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融合:学术期刊融合发展的进路思考
2019-03-25陈媛
摘 要:“互联网+”时代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互联网+学术出版”推动了学术出版的媒体多元化,同时也对传统的学术出版业产生了重要影响。传统纸媒学术期刊传播力度下降,市场化运作困难,难以适应当前的传播更迭和同质化困境。国际化、数字化、网络化是时代的要求,学术期刊需要面向学术界,进行二次转型,改变思维方式,实现共同创新、协同研究。只有从网络社会对各类知识信息的需求出发,加强全媒体出版发展的力量,学术期刊才能从传统出版模式转向以“互联网+”为主要特征的知识服务产业,才能增强自身的知识服务能力和信息传播能力。
关键词:“互联网+” 学术传播 多元化发展 全媒体出版
传统学术期刊的发展模式受到了互联网的冲击,媒介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纸媒传播的中心特征已被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模式彻底改变。纸质期刊传播优势丧失,传统纸本媒体的发行量和影响力都在急剧下降;另一方面,由于读者往往采用检索方式获取阅读内容,数字化期刊媒体具有无序化传播的特点。原有的传播形式受到了挑战。
学术期刊需要在新形势下实现转型和突破。学术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内核是什么?在当前媒介极大丰富的局面下,媒体融合与跨界发展的模式引起出版界的广泛思考。在当前产业细分产生的各种应用细分和模式下,如何利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学术媒体,传统学术媒体如何跨界、如何融合都是当前的学术媒体乃至媒体行业发展的核心问题。
一、学术期刊跨界现状
学术出版本身是一个跨界非常强的领域,随着技术创新与媒介生态变化,学术期刊的数字出版形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1.“互联网+”形式的跨界实质
跨界是互联网时代的代名词。互联网思维即跨界或者无界,在市场中迅速地切换思维模式,以用户的感性思维与痛点为发展点,汲取其他行业的经验,达到无界胜有界的目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产业边界日益模糊,产业细分产生了各种应用细分和模式,跨界融合已经成为新一轮产业升级的大趋势。仅仅是跨越不同产业并不能成为产业的跨界融合,而是要将现有的资源、要素和产业领域结合起来,经过渗透、磨合,整合在一起,并在新科技的依托下,以新的平台为起点,符合新的社会需求,实现价值的提升和突破。
当前,互联网已成为了一种通用技术,由此产生了“互联网+”形式的各种跨界形式,其实质即把互联网以用户为中心的思考方式,贯穿到了各种产业中,以跨界的思维推动了传统产业集群组织形式和分工模式的分化,从功能性带来强大的整合能力,为用户带来了更愉悦、更便捷的使用感受。
2.学术期刊的跨界现状
以知网、万方为主的大型网络学术数据库,汇聚了期刊、会议纪要、论文、学术成果、学术会议论文等多种形式的学术资源。在当前“互联网+学术出版”的驱动下,一些学术期刊开始尝试跨界融合式转型生长。以媒体融合实行的案例有浙大社科学报的跨媒体融合——尝试两微一端的实践,创新平台、整合期刊内容,借“碎片化”“浅阅读”开拓数字传播新渠道。还有从专业领域建立集群化平台的例子,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开发的中华医学期刊APP,是中国医学期刊集群一体化出版平台集结了期刊库、病例库、视频、会议、继续教育等多种功能于一身,形成了专业领域的研究集群。再如,国内的一些机构开始尝试开办在线学术期刊,如,上海开放大学于2018年9月主办的Global Lifelong Learning,即是一本面向国内外研究者的英文在线学术期刊。而利用微信公众号来加强学术传播力度已成為业界普遍的做法。
学术期刊的跨界内容围绕着增强阅读流量及引用流量展开,通过提高内容质量到增强服务形式来增加流量是这一时期学术期刊跨界的出发点。但目前大型数据库以其易检索、大而全的形式占据了主流流量优势,学术期刊的主体传播流量仍是基于大型数据库的,由此也带来了学术期刊发展的一些问题。
二、学术期刊融合发展的瓶颈
媒介的发展使学术期刊的发展已脱离了原有纸媒的发展思路,这体现在增加订阅数量到增加阅读流量的概念转换,以及发展轨迹从物理空间扩展到了网络虚拟空间的转移上。但现有的体制和机制在扶植学术期刊转型跨界上的力度不足,大部分的学术期刊自身能力有限,处于进退维艰的局面。
1.学术评价机制
从整体而言,当前的学术期刊仍在传统的传播、评价秩序中。学术期刊作为学术研究的交流、展示平台,将传播和评价捆绑在一起。学术期刊本身是定量评价的基本依据,刊物的排名体系是相关职能部门最易采用的评价和统计结果。 通过评刊来间接评定文章,间接“以刊评文”。所以学术期刊的布局和结构,市场准入、日常管理和评价乃至退出方式,都由学术评价机制所决定。这也确保了期刊的有效运营。不仅如此,学术期刊还是高校学科建设发展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成分,高校学报是把期刊的传播、引导和交流培养职能载入到高校的学科建设之中,从而构建起了高校学科建设的良性发展系统。在传统的学术评价机制下,全国有期刊九千多种,分属于五千多家单位,这些单位又分属于不同的主管部门。形成了学术期刊集中度高,行政化突出,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大都维持着较小的规模的局面。各学术期刊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地整合利用,难以形成协同效应,办刊理念不鲜明,内容雷同、形式相近,缺少各个期刊所应有的个性和特征。
2.学术期刊的媒体融合形式整体上仍缺乏有主导权
新媒体时代所需的技术基因,几乎是所有学术期刊的先天不足。学术期刊缺乏全媒体发展的技术能力,只能将数字传播的版权转授给中国知网、万方等大型期刊数据库。但大型期刊数据库不仅垄断了学术期刊的在线传输渠道,并且引领了读者“去纸质化”的阅读方式和数据库下载论文获取信息的方式。学术期刊在网络传播中,失去了自我辨识度。当前学术期刊在媒体融合的总体布局上缺乏自主性,以致形成了不合理的利益分配形式。
3.学术期刊在传播流量上的先天不足
学术期刊不同于大众媒体。大众期刊需要满足读者丰富庞杂的信息需求,追求活泼轻松的文风、直观浅显的语言表达,热点切换频繁;相反,学术期刊追求精确而有深度的内容和信息,重在其所关注的学术热点,用语讲究规范和严谨,具有专业性、科学性、公益性、严肃性的学术特征,存在受众容量小、发行小、规模小的发行特点。而在当前学术期刊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需要在内容上做更专业化的突破。
三、学术期刊的融合发展进路
“互联网+”时代的学术传播实现了一种扁平化的辐射效应,逐渐向信息共享、开放获取的方向发展。而当前的实际情况是学术期刊缺乏国家主导的大型公共服务数字出版平台,表现为具有公益性质的学术期刊没有公共技术平台的强力支撑;媒体融合形式仍是以知网等为首的期刊数据库为主导,由各个学术期刊编辑部提供内容,知网等期刊数据库提供平台这样的一种合作形式。这基本符合行业细分的市场趋势,因为没有一家学术期刊可以独大,或集众长于一身,兼顾好内容及规模庞大的数字化平台的工作。其合作之利在于学术期刊获得了比纸媒时代更大的传播力度,期刊数据库通过整合众多期刊获得网上的二次出版权,成为最大的赢家;合作之弊在于由此造成的去纸媒化趋势,以及其中的利益分配的不平等,纸媒制造内容但是得到很少的利益分成。
对学术期刊的媒体融合形式的探讨在近年来一直是业界热议的问题,因为学术期刊面临无法发展无力的局面。很多学术期刊已通过集成的采编系统实现了审稿、编稿、发稿过程数字化,以及这一流程与PC端和互联网的融合,但这一流程与移动互联网的融合却进展迟缓。本文认为,在互联网操作模式下,学术期刊必须转换思维,调整运作形式。学术媒体融合不是不同媒介形态的简单拼接,而是突破传统传播体制下的技术融台、渠道融合、平台融合、内容融合、经营融合、管理融合等全方位的调整,在学术传播中体现用户思维、服务思维、免费思维、迭代思维、大数据思维。
1.内容为王,打造专业
学术期刊必须保持自己的影响力,这需要办刊人具备精准的内容和敏锐的观察力和学术渗透力。从学术期刊的性质来说,内容才是其核心竞争力,这是学术期刊质量的根本所在。传播形式也对影响力起到巨大的助推作用,互联网是学术期刊发展的第一引擎,各种传播形式均可以增强学术期刊及其文章的传播效果。而在开放共享的互联网环境中,信息爆炸式增长,媒介触点无限蔓延,用户注意力碎片化,内容引爆越来越难实现,必须有突出信息的深度和个性化特征才能获得关注,换言之,这就是内容即传播的实质。内容和传播不分彼此,才能相得益彰,两者相辅相成。因此,需要从专业上对学术期刊进行打造。
首先,学术期刊可以提供更为个性化和特色化的精准服务,找到适合的新媒体切入点。内容选取方面:要深化内容,精心策划专题,以适合自己的读者定位。
在内容表达方面:通过网络出版的内容可以略为简化,比如:在微信公众号上发表的小文章,不必拘泥于传统杂志的格式和形式。此外,可以采用融文字、图像、音频、视频为一体的全媒体形式,利用新的大数据工具,筛选、分析各类数据,充分利用信息的有效价值。在出版形式方面:可以突破原有的纸本概念,细化出版的颗粒度以适应网络对信息数据的捕捉。
2.开源获取,增强出版
学术期刊应该解决的生存问题是什么。本文认为,学术期刊的生存不是经济生存而是内容生存问题。首先,学术期刊不应该以盈利为发展目标,而应该定位为学术评判与交流平台,把社会效益以及公益性、学术性作为其追求的发展目标。就学术期刊的性质而言,学术期刊不应采取大众化刊物的那种商业化运作机制,而应采取扩大知识传播的运作机制。开源获取是互联网时代知识传播的重要方式,开源的目的不是为了经济利益,更多的是为了表达观点、传播知识。学术期刊等同于大专院校等文化传播单位,学术期刊本身支撑的就是各所大学及研究机构的学科发展,具有传播文化职责的性质,理应获得国家及社会各界的资助。
合理的利益分层。学术期刊的出版利润和出版成本几乎不对等,而其出版成本也不能完全体现其学术价值。各个学术期刊出版的量不多,但在文化创意产业链条中居知识传播的核心领域——内容生产,这是学术期刊的核心价值所在,它是知识流转和文化创新的源头,需要加以大力保护。而中国知网、万方等大型期刊数据库在学术信息源、专业编辑权威性、学术共同体关系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学术期刊仍是学术出版的主流媒体,其存在仍是不可或缺;学术期刊可以和各大数据库开展合作,不拘泥于独家,或者以学科为单位形成组织或联盟,形成合力与各大数据库做协商,争取自己合理的经济利益。
3.多方合作,多元传播
在当前产业细分的趋势下,学术出版会形成一整套的文化创意产业链条,学术期刊只是其中细分的一环,即内容生产,学术期刊不能独立生存,必须在这一整条产业链条中实现自己的内容价值。在学术期刊的媒体融合过程中,仍聚焦于应该把手伸出去还是把脚跨出去的问题。跨出去意味着学术期刊从一整条知识生产到知识传播的工作流程都包揽下来,必须突破软件、硬件、网络等方面的技术障碍,无论是引进技术人才自建期刊网站,还是合理搭载技术服务商构建的技术平台,补齐学术期刊的短板。把手伸出去意味着集中全力做深度内容,转型成为“智库”类型的角色,而把数字出版交给更专业的合作单位。
本文認为在当前网媒热于纸媒的现实条件下,与其是将脚跨出去自力更生做数字化建设,更应该将手握出去,专心于内容制作,将数字化建设交与他方合作实现跨界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的全媒体发展态势下,许多学术期刊内容的传输已经从线下转到线上,将传播方式扩展到了互联网、手机和新媒体领域,积极扫除学术期刊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的距离障碍,甚至文化传播意义上的语言障碍。但相信只要是优质的内容,就一定能得到关注,优先得以传播。
4.结构观点,颗粒内容
学术期刊在迎合新媒体融合的过程中,要运用互联网思维和顾客思维的方式,做内容形式的变化。首先,互联网与新媒体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主要表现在从读纸本期刊到读数据库、论文内容表现形式与传播形式的多元化、阅读终端的多屏化与阅读时间的碎片化等方面。读者从订户到用户的转变,迫使学术期刊人必须强化用户意识和服务意识,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和选择。其次,在纸本时代,学术传播的中心是学术期刊,其刊物风格、栏目特色、专题策划、编辑思想、专家主持等是确立名刊与权威的重要维度。而在新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的基本结构和整体形象在数据库平台消失了,新媒体反规则、碎片化、去中心解构式的传播方式,把学术传播的中心转移到单篇论文。期刊的整体形式感被打破了,而被细化为更小颗粒度的检索形式存在,检索题名、关键词、被引量、下载量、高被引问题、高被引作者……都成为学术期刊的另一种编排和组织形式存在。
因此,在互联网时代需要细化学术刊物的外在形式,形成论文的结构化叙述以及细化检索颗粒度。
四、结语
学术期刊在“互联网+”时代所面临的冲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这也是学术期刊发展的契机。学术期刊应重新定位,主动迎接变革。例如,学术期刊需要升级其传统作用,借助互联网技术,根据用户需求,在信息内容和形式上注意差异化生产,提供更精准化的服务定位,发展成为论题组织者和新闻发布者、科研过程监督者、学术成果把关者、权威专家评议中心、创新知识服务中心和学术观点聚焦中心,吸引学术界将“注意力货币”存入“媒体银行”,实现整体服务功能的新突破。同时,本文认为学术期刊应着重于内容生产,以优质的内容和多元的合作的形式来实现产业的跨界。
参考文献:
1.陈媛,葛正鹏.“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的困顿与多元性共生[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11):986-991.
2.辛苏.把握产业跨界融合的新趋势[EB/OL].(2017-08-24)[2017-09-24].http://www.sohu.com/a/166848236_120809.
3.郑珊珊.学术期刊的媒体融合思路[EB/OL].(2017-04-25)[2017-09-24].http://www.cssn.cn/xwcbx/xwcbx_pdsf/201704/t20170425_3498593.shtml.
4.葛建平,俞敏,刘德生.关于全媒体时代增强学术期刊“粉丝”黏性的思考[J].科技与出版,2016(11):85-88.
5.肖宏,马彪.“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的作用及发展前景[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0): 1046-1053.
[作者单位系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杂志编辑部。本文系基金项目:浙江省期刊协会浙江省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研究会2018 年科研项目“跨界融合:学术期刊发展的进路思考(ZGXB20181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