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三级综合医院临床医师职业倦怠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
2019-03-26王禹尧邱亨嘉缪家清田怀谷
■ 王禹尧 邱亨嘉 缪家清 陈 芸 田怀谷
职业倦怠是威胁医师健康以及患者安全的重要因素。近年来,过劳导致的医师猝死频发[1-2],医护人员的健康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临床医师是医疗活动中的主体,其诊治操作决定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而职业倦怠情况下,医师的判断力、反应速度及准确性降低,进而增加医疗差错的发生率[3],医师职业倦怠成为医疗安全的隐患。深圳市医师的数量近几年快速增长[4],有效缓解、预防医师职业倦怠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7年11~12月,以方便抽样的方式抽取深圳市3所三级综合医院的469名临床医师进行问卷调查。临床医师集体填写问卷,调查员现场进行填写指导并回收问卷。临床医师的纳入标准为:自愿加入调查、具有执业医师执照、问卷调查时在岗的临床医师。共发放问卷510份,剔除错填、漏填和明显逻辑错误的问卷41份,回收有效问卷469份,有效回收率为91.96%。
1.2 调查工具
课题组在李永鑫编制的工作倦怠量表(Chinese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CMBI)[5-6]基础上,结合医师的工作情境对量表的具体表述进行调整,通过咨询专家确定最终问卷。问卷由两部分构成:(1)基本人口学资料。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学历、婚姻状况、职称、从业年限、月收入、户籍和周工作时长等内容。(2)职业倦怠量表。问卷分为情绪枯竭、人格解体和成就感降低3个维度,每个维度5道题。每个条目采用Likert 5等级计分,1分代表条目叙述与被调查者实际情况“完全不符合”,2分为“不符合”,3分为“一般”,4分为“符合”,5分为“完全符合”,得分越高倦怠感越高,情绪枯竭和人格解体维度正向计分,成就感降低维度反向计分,经过数据处理后全部维度正向计分。
情绪耗竭维度、人格解体维度、成就感降低维度得分分别高于18分、8分、11分,则认为发生了情绪耗竭、人格解体、成就感降低。若医师同时发生情绪耗竭、人格解体、成就感降低等则被认为是重度倦怠,若发生了其中2项则是中度倦怠,若发生其中1项则是轻度倦怠,若3项都未发生则是零倦怠。本量表的同质信度较好,Cronbach's系数为0.65;KMO=0.60,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0.05的巴特利球型(Bartlett's)检验。
1.3 数据统计方法
通过EpiData 3.1建立问卷数据库,用SPSS 20.0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主要为描述性统计方法、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检验水准为双侧0.05。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
在调查的469名临床医师中,内科90人,占19.2%;外科128人,占27.3%;妇产科36人,占7.7%;儿科18人,占3.8%;皮肤科19人,占4.1%;中医科20人,占4.3%;耳鼻喉科15人,占3.2%,肿瘤科18人,占3.8%;重症医学科16人,占3.4%;其他科室109人,占23.2%。男性275人,占58.6%,女性194人,占41.4%。在编医师358人,占76.3%;不在编医师111人,占23.7%。有带教工作的333人,占71.0%;无带教工作的136人,占29.0%。有行政职务的88人,占18.8%;无行政职务的381,占81.2%。工作时间40小时以下的24人,占5.1%;40~50小时的124人,占26.4%;50~60小时的133人,占28.4%;60~70小时的89人,占19.0%;70~80小时的99人,占21.1%。
2.2 临床医师职业倦怠的总体结果
在被调查的469名临床医师中,56人是零职业倦怠,占11.94%。轻度职业倦怠的医师有124人,占26.43%,其中23人情绪枯竭、28人人格解体、73人成就感低。中度倦怠205人,占43.71%。重度职业倦怠84人,占17.91%。有将近90%的临床医师存在职业倦怠情况,其中超过60%的医师有中度、重职业倦怠。全部医师中,发生情绪耗竭(得分高于18分)的146人,占31.13%;人格解体(得分高于8分)的299人,占63.75%;成就感降低(得分高于11分)的341人,占72.71%。
进一步分析各个职业倦怠维度,情绪枯竭维度最高25分,最低5分,平均15.66分,标准差为3.79;人格解体维度最低4分,最高16分,平均8.23分,标准差为2.16;成就感降低维度最低5分,最高25分,平均12.15分,标准差为3.05。由此可以看出,临床医师整体人格解体、成就感低的问题严重,医师群体呈现中度职业倦怠。
2.3 临床医师的中度、重度职业倦怠现状
不同性别、婚姻状况的医师职业倦怠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户籍、收入的医师职业倦怠状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医师、女性医师的中、重度职业倦怠发生率分别为61.45%、61.86%,男、女性医师职业倦怠发生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137)。未婚人群的职业倦怠发生率为68.93%,略高于已婚人群(60.39%),其职业倦怠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4)。年龄越低,医师职业倦怠发生率越高,不同年龄的职业倦怠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30岁以下的医师中、重度职业倦怠发生率达70.68%,31~40岁、41~50岁、51岁以上的临床医师中、重度职业倦怠发生率分别为65.17%、60.78%、30.00%。外地户籍医师的职业倦怠比本地医师严重,其中、重度职业倦怠发生率分别是68.33%、60.64%,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收入方面,收入越低,医师职业倦怠发生率越高,10000元以下的医师中重度职业倦怠发生率为72.29%,月收入在10000~20000元的临床医师有58.92%存在中重度职业倦怠,月收入在20000元以上的仅有43.55%的医师有中重度职业倦怠,不同收入医师的职业倦怠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详见表1。
对不同工龄、职称以及岗位情况的医师职业倦怠现状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不同职称、编制情况、在岗年限、工作时长的职业倦怠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008、0.010、0.042)。职称低的医师职业倦怠严重,初级职称以下、中级职称、高级职称医师的中重度职业倦怠发生率分别是71.83%、61.16%、54.85%。无编制与有编制的医师中重度职业倦怠发生率分别为66.67%、60.06%,无编制医师职业倦怠问题更严重。职业倦怠发生率随着在岗年限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工作5年以下的医师中重度职业倦怠发生率高达73.91%,5~10年的医师中重度职业倦怠发生率为64.08%,10~20年、20~30年、30年以上的临床医师中重度职业倦怠发生率分别是60.94%、55.00%、37.21%。每周工作时间在40小时以下、40~50小时、50~60小时、60~70小时、70小时以上的医师中重度职业倦怠发生率分别为56.67%、56.65%、57.14%、71.91%、69.70%,工作时间越长职业倦怠发生率越高。
2.4 临床医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
为探索影响职业倦怠的具体因素,分别以情绪衰竭维度、人格解体维度、成就感降低维度为因变量,以科室、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月收入、户籍、职称、编制情况、带教情况、有无行政职务、工作时间为自变量,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分析,结果见表2~4。由表2可知,工作时间、编制情况进入到情感衰竭影响因素回归方程,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是0.210、-0.139,根据回归系数大小,工作时间对情绪衰竭的影响最大,工作时间越长情绪倦怠越严重,而无编制医师的职业情绪衰竭得分高于有编制的医师,有编制是职业情绪倦怠的保护因素。表3显示,年龄对人格解体有影响,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173,年龄越低人格解体越严重。对于个人成就感而言,最大的影响因素为职称和编制情况,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是-0.258、-0.136,见表4。职称更能影响职业成就感,职称越低职业成就感维度得分越高,低职称医师越没有工作成就感。编制也是影响工作成就感的因素,在编医师的职业成就感比不在编医师更高。
表1 不同人口特征临床医师的中、重度职业倦怠情况
3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表明,深圳市综合医院的临床医师职业倦怠问题严峻。88.06%的医师存在职业倦怠,其中60%以上的医师是中、重度职业倦怠。医师整体处于中度倦怠水平之中,若不加强干预,职业倦怠发生率将愈加严重。为了避免深圳临床医师发展为重度职业倦怠,需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有针对性的措施。
进一步研究结果显示,职业倦怠发生率并无明显性别差异,男性与女性同样存在职业倦怠,需同等重视。外地户籍的中重度职业倦怠发生率高于本地户籍医师。通过访谈发现外地户籍对医师的影响表现在生活保障不完善,比如子女入学问题、入户压力成为外地户籍医师的后顾之忧。另外,医师年龄越低,则面临更多的个人发展问题、更重的生活工作压力,职业成就感低,工作中易形成消极情绪。与此同时,低收入的医师经济负担更重,表现为工作动力不足,影响工作热情,工作满意度降低。
不同工作条件对临床医师职业倦怠发生有重要影响,低职称、在岗年限短、工作时间长会使临床医师职业倦怠更严重。现阶段,医师人力资源短缺,患者需求大[7],这种大背景之下医师工作时间长,容易使医师过度劳累,威胁医疗安全、医师健康。需要在政策指导下,合理配置医师资源,医院合理安排医师工作时间,降低劳动强度,切实缓解临床医师的工作倦。
研究显示,不同职业倦怠维度的影响因素有差异。对于情绪衰竭来说,年龄高、有编制是保护因素,高年龄是人格解体的保护因素,工作成就感的保护因素是高职称和有编制,而性别、科室、工作年限、婚姻状况对职业倦怠没有明显的影响,与邹雨霞等[8]的研究一致。这提示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要考虑合理年龄与职称结构,优化晋升制度,给予医师更加完善的工作保障。
3.1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
制定合理的轮班制度,保证临床医师有充足的休息时间。医院应当根据不同科室的工作强度、工作量以及工作内容差异化地安排医师工作时间[9]。当患者集中时,安排值班医师或者灵活调动不同科室医师资源,节假日实施机动排班制度[10]。另外,医院配备休闲和运动基础设施[11],缓解医师的疲劳,鼓励临床医师进行体育锻炼等身心放松活动。
表2 情绪衰竭影响因素逐步回归方程系数
表3 人格解体影响因素逐步回归方程系数
表4 成就感降低影响因素逐步回归方程系数
3.2 完善年轻临床医师人事保障
入职年限低的临床医师在家庭、经济、心理等方面有更重的负担,需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解除医疗工作的后顾之忧。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取消编制[12],创造更好的人才环境。制定完善的薪酬机制[13],给予外地医师住房优惠政策和灵活的探亲假等,为年轻医师群体创造良好的行医条件。
3.3 加强临床医师的心理辅导
医师心理健康对职业压力有重要影响[14],医院可设立专业的心理健康咨询室,为临床医师提供心理辅导等心理健康服务。帮助医师预防职业倦怠,呼吁医师重视心理健康,形成关爱医务人员身心健康的氛围。另外,对存在职业倦怠的医师进行及时干预,排解心理问题,提升工作积极性[15]。在医师面对压力时,给予温暖和关怀,提供针对性的心理指导,缓解严重的职业倦怠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