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能”目标教学的设计
2019-03-26阳菊花
文/阳菊花
一、 在教学设计环节要充分考虑体能教学
在“目标模式”的总体思路下,课程标准提出了“以目标引领内容和方法”的教学建议。因此,学习目标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不过,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在学习目标的设计中普遍存在两个常见的问题。一是没有及时地将教学目标更改为学习目标。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下,目标应该是学生通过学习预期能够完成的结果或达到的标准,因此,基于学生主体的体育教学,其目标应该表述为学习目标。二是学习目标中缺乏对体能目标的设计。受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影响,不少体育教师在编制学习目标时,习惯于将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三类,往往遗漏了体能学练这一重要目标。
根据培养学生运动能力素养的需要,必须高度重视教学内容的设计,因为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体能发展和技能习得具有不同的作用。校园足球之所以在我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足球运动对于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及体育品德等核心素养具有重要而全面的促进作用。在进行体能教学的设计时,要注重补偿性练习的安排,体能教学要与技能习得相辅相成。也就是说,在体能练习中,要安排有助于学生提升技能水平,进而强化运动能力素养的体能练习。
二、在教学实施环节要合理安排体能教学方式
与技能学习具有一定的趣味性相比,在体能学练中,学生不仅要承受较大的运动负荷,而且体能练习本身比较单调和枯燥。根据有关文件的精神,体育与健康课的平均心率要达到140~160次/分钟,运动密度要在75%以上,如果不在体能学练的教学方式上下功夫,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可能导致学生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喜欢技能学习却不喜欢体能练习的现象。
要切实提高体能练习的效果,就要采用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体能练习方式。在传统体育课的“课课练”中,教师常常采用一些简单的方法来发展学生的体能,例如,利用田径场跑圈来发展学生的心肺耐力,利用立定跳远或蛙跳来发展学生的下肢力量,利用引体向上发展学生的上肢力量……这些方法虽然简便易行,练习效果也不错,但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不喜欢体能练习了。近几年来,随着学校体育界对体能教学研究和探索的不断深入,涌现了许许多多有趣且有效的体能练习方法。例如,运用一些色彩鲜艳、轻便柔软、趣味性强的小型体能练习器械,如拉力带、弹力圈、软梯、平衡球等等。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以切实提高学生体能学练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例如,利用自然地形跑来发展学生的心肺耐力,利用民族民间体育项目来发展学生相应的体能。
三、在教学评价环节要纳入体能评价内容
在体育教学中,体能往往是学生期末体育考试评价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属于终结性评价。事实上,诊断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在学生体能发展和运动能力素养的培养中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诊断性评价发生在体能教学之前,其目的是了解学生体能的现实状况及发展需求,有助于体能练习做到有的放矢,从而强化体能练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过程性评价发生在体能教学过程中,其目的是对学生的学习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及时提供反馈信息,发挥评价的反馈与激励功能,改进学习进程和效果。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学业质量的概念,将体能模块学业质量评价分为五个水平,这是一大创新,也使得高中的体能学习评价有据可依。中小学生的体能学习评价,不仅需要终结性评价,也需要诊断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在教学前期,可对学生体能状况进行摸底式的测试,了解学生的体能状况,通过诊断性评价,明确体能教学方向。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适当表扬学生的进步,并及时向学生反馈存在的问题,发挥过程性评价的激励和反馈功能。在课堂教学结束小结时,不能只评价技能学习情况,还要小结学生体能学习情况,通过对学生运动能力学习的全面点评,促进运动能力素养的整体提升。
总之,运动能力不仅是体育与健康学科的三大核心素养之一,也对促进学生良好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体能既是保持和提高健康水平的前提,也是掌握和提高运动技能水平的重要基础。保持和提升良好的体能,可以使学生的身体更健康、精力更旺盛、学习更有效、适应环境的能力更强、运动能力素养的发展更充分。体能学练是切实提升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运动能力不可替代的重要途径。可以这么说,没有充分发展的体能,学生就难以奠定良好的健康基础,也难以培养良好的运动能力素养。因此,中小学体育教师要切实加强体能教学的研究和探索,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并为学生运动能力素养的培养奠定坚实的身体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