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是穴短刺法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2019-03-26郑宏立
郑宏立
腰腿痛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腰三横突综合征则是引发腰腿痛的主要临床疾病之一,亦称第三腰椎横突滑囊炎或第三腰椎横突周围炎,此病在基层尤为多见。腰三横突综合征临床治疗方法繁多,但效果并不理想,遗留慢性腰背疼痛者较多见。本研究采用阿是穴短刺法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我院中医科门诊收治的腰三横突综合征患者60例。按照就诊顺序,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例,
1.2诊断标准腰三横突综合征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
1.3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年龄20~55岁;适合保守治疗;病程在2年之内;自愿接受本治疗方案,签订知情同意书。同时符合上述标准者方可入选。
1.4排除标准有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骨折、脱位、严重骨质疏松患者;伴有严重的心、肺、脑、肝、肾疾病患者;正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妇女。有上述情况之一者均不纳入。
1.5治疗方法观察组:主穴:腰三横突阿是穴(患侧)、气海腧(患侧)。定位:腰三横突阿是穴定位,首先找到L2-L3棘突间隙,在L3棘突上缘,旁开5~8 cm处寻找横突尖部最痛点作为针刺部位。气海腧参照《腧穴学》定位。操作:患者取俯卧位,医生安定患者情绪,通过揣按准确定位穴位。首先针刺腰三横突阿是穴,穴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选用75 mm毫针,垂直进针后,缓慢刺入,当进针到一定深度,针尖可触及腰三横突尖端,针刺深度通常为55 mm左右,再轻微改变针刺方向,小幅度上下提插,如按摩骨部,使之得气。最后保持直刺留针。气海腧常规消毒后,深刺至骨,提插得气后留针。再横向连接电针仪电极于2个穴位针柄上。电针参数:连续波,频率5 Hz、电流强度1~5 mA,逐渐增大电流强度,可见局部肌肉节律性跳动,以患者耐受为度。留针时间及疗程:每次留针30 min,隔日治疗1 次,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12次。对照组:主穴:委中、脊中、腰阳关、肾腧、大肠腧、阿是穴(均为患侧)。定位:参照《腧穴学》定位。操作:常规针刺后根据情况连接电针2~3组。电针参数:同试验组相同。留针时间及疗程:每次留针30 min,每日治疗1 次,每周治疗5次,共治疗20次。针具及仪器选择:针灸针选用华佗牌不锈钢针毫针(苏州针灸用品有限公司。电针治疗仪选用翔宇牌,型号XYD-Ⅳ型(安阳市翔宇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1.6观察指标疼痛程度评分:参照《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2]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观察疼痛程度。评分标准为:0分:不痛;2分:偶发轻微疼痛;4分:疼痛频作但较轻微;6分:疼痛较重频作8分:持续性疼痛难以忍受;10分:剧痛不能触之。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ODI共10个条目,包括:疼痛、单项功能和个人综合功能三大领域的评定。每个条目最低得分为0分,最高得分为5分,分数越高表示功能障碍程度越重。将10个条目的答案相应得分累加后,计算其占10条目最高分合计(50分)的百分比。
1.7疗效评定标准治愈:腰痛消失,功能恢复;好转:腰痛减轻,活动功能基本恢复,劳累后仍觉疼痛不适;未愈:腰痛无明显减轻,活动受限。总有效为治愈与好转之和。
1.8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2组患者VAS评分分析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显著(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例,
注:与治疗前比较,1)P<0.01; 与对照组比较,2)P<0.05
2.22组患者ODI评分分析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组ODI评分比较差异显著(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ODI评分比较 (例,
注:与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2.32组患者临床疗效分析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χ2=13.78,P<0.05)。见表3。
表4 2组患者疗效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1
3 讨论
腰三横突综合征是临床的常见病,好发于青壮年,尤以体力劳动者多见[3]。主要临床表现为腰、臀部酸胀疼痛,活动受限,腰三横突处明显压痛。由于可影响其周围神经纤维(以臀上皮神经为主),所以还可伴有下肢疼痛等症状。
在我国八十年代初,陶甫等[4]提出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腰三横突综合症的主要病因为急性腰部损伤未及时处理或长期慢性劳损所致。一些国内学者[5]认为腰三横突综合征是腰背筋膜或肌肉紧张,使同侧或对侧横突尖端处的软组织撕裂而受到损伤,引发横突周围软组织粘连、增厚等变化,使穿过其中的神经血管受到炎性刺激和机械性挤压而产生疼痛症状。中国古代未对本病有明确诊断,结合症状应属于“痹症”“腰痛”等范畴。普遍认为本病以寒凝血瘀为标,肝肾亏虚为本。从经络辨证来看,该病与膀胱经病变关系尤为密切。
临床治疗该病的方法繁多,但并无特效药物和统一方法。西医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方法,中医则以外用药贴敷、针灸、针刀、推拿等治疗为主。西医临床用药以止痛类药物和非甾体抗炎药物为主,起效快,但须长期服药,容易引起药物依赖,且不良作用较大。手术治疗效果确切但存在禁忌症多、费用高昂、不易推广等缺点。
大量资料表明,中医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取得很好疗效。刘翔等[6]自制温通止痛贴治疗寒湿阻滞型腰三横突综合征总有效率89.9%。白和平等[7]运用针刀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118例,疗效显著,总有效率99.1%,认为通过切割分离,可以使腰三横突局部组织瘢痕或粘连得到松解,以恢复正常功能。郭瑾等[8]通过苍龟探穴手法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总有效率89.36%,认为苍龟探穴针法在同一穴位内朝不同方向针刺,由点到线到面形成一个立体的范围,其刺激的范围广、刺激量大,可以直接深达患处。中医治疗本病的方法颇多,各具特点,但仍存在诸如缺少客观的疗效评定标准、缺乏远期观察等相关问题亟待解决。
《素问·刺要论》:“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明确指出在治疗疾病时要根据疾病性质采用不同的针刺方法。阿是穴又称天应穴,最早记载于《备急千金要方》:“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为孔穴,即得便快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其指导思想来源于《黄帝内经》“以痛为输”理论。腰三横突综合征阿是穴较为固定,疼痛点位于患侧腰三横突尖端,病变部位及骨,局部气滞血瘀尤甚。短刺法是专门治疗骨痹的针刺方法,见于《灵枢·官针》:“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至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阿是穴短刺法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正是基于此种理论,在治疗时通过长针深刺针至病所,并且通过上下摩骨手法充分疏通局部气血,以达蠲痹除邪目的。
通过临床研究,阿是穴短刺法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能够明显减轻疼痛程度,改善临床症状,疗效确切,特别适合在基层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