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临床观察

2019-03-26赵利军

光明中医 2019年5期
关键词:枕部颈源针刀

赵利军

颈源性头痛是一种伴有颈肩部压痛,而且与枕神经受刺激有关的头痛,其发病率高、临床症状表现复杂。1983年Sjaastad[1]首次提出颈源性头痛的定义后,很快得到各学科专家的重视。 头痛源自枕部可放射至患侧头顶和眼眶。头痛多表现为一侧,少数两侧交替加重,且疼痛剧烈。部分患者伴有颈背部疼痛,活动头部时疼痛加重,少数伴有眩晕、恶心和呕吐等。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电脑的普及、人们长时间低头看手机,颈源性头痛也越来越普遍化、年轻化,由于疼痛剧烈,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痛苦,逐渐成为中外医学界研究的对象,目前很多西医把该病诊断为神经性头痛、偏头痛、紧张性头痛,给予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疼痛往往不能减轻且有一定的毒副作用,而不能作为长久治疗方案,正确的诊断与治疗是非常重要,中医针灸凭借其安全性好,操作简捷,疗效显著成为众多学者新的研究动向。尤其以针刀治疗发展迅速,体现了针刀在颈源性头痛治疗中的优点。我科2014年6月—2018年6月采用小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32例,并和单纯针刺治疗32例进行对照,观察比较2种针法在治疗颈源性头痛中所起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山西省人民针灸科门诊及神经内科病房颈源性头痛患者64例为观察对象。采用计算机随机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治疗组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19~56岁,平均(38±8)岁;病程最短5 d,最长14个月,平均(7.12±4.32)个月。对照组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15~60岁,平均(40±5)岁;病程最短10 d,最长16个月,平均(8.43±5.14)个月。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头痛严重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考国际头痛协会修订的颈源性头痛诊断标准[2]和《头面部疼痛诊断治疗学》中相关诊断标准[3]。 诊断标准:1)颈部转动或低头时,按压头痛侧的枕部时,头痛症状加重; 2)颈部活动范围受限;3)同侧的颈肩背疼痛,或偶有上肢根性痛;4)单侧头痛,有时放射到眼眶,不向对侧转移。

1.3纳入标准1)符合颈源性头痛诊断标准; 2)患者除外其他疾病;3)均告知患者不同治疗方式利弊;4)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4排除标准通过检查如颈椎核磁共振、脑电图、头颅 CT或核磁共振,排除偏头痛、丛集性头痛、颅内病变、三叉神经痛、脑血管病引起的头痛,鼻窦病变等。

1.5治疗方法

1.5.1治疗组患者取俯卧位,颈部垫一软枕,使颈部向前弯曲20°~30°,予患者枕外隆突、 C2~3、 C4~5旁开2 cm处的压痛点或条索状结节定点;枕骨粗隆与乳突连线的内1/3处压痛点(枕大神经);在定点处用碘伏进行常规消毒,针刀于定点处,平行于肌纤维走行快速进针,纵行疏通切割、横行剥离后出刀;术毕,于针眼处用创可贴敷贴,嘱患者3 d内勿着水。 每3~4 d治疗一次,3次为一个疗程。

1.5.2对照组患者取坐位,取病侧风池、天柱、肩井、太阳、颈部夹脊穴、阿是穴等进行针刺,使患者得气,用平补平泻手法;连接电针仪,调整电针输出波型为连续波,留针0.5 h,治疗10次,10次为一个疗程。

1.6观察指标

1.6.1疗效评价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痊愈:头痛症状、体征消失,1个月内头痛无复发;显效:头痛症状、体征明显减轻,1个月内头痛无发作或明显减少;有效:头痛有减轻,次数减少;无效:头痛症状、体征无变化,每个月头痛发作次数不变。

1.6.2视觉模拟评分(VAS) 基本的评分法是用一条长约10 cm的游动标尺,标有10个刻度,两端分别为“0”分和“10”分,0分表示不痛,10分代表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

1.6.3颈椎活动度评分(ROM) 工作生活无影响,活动灵活评为1分;有一定影响,活动范围受限评为2分;影响较大,活动时僵硬评为3分;基本不能活动评为4分。

1.7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将2组患者有效率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2组患者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2组颈源性头痛患者疗效比较 (例,%)

2.22组患者VAS评分比较首次治疗后及治疗后5 d比 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10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2组均可改善颈源性头痛的疼痛评分,但小针刀治疗优于单纯针刺治疗,见表2。

2.32组患者ROM评分比较2组首次治疗后及治疗后10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5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颈源性头痛患者治疗后VAS、ROM评分比较 (分,

3 讨论

偏头痛是血管神经性头痛的常见类型,在世界上发病率极高。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偏头痛好发于22~58岁年龄阶段,在我国偏头痛的发病率很高。诊断标准[5]: 1)反复发作性血管性头痛,每天至少发作5次以上,发作间歇期正常;2)发作可伴有或不伴有先兆症状;3) 发作时头痛位于一侧,中到严重程度头痛。可以看出在临床中容易把颈源性头痛误诊为偏头痛,笔者在门诊见到很多颈源性头痛患者在其他医院被误诊为偏头痛,颈源性头痛的症状主要是枕部和上颈段的疼痛,有时疼痛放射到头顶或眼眶部。触压时可在枕部、乳突下、颈椎棘突旁等处发现有明确的压痛点。由于疼痛剧烈,各种止痛药都不能缓解疼痛,该病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正确的诊断与治疗颈源性头痛是我们各级医务工作者的职责。

颈源性头痛在中医学中有不同的病名,当属“脑风”“首风”范畴[6]。《伤寒论》六经条文中明确提出头痛的只有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厥阴病。 《丹溪心法·头痛》认为:“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关于其发病机理,《素问·至真要大论》云: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

关于颈源性头痛的病因病理,主要有解剖聚集理论、机械刺激学说、炎性水肿学说、肌肉痉挛学说四种[7]。长时间低头工作生活,肌肉持续收缩以维持姿态,使肌肉血供减少,引发肌痉挛,并使韧带、肌筋膜易发生炎证损伤,最容易引起周围组织的缺血,组织因受损而产生的炎性物质刺激颈椎的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和耳大神经产生疼痛,这些是颈源性头痛的常见原因。

在治疗上西医多采用口服非甾体抗炎药、扩血管药等等,疗效不理想则采用神经阻滞疗法与口服药联合治疗,但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头晕、胃肠道反应、肝肾损害等使得许多患者放弃了这种疗法。传统针灸认为颈源性头痛属于太阳经头痛,风池属少阳经,为风邪所汇之处,天柱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夹脊穴可疏通经气,共同达到活血止痛的目的。针刀组疗效比传统针灸组高,针刀医学认为颈源性头痛的病因是颈椎软组织损伤后的平衡失调[8]。针刀可以消除肌肉痉挛,松解粘连,使局部组织达到力学平衡,目的是消除局部软组织对枕大神经、枕小神经、耳大神经的压迫刺激,从而缓解由此引起的头痛。同时,针刀治疗对于解除颈枕部软组织的炎证水肿也有重要作用。针刀还兼有针灸作用,针刀较普通针灸针粗,针感强,易疏通经脉,活血止痛。从根本上治疗了颈源性头痛,故针刀应成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首选方法,应大力宣传。

猜你喜欢

枕部颈源针刀
右枕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术后复发1例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专委会举行成立大会并举办全国针刀治疗冻结肩专题培训班
通督调神针法结合推拿治疗颈源性失眠的临床观察
“拆西墙补东墙”高质毛囊资源宝贵
针刀治疗不同分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婴儿枕部休止期脱发24例临床特点分析
延伸护理对颈椎病针刀术后复发率影响
菊花枕改善血压失眠
针刀针刺治疗合并颈部症状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3例
弹拨颈外横突治疗点治疗颈源性肩周炎12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