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视野下的镇湖苏绣小镇建设研究

2019-03-26

福建质量管理 2019年7期
关键词:绣娘苏绣刺绣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江苏 苏州 215000)

特色小镇建设已是当前我国推动新型城镇化的一种热门形式,对于实现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中央政府的号召下,2016年年底江苏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培育创建江苏特色小镇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特色小镇的建设理念、机制及模式。镇湖苏绣小镇位列江苏省首批特色小镇的创建名单,它的开发与建设将不断完善周边的基础设施,促进文旅融合发展,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毫无疑问,每个城镇都有自身的文化价值,新型城镇化建设就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创造。苏绣小镇具有悠久的刺绣文化,小镇建设需要充分突出这种文化价值和引力,让人们感受这种价值,将文化与产业、就业结合起来,[1]最终实现苏绣小镇创新性发展,避免“千镇一面”现象的发生。

一、苏绣小镇的发展现状

当前,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特色小镇就是在这一发展理念的指导下,聚焦特色产业,集合各类发展要素,与行政建制镇和产业园区相区别的“非镇非区”创新创业平台。[2]

苏绣小镇地处苏州市高新区镇湖街道,苏绣在镇湖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当地的一个优势产业。苏绣小镇将秉承“非镇非区”的理念,以苏绣产业为基础,对这一传统产业进行传承、创新,打造一条全新的产业链,同时与文化旅游相结合,建成一个新兴的“产业社区”。

苏绣小镇的规划面积约为3平方千米,预计约30亿元的投资额。其主要分为南北小镇,分别具有不同的功能。南小镇开发各类旅游项目,北小镇是产业发展区。到2019年底,苏绣小镇将建成小镇客厅、绣品街环境整改、苏绣五大中心建设、苏绣非遗传承学校和苏绣产业发展基金等五大特色项目。

苏绣小镇的创建主体是由苏高新集团下设的生态旅游公司和镇湖街道的文化旅游发展公司合作成立,由苏绣小镇发展公司进行开发,负责苏绣小镇的统筹规划、基本建设、日常运营等工作。目前,苏绣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绣品街有商户四百多家,主要是绣庄和刺绣工作室。镇湖除了有绣娘8000多人,还有4000多人从事刺绣相关产业,作为支柱性产业,苏绣产业的规模在不断扩大,成为当地人的主要收入来源。

苏绣小镇的成功,离不开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扶持,文旅融合发展的形式对苏绣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创新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就业岗位,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加快了苏州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步伐。

二、苏绣小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特色小镇建设是推动城乡协同发展的有效形式之一,各地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量身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小城镇。[3]苏绣小镇建设在促进传统刺绣产业升级、焕发传统刺绣文化活力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发展问题,这些问题若是得不到解决,将会影响到苏绣小镇的健康发展,影响城镇化进程。

(一)相关配套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功能缺失

小镇从事刺绣行业的人口众多,形成了一个特色产业区。但是相关的配套设施并不完备,例如,没用专门的住宅区,住宅区与商铺在一起,而且附近没有商业中心,人们生活不便;附近的旅游区建设项目较为单一;镇湖所处位置较为偏远,远离市中心、商业区或工业区等繁华地段,而且没有便利的交通。公共服务功能的缺失使得相关从业人员的生产生活大大不便,难以吸引优秀人才聚集在这里,不利于小镇的建设与发展。

(二)人才空间有待进一步扩展

一方面,苏绣小镇中的那些绣娘基本上都是农村妇女,她们祖祖辈辈都以刺绣为生,刺绣技艺都是家传的,她们的文化水平低、素质不高,没有经受过正规的培训,因此,她们大多数人在技艺方面思维比较定势,仅仅知道些传统的针法技巧,缺乏创新思维,难以迎合时代的发展潮流创造出流行性的绣品。这既限制了绣娘自身的发展,又会对苏绣产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刺绣产业发展越来越缓慢,现在很少有与刺绣相关的专门院校,学习传统刺绣的人越来越少,并且对刺绣感兴趣的年轻人很难系统地学习到与刺绣相关的知识,更不用说学习高深的技艺和知识。年轻一代的绣娘只能跟着老一辈的绣娘学习,这样新一代的绣娘还是沿袭传统,没有创新意识,难以培养出高端技术人才。总之,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人才是苏绣产业迅速发展的关键。

(三)苏绣产业创新升级难度大

作为一个传统产业,苏绣产业缺乏高新技术产业所具有的科技含量,成长较为缓慢,行业影响力还不大,其商业模式和业态创新仍有待加强。[4]一方面,苏绣小镇里没有大型企业,基本上是绣庄和刺绣工作室,而且规模小、太分散,制约了苏绣产业的发展,这使得苏绣小镇很难在短时间内转型升级。尽管建立了“中国刺绣艺术馆”“绣品街”“镇湖苏绣艺术展示中心”等载体平台,但与原有的绣庄、刺绣工作室结合不够紧密,仍然沿用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另一方面,许多新一代的年轻创业者对创新创业的环境要求较高。而镇湖由于产业基础薄弱、区位优势不明显、配套设施不完善,很难吸引到优秀人才聚集于此。种种因素导致了苏绣小镇的产业创新难度大,产业层次难以提升。

(四)过度依赖政府,缺乏独立自主性

在小镇的建设过程中,鉴于对建设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收效缓慢等问题的考虑,必然需要投资主体拥有深厚实力。同高科技产业和金融产业相比,苏绣产业中传统文化特色明显,具有其特殊性,难以在短期内找到与之相匹配的市场主体。加之特色小镇建设是政府在新时代为进一步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协调发展而提出的举措,政府在政策、资金、人才方面都给予其极大的扶持力度,这就使得小镇的发展过度依赖政府,企业和社会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比较小,缺乏其应有的独立性。

三、推进苏绣小镇建设的对策分析

(一)坚持以人为本,完善各项配套设施

苏绣小镇的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小镇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进行合理划分,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不断提升居民的获得感。一方面,做好本地居民的协调工作,给予他们足够的生活空间。在征地拆迁方面,积极与居民进行沟通,对他们进行足够的物质及精神补偿,防止纠纷的发生。另一方面,苏绣小镇的建设要考虑到留住人才的问题,除去工资、五险一金等方面的保障,相关的配套设施建设也非常重要,生活区、服务区、商业区等区域的建成、完善能够给工作人员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使人才纷纷聚集于小镇,促进苏绣小镇及其产业的创新发展。

(二)提升绣娘文化及专业水平,培养高素质人才

人才是实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如果缺少人才,国家和社会很难取得进步。在苏绣小镇的发展中,人才是关键。苏绣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具有职称的绣娘都是促进苏绣产业发展的核心人才。但是,仅仅依靠这些人才是远远不够的,8000多名绣娘的素质急需提升,高端人才的培养还将继续。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主体联合培养刺绣人才是首选之举,刺绣文化及知识的宣传、绣娘创新能力的开发以及对这一方面知识产权的保护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通过加强合作,才能培养出优秀人才,苏绣产业的发展才更加顺畅。

(三)集合创新优势,加快产业升级

第一,苏绣具有悠久的历史,刺绣文化源远流长,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有明确的定位,选择与小镇的苏绣产业相关联的项目,积极对接国内外大企业,促进产业发展。第二,加大创新力度。我们需要摒弃苏绣产业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以新业态、新模式强化创新,积极抢占市场,增强经济效益。同时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生产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刺绣产品,不断提高刺绣品牌在市场中的形象。第三,为创新创业者营造一个涵盖政策支持、金融支持、技术支持的优良环境,助力苏绣产业的创新升级。第四,注重加强苏绣产业与高等院校、摄影师、画家等的合作,对刺绣技艺进行创新,提高产业层次。同时要激发各个创新创业平台的活力,加快企业与创新平台对接,打造一批知名的刺绣品牌和企业。

(四)在小镇建设中深入贯彻PPP模式

PPP模式是政府和私人组织为提供某种公共服务,彼此通过签订特许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当前,PPP模式在特色小城镇建设中的运用十分广泛,但其贯彻还是有待深入。特色小镇建设不是短期内就能看到显著成效的,为了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以及社会主体的投资风险,我们有必要深入运用PPP模式,共建苏绣小镇。政府通过特许经营权的方式将建设小镇的责任交给社会主体,由社会主体承担小镇的开发建设、招商引资、对外合作和管理服务等工作。[5]政府在小镇建设中主要起到政策扶持、规划引导等作用,营造优良的制度环境,不要过度干预。总的来说,企业的自主性很重要,在苏绣小镇的培育发展中要明确政府和企业各自的职能,实现多个主体的联合共建。

猜你喜欢

绣娘苏绣刺绣
《初心盛放》 姚建萍苏绣作品
《初心盛放》 姚建萍苏绣作品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苏绣,“秀”出奇迹
一家三代绣娘,用百年风华传承乱针绣
钱晨霞:“江南绣娘”的“綵衣堂”创业之旅
清新唯美的刺绣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绣花针」——绣娘的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