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传播视域下少儿科普图书中的隐喻应用

2019-03-25王勇安马佳慧

出版参考 2019年2期
关键词:科学传播

王勇安 马佳慧

摘 要:本文运用文本分析方法,在科学传播的视域下,研究分析《小灵通漫游未来》系列丛书的隐喻应用情况。认为《小灵通漫游未来》系列丛书融科普与科幻为一体,以现代的被少儿所知的事物映射未来不可知事物。源域词语的风格天真活潑,符合儿童受众的认知及语言风格,通过合理的隐喻表达,有效地普及了科学知识,激发了少儿读者的阅读兴趣,不断启发儿童想象力,全方位锻炼了儿童的科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少儿科普出版 小灵通漫游未来 科学传播 隐喻认知

著名科普作家叶永烈,在《小灵通漫游未来》的创作中大量应用了概念隐喻,使这部系列丛书获得巨大成功,从出版至今影响了整整两代人。在科学传播过程中,兼具经济性和启发性的隐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知识张力”与“知识鸿沟”,改变受众的认知结构, 提升科学传播的效果。旨在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培养科学精神的少儿科普图书,目标读者是少年儿童,在创作出版中更应当注意应用概念隐喻。有鉴于此,我们对《小灵通漫游未来》系列图书的概念隐喻应用进行了系统分析,以期为少儿科普创作和出版提供借鉴。

一、概念隐喻与少儿科普出版

早在1939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科学社会学创始人贝尔纳(John Desmond.Bernal),就提出了科学传播(science communication)的概念,认为科学传播不仅存在于科学家之间,而且面向社会公众传播。与此对应的文本,可以划分为设计科学出版物本身的职能和科学家之间个人联系的专门资料,以及涉及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工作的一般资料。

以出版学理论考察,贝尔纳所言的“专门资料”,既是科学共同体内部交流的信息载体,也是科学家留给人类的科学经典。人类文化大厦中的科学技术部分,主要就是有这些“专门资料”构筑而成。而“涉及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工作的一般资料”,则是服务于科学教育的科学教科书,以及提升公民科学素养、进行技术扩散的普及文本,即我们通常说的科普出版物。

语言是传播的主要工具,科学理论的概念、原理都需要用语言来表述。作为科学家之间交流传播“专门资料”的科学文本,无论是文字还是图像,都是用科学语言写就的探索过程和思想交流的记录。不断认识自然,探索未知世界,既是科学的使命,也是科学的传统,需要我们将已知的概念和观念系统投射到未知领域,不断调整认知结构。这种以熟悉的经验和知识来认识理解陌生的对象,是典型的隐喻认知方式。

1980年,雷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他们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手段,是借助一类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使经验概念化并加以诠释的工具。概念隐喻的核心内容是“跨概念域中的系统映射”,是从具体的、被人所知的源域映射到抽象的、不被人所知的目标域,且两域之间必须有一定的相似性或相似关系。概念隐喻最常见的形式为“A像B”,就是把被人所知的B的具体内容映射到不被人所知的A上,使A更易于理解。因此,隐喻不仅仅是一个语言现象,还体现在我们的思维与活动中,我们依据其思考和行为的普通概念,在本质上就是隐喻的。

隐喻贯穿于科学研究和科学传播的整个过程。科学理论形成并在科学共同体之间传播的过程中,新发现的很多事实都需要进行隐喻式的命名或解释。例如,17 世纪英国科学家威廉·哈维在描写心室与心房的和谐运动时讲到:“心脏的机械装置像是一个火器, 触动扳机后, 便激发了打火石, 打火石撞击钢铁, 产生火花, 火花点燃火药, 火焰扩展, 进入枪膛, 引起爆炸, 击出弹丸, 从而完成了射击。凡此种种, 发生的速度极快, 像是在一瞬间完成的。”

对于普通大众而言,晦涩难懂的科学符号是很难理解的,科普文本必须通过隐喻语言将科学文本“重写”,用简单通俗的、普通大众能够理解的事物来描述科学文本中原本晦涩的概念、原理和理论。例如,卢嘉锡在《化学模拟生物固氮》一文中这样解释生物固氮:“如果我们把一个固氮菌比作一座合成氨工厂的话, 那么固氮酶就是其中的主要车间。”

少儿科普读物的目标读者是儿童,不仅要帮助他们理解科学知识,还应注意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隐喻的应用更为重要。鉴于儿童读者认知水平低、科学知识积淀少的特点,少儿科普出版中应用隐喻方法,将复杂事物形象性或功能性地解构为易于理解的事物,通过读者对科学概念的重新建构,就能使其尽快地理解复杂事物。例如《小灵通漫游未来》中“甲板上装着一大排螺旋桨,像一排巨大的电风扇似的在那里旋转”。目标域为螺旋桨,源域为电风扇,将电风扇旋转时的形态映射到螺旋桨旋转时的形态。这样,作为科学术语的螺旋桨,就通过形象化的电风扇,在儿童的认知体系中建构,也能使孩子们迅速理解这一复杂的概念。

二、隐喻应用在少儿科普图书创作出版中的功能分析

在少儿科普图书中充分应用隐喻,以源域语句的童真化和趣味化,努力切合少儿的词语水平和认知水平,使读者通过自己的认知,将源域映射到目标域,发挥了解词释义、提高表达效果,系统锻炼儿童科学思维。这方面,《小灵通漫游未来》系列图书堪称儿童科普读物应用隐喻的典范。

1.建构形象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小灵通漫游未来》系列丛书中大都是对未知事物的描述,具有极大的想象性和不确定性,必须用隐喻使读者用现有的思维模式建构出未出现的科技事物。例如,运用隐喻将“五用车”描述成“大龙虾”,其外形特征可以在读者脑海中留下生动形象的印象。又通过对 “大龙虾”飞行、爬山等具体运动方式的描述,使这种在当前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交通工具活灵活现。

《小灵通漫游未来》系列丛书还通过应用概念隐喻,提高儿童读者的科学思维能力。例如,应用隐喻,指出过去飞艇的“骨架”用普通的钢材制造,大风会折断飞艇的“脊梁骨”,飞艇的家族衰落理所当然。未来的飞艇的“脊梁骨”用又轻又结实的合金材料制造,再在飞艇里充进氦气。这样的新飞艇,就既不怕风,也不怕火了。这段表述清楚地向读者科普了飞艇的历史,氢气会燃烧,氦气不会燃烧,合金材料比普通的钢材轻并且结实的科学事实,也引导读者从科学现象中发现科学问题,对科学事实进行理性思考。

2.有效提高表达效果

《小灵通漫游未来》系列丛书的目标读者是儿童,对重要概念的表达具有极高的要求。根据前文的分析,丛书源域使用的词语形象生动,与普通公众生活息息相关,例如,足球场、大龍虾、马、芝麻、鱼鳞,等等。通过应用隐喻,丛书用少儿能够理解的词汇表述他们能够听懂的事物,尽可能小地消除传者与受众之间的传播隔阂,可以迅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也使语义更加明确。

此外,丛书通过应用隐喻,让儿童读者获取描述本体的形象化认知。例如,将“飘行车”比作水滴,读者在看到这个喻体的时候产生联想水滴的形状——头小身子大,圆滑地过渡,从而对其本体飘行车在脑海中就有了它大概的形象。又如,将“小太阳灯”比作“圆月”,从形象上理解,圆圆的像月亮一般挂在天上散发着光芒。

3.增强想象力塑造科学思维品质

儿童建构科学概念的过程,也是锻炼科学思维方式和理解科学的过程。在描述未知事物的科学幻想中应用隐喻,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力进一步加工,拓宽了读者的想象空间,锻炼了少儿的想象力。丛书在应用隐喻方式帮助读者建构未来科学事物的同时,也塑造了儿童的科学思维品质。例如对于水下的“湖底的世界”,有在海底工作的机器人牧民和工人;对于太空的“太空旅行”,未来可以乘坐速度极快的像大鸟一样的宇宙穿梭机进入太空旅行,可以在穿梭机上看到太空中的景色;“神奇的太空餐”在穿梭机上因为失重所以要用特殊方式生活,走路是用“飘”“游”的方式,用特殊的方式吃饭,饭菜被做成像陆战棋的棋子一般,等等。

三、《小灵通漫游未来》系列丛书中的隐喻应用举例

《小灵通漫游未来》系列丛书科学概念的目标域为未来科技事物,源域均使用与现代相似性且贴合少年儿童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事物。丛书通过源域对目标域的映射,将未来科技事物的形象、功能解构成为儿童可理解的运作机制,再通过相似性功能帮助儿童建构科学概念,形成对未来科学技术的总体印象。

1.《小灵通漫游未来》丛书交通工具类内容的隐喻应用

《小灵通漫游未来》中的交通工具,都超出了儿童的认知范围和想象能力。作者通过隐喻,从动力、形态、材料和运动原理等方面,成功建构了这种未来交通工具的形象。

通过巧妙的应用隐喻,一艘未来的“原子能气垫船”船跃然纸上,活灵活现。

“它的船底是完全腾空的,脱离了水面,像腾云驾雾似的在江面上航行!”

“在船上,有一个巨大的风扇,不停地往船底鼓风,使整个船都腾空,脱离水面。这样,船在航行的时候,不受水的阻力,所以像飞一样快。”

“是用原子能开动的,一块香皂那么大的原子能燃料,就可以使这艘气垫船开几万公里哩!”

丛书用“水滴”和“飘”的源域,建构了“飘行车”的概念:

“这小汽车……远远看去,挺像一颗透明晶莹的大水滴哩!”

“这种汽车跑起来非常快,就像在地面上飘似的,所以大家都叫它‘飘行车。”

马是能够高速奔跑的哺乳动物,也是儿童比较熟悉的动物。丛书用马作为源域,短短几句话,将“步行车”的功能、形象和运动原理表述得清清楚楚。

“还有一种奇怪的汽车--它居然长着四条腿,在公路上像马一样飞奔。它能爬上很陡的山,也能在泥泞的沼泽地或浅水湖泊中行驶。”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叶永烈所使用隐喻的源域极为简单、普通,都是少儿读者在生活中可以看到、感受到、接触到的事物。这些概念隐喻再用充满童趣的语句表现,顿时就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这些未来的事物变得亲切通俗。

2.《小灵通漫游未来》丛书生产流程类内容的隐喻应用

生产流程是一定时空条件下通过生产活动将原材料加工组合成产品的过程,具有时间、空间、材料、产品和加工多个维度,儿童对此难以理解。《小灵通漫游未来》丛书中有关生产流程的内容,集合了多种生产方式、多种原料和多种产品,理解起来更加困难。为了形象生动地呈现这些生产流程,丛书在隐喻的应用上下足了功夫。

例如,在《魔术般的工厂》一文中,叶永烈用焰火、植物的叶子、鹅毛大雪、瀑布和植物的根茎等儿童常见的事物作为源域,通过隐喻,巧妙地将人工合成面粉生产流程生动形象地描述出来:

“你知道这些墙壁和屋顶,为什么都是绿色的?”我摇了摇头。

“这跟植物的叶子为什么是绿色的道理一样。”杨老师说: “在叶子里,有着绿色的叶绿素。庄稼全是仗着叶绿素这宝贝,才会制造养料。如今,在我们这儿,仿照庄稼的叶子,用透明的塑料做成墙壁和屋顶,在夹层中涂着人造叶绿素。这些人造叶绿素的本领,比天然叶绿素的本领还大。白天,有太阳光照射着;夜里,有人造小太阳灯照耀着。在这些绿颜色的墙壁中,发生‘光合作用,制造大量的人造淀粉。像下鹅毛大雪似的往下飘,落到地下室里。”

在每间玻璃房间的顶上,都有一根圆圆的管道。雪白的人造淀粉,从管道里像瀑布似的倾泻下来。

“这些圆管,就是从各个房子的地下室里过来的。”杨老师说。

“我们制造人造淀粉的原料,跟庄稼一样,也用水与二氧化碳作原料。”杨老师说道,“我们所用的水,来自自来水厂——用自来水管输送过来就行了;二氧化碳是炼钢厂、发电厂的废气——废气中含有二氧化碳,也用管子输送过来。这两种原料在阳光和人造叶绿素的作用下,就变成了淀粉。”

由此可见,丛书所用源域都是如大龙虾、翅膀等极其简单的词语,儿童读者更易理解,在情感上有亲切感,在空间上具有贴近性。另外,词语的表述形象生动,善于用动词来表述事物发展的状态,例如,飞一样快、腾云驾雾、飘、像马一样四条腿奔腾……此类词语更易激发儿童受众的想象力,有效避免了单纯灌输科学知识、生涩讲述科学原理,帮助儿童读者主动地建构知识结构。

四、当前少儿科普出版在隐喻应用方面的问题与建议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少儿科普图书很少再有充分自觉应用概念隐喻的佳作。隐喻是科学传播过程中的不可或缺的方法,無论是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传播,还是面向大众的科学传播,都需要运用概念隐喻将已知的概念映射到未知的新领域。但是,由于对科普创作的隐喻应用研究缺失,除少数优秀科普作家具有应用概念隐喻的自觉性外,大部分科普作家和科普编辑,在科普创作、少儿科普图书选题设计和组稿中,还停留在少儿科普图书内容的形象生动层面,没有意识到概念隐喻应用的本质是让儿童在阅读中建构科学知识和思想体系。以至于少儿科普图书的文字量非常大,而且普遍存在术语堆积的现象,孩子们不能够很好地理解书里面的内容,甚至产生了阅读障碍。

隐喻既是语言问题,更是思维和认知活动。少儿科普图书中充分运用概念隐喻,除了普及知识,更是儿童读者进行科学思维训练的重要途径。自《十万个为什么》获得成功之后,以“为什么”作为内容的少儿科普图书几十年来长盛不衰。直接给出答案,省去了科学隐喻,很大程度上造成儿童对科学的认识知行分离。同样,近年来片面强调少儿科普图书的图片数量,提升了读者阅读体验水平,但省却了概念隐喻的应用,使少儿科普图书缺失了科学之魂。

少儿科普图书姓“科”,应主动追求理趣,追求思辨的美,以及与艺术、趣味的和谐。正确应用隐喻,建构阅读体验好、科学性强的少儿科普文本,就能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科学与艺术等这些原本相对的概念,在人类的认知不断进步深化的基础上正逐渐走向相互转化与统一。

儿童科普出版旨在帮助儿童获取科学知识,理解科学原理,热爱科学探索,培养科学精神。《小灵通漫游未来》系列丛书融科普与科幻为一体,通过大量应用隐喻,以现代的被少儿所知的事物映射未来不可知事物。源域词语的风格天真活泼,符合儿童受众的认知及语言风格,通过合理的隐喻表达,有效地普及了科学知识,激发了少儿读者的阅读兴趣,不断启发儿童想象力,全方位锻炼了儿童思维能力,打造出儿童科普出版的经典。

参考文献:

1.范振强,徐慈华.隐喻认知与科学传播[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5):36-40.

2.贝尔纳著,陈体芳译,张今校,科学的社会功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范振强,徐慈华. 隐喻认知与科学传播[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5):36.

4.Lakoff.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s[C].In A. Ortony (ed.). Metaphor and Though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202,251.

5.张松松.当代隐喻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分类思考[J].外国语言文学,2013(3):145-152,216.

6.威廉·哈维.心血运动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121.

(作者单位系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院)

猜你喜欢

科学传播
为科学传播插一对科普信息化的翅膀
从科学家与公众互动的视角破解转基因科普困境
新型科学传播中介的三个特征
新媒体在群众文化工作中的作用
科学传播的公共领域构建研究
科学让新闻有深度,新闻让科学有温度
科学传播视域下转基因议题的媒介呈现研究
自媒体时代的科学记者:从“翻译”到“连接”
大学的科学传播:瓶颈与路径初探
大学的科学传播:职责与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