,正日益成为我国原始创新的主力军,科技研发的生力军,也将是我国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素质,创新素质包含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当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注点大多放在了智力因素的提升上,对创新能力所依托的非智力因素重视不够,这是造成当前部分研究生不敢创新、不会创新、不能坚持创新,甚至无视学术道德肆意剽窃等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1]。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研究生思想政治课需要不断融入更多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不断加强人文素质类教育,进一步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课系统结构分析
系统是将若干要素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的结构。所谓结构是指系统内各要素的搭配和安排[2]。从创新能力培养的视角来探讨研究生思想政治课教学系统,拓宽了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的视野。思想政治课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课程教育模式分别由接受主体(受教育者)、接受中介(教育活动)和接受客体(教育信息)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分别由方案实施、信息反馈、方案调整、效果评价四个环节组合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整体运行机制,从而最终实现教育目标。
当前,社会、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趋于多样化,人们物质交流、精神交流、文化交流越来越广泛频繁。研究生思想政治课系统同样受到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网络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课必须科学地对待和正确处理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与多样化的思想观念之间的关系。此外,在研究生思想政治课系统结构中,研究生群体作为接受主体,他们普遍具有独立思维意识,不盲从于某一种说法或观点,而是在多种观点中进行选择,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3]。由此可见,外在环境和研究生自身方面的变化要求研究生思想政治课要与时俱进、全面创新。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只有对外在环境变化有正确认识和清晰判断,准确了解研究生群体的思想特点,才有助于把握研究生思想政治课的改革方向和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作为”[4]。这个要求贯彻落实到课程建设中,就是要使思想政治课保持一定的前瞻性,大力推进课程体系的优化和创新,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新格局。
二、构建基于推进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生思想政治课程体系
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高校虽然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课程教育体系,但相当程度上仅停留在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课程的单一层面。笔者就推进创新能力,构建研究生思想政治课程体系提出“三点、三性”。
(一)把握“经典、前沿、实效”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理论上不彻底,就难以服人。”[5]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必修课为主渠道,例如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选修课“自然辩证法概论”强调了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学习,这既是对研究生进行“三观”教育的重要保证,也是他们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基础。
在掌握经典理论基础上,研究生思想政治课还应该吸收其他学科的最新知识,融入科学领域的重大成就和前沿研究,力争用前沿技术成果不断充实教学内容,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理论和实践的基础。同时,可以根据研究生培养特点开设选修课和实践环节,选修课是拓宽研究生知识面、完善其知识结构的重要构成部分,如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科学创新史、宏观经济政策与中国工业发展等课程。
实效性具体体现在将思想政治课的德育理论灵活应用于经常开展的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实践活动,例如福建医科大学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和实践,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行走的思想政治课”。整合福州区域可利用的社会教育资源优势,带领全体学生走出去,寓教于“游”,把学生的参观感悟作为期末考核评价体系的一部分。这样既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纯理论教学实践,又能在参观活动中对学生开展学习革命史、革命事迹、革命精神以及爱国主义教育。
(二)激励学习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接受主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尤为重要。虽然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但他们不是被动的,而是具有能动性和反思性。随着研究生群体自我意识的不断提高,他们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同、尊重,渴求践行自己的愿望,展示自己的才华。就教学实践而言,它本身就是一种社会交往形式,每一个置身于社会生活之中的人都会对各种社会现象形成自发的、朴素的认识。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生活方式多样化,价值观念多元化,就更需要对话和沟通。对教师而言,需要在宽松的情景中,信任研究生的能力,创设好问题情境,依据“学生讲述—学生评议—教师评点”3个环节开展课堂教学。此外,适当增设讲座、专题报告和研讨班等形式的课程,让学生充分表达疑虑,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对症下药[6]。对学生而言,主动性的发挥更能激起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性。例如,利用课程中心平台,指导学生阅读有思想有内涵的经典名著,诸如马克思的《资本论》、恩格斯的《反杜林论》等,就是帮助学生提高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认真研读经典著作,就会被一种强大的思想力量所吸引,领会到文中所蕴含的智慧和深刻洞察力,在这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学习其中的个别结论,而是要提升其思维能力。
(三)增强课程创新性
研究生思想政治课教育除了要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以及理性看待分析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之外,还要根据目前我国人才兴国战略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适时开设涵盖创新、创造原理及方法的哲学理论课程,诸如反映时代科技前沿的新技术的发展与人类未来、信息技术的前沿及方法论启示、现代科技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及展望等课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新进展、新成果,让广大研究生在开阔学术视野的同时,接受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洗礼,优化知识结构。此外,还要建立科学的长效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改变过去“一篇作业定成绩”的考试方法,综合期末卷面考试与学生平时参与课堂发言、新闻热点播报、参观感悟、撰写实践调查报告等形式,以教师和学生代表组团打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成绩的测算。这种师生共同参与成绩判定的方式扭转了考前突击、死记硬背、考完就忘的状况,更客观地评价实践教学的全过程。
(四)注重课程体系的层次性和连续性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课主要采取“垂直组织形式”进行,即“将各种课程要素按纵向发展序列组织起来,讲究课程组织的连续性和顺序性,使整个教学设计呈现出螺旋式增长的结构特点”[7]。这种“垂直式”的课程组织结构方式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理论,但其单一性的组织方式又使课程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和吸引力,说教色彩明显。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课建设主要采取国家主导模式,表现为教学内容由教育主管部门确定,各级各类学校负责具体教学实施,并且中学、大学和研究生的思想政治课程彼此独立,分别由不同的主管部门牵头,导致课程体系缺乏层次性和连贯性,教学内容彼此间重叠、重复。当务之急要依据培养目标,加强本硕博思想政治课程统筹,组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进一步增强课程体系的层次性和连续性。
三、倡导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生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改变长期存在着的教师不重视学生兴趣需求和教学的实际效果,片面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等弊病。在实际教学中,要深入了解研究生的思想实际,全力发挥他们介入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力求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多样化。
(一)问题研讨教学法
问题研讨教学法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围绕所提问题展开深入而广泛的探讨,提倡“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权,只唯实”的精神,选题内容要有实效性和时代特征,从学生身边发生的事件或社会热点问题入手,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通过师生研讨和交流,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实现“授之以渔”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问题设计要把握好深度和广度。从深度上说,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层次、有梯度,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从广度上来说,提出的问题应以点带面,使学生独立思考并灵活运用相关理论。
这种教学法的优势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和交互性。首先,学生在教师给定的范围内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话题,体现创新教育的探究性;其次,带着问题独立思考,按照小组分工负责部分教学内容的文献查阅并互相探讨,体现创新教育的实践性;另外,通过交流、辩论表达自我观点,了解他人意见,进行思想火花的碰撞,体现创新教育的超越性。该教学法通过问题研讨,激发了学生的能动性,增强了自我意识和责任感,提高了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了与他人的沟通合作。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以学生为中心,引导他们运用理论对真实存在的典型案例开展分析探讨,从而促使学生准确掌握理论知识,不断提高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由于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锻炼,近年来在思想政治课上采用案例教学法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在案例教学中,一方面,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和信息,针对教师给出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和判断,有利于提升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另一方面,在分析探讨过程中,学生需要充分阐述观点和意见,并进行讨论和辩论,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案例教学法以上两个方面的特点与问题研讨法的特点很接近,都是在尊重学生主动性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参与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充分地体现了创新教育的特点,使案例教学法成为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案例教学法要把握以下关键环节:案例精选、课前准备、学生讨论、撰写分析报告和学习评价。精选符合研究生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的、真实存在的、有现实意义的案例,这是组织好案例教学的第一步。案例主题既可以选择社会热点问题,也可以选择发生在学生周边的事件等。实际操作中通常是由教师提前将案例和所提问题一并告知学生,以便他们在课余有充足的时间思考问题,搜集相关知识来全面分析案例。学生只有在课前经过充分的准备,才能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意见,从而获得新知,其中教师的正确引导至关重要。在辩论过程中,当学生出现认知模糊或偏离主题时,教师应及时介入,防止偏离教学目标。与问题研讨法相比,案例教学法是通过教育者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来检测学习的实际效果,以书面语言的组织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领会和掌握,在提升写作能力的同时,使学生对问题的分析更具逻辑性和展示性。最后,教师对报告的反馈将有助于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持续参与学习的热情。
(三)研究型实践教学法
研究型实践教学法是以完成研究课题为动力,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为核心,经历收集资料、实践研究、撰写论文或调查报告的一种实践方法[8]。研究型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建构认知结构,培养创新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在高等学校本科生教学实践环节中已经被广泛推广,如教育部于2007年启动的“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2012年启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都是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长选题开展立项研究,以此增强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在研究生思想政治课应用研究型实践教学模式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改革思想政治课程教育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研究型实践教学与问题研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发挥的作用是相同的,那就是通过自己或团队的协助,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制定并完成问题解决方案。与前两种教学方法不同之处在于,研究型实践教学法让学生独立完成从选题到探究再到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为他们开辟了更广阔的独立空间,更适合研究生的求知特点[9]。
研究型实践教学法由4个环节组成:课题立项、开展实践研究、记录实践研究成果、实践研究成果的交流和考核。在课题立项前,教师要制订研究型实践教学目标,明确要解决哪些问题以及所要达到的效果,而学生在《立项书》中要制订研究的实践计划,以便顺利开展实践和创新研究。在开展实践研究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科特点,首先进行研究基本方法(比如调查法、问卷法、访谈法等)的讲解,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顺利进行实践。研究型实践教学法的最终成果是以论文、调查报告、工作研究、分析报告、可行性论证报告等形式记录实践和研究结果。在实践研究成果的交流和考核环节,教师需组织学生在课上或课下进行成果交流,或者将学生实践研究的优秀成果推荐给相关期刊发表,这将有效推动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多元化考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