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图书质量控制的三个阶段

2019-03-25李建平

出版参考 2019年2期
关键词:控制体系责任编辑

李建平

摘 要:质量管理的三阶段控制原理认为,在质量控制中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者不是孤立和截然分开的,而是一个有机的系统过程。本文联系编辑工作实践,立足于质量管理的三阶段原理,论述图书出版流程各阶段需要注意的问题和需要掌握的方法,从而不断增强编辑工作能力,为图书质量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责任编辑 图书质量 控制体系

图书质量保障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责任编辑来说,其工作质量主要表现为图书质量,而图书质量主要表现为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因此,从工作实践出发,建立目标明确的图书质量控制体系,对于提高编辑素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事前控制:发现与选择

1.选题策划。选题策划是编辑一切工作的开始,选题质量的优劣决定着图书质量的优劣。首先,要结合出版企业的经营范围,围绕特色和重点产品线进行思考,力争从一本图书为切入点,逐渐延伸到一系列图书,最后形成一个特色鲜明、兼容并包的产品线。其次,选题要经过精心论证是否具有出版价值,然后决定是否可以出版。一般来说,选题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或者反映时代风貌,属于主题出版的范畴;或者填补市场空白,具有重大出版价值;或者符合出版企业出版范围,完善产品体系;或者紧跟市场潮流,迎合大众读者需求;等等。不管是年度选题,还是月度补报选题,编辑都要做好选题的可行性分析工作,争取用令人信服的数据说服决策部门使选题得以通过论证。最后,要对经过论证进入实施阶段的选题进行实时监督,准确掌握实施进度,对于因各种因素不能及时完成的选题,要善于协调各方面关系,保证选题顺利完成。

2.初审。著名出版理论家刘杲说:图书质量是出版社的生命线,也是编辑的生命线。对编辑来说,初审最重要的工作是严把思想政治关,保证书稿内容不出现任何政治性错误。《出版管理条例》第25、26条的规定,划定了一批题材领域为内容产品禁入区,其中涉及民族、宗教、外交等方面的书稿尤其要特别慎重对待。

首先,利用黑马校对软件初步改正书稿文字方面的错误。这是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保障图书质量的方法。对编辑来说,黑马校对软件是一款非常实用的软件,是编辑和校对的得力助手。在电脑日益普及的情况下,作者的来稿绝大部分是电子稿,克服了手写稿文字不容易辨认的不足,从而有利于运用校对软件进行文字纠错。经过软件校对,对标示的红色文字即错误的地方一般存为文本文件,作为修改的依据;书稿中的敏感词也会做出标记,也要做恰当处理。这是初审工作的基础,一定要不怕麻烦,认真修改每一处错误。

其次,对书稿中的全部引文进行逐一核查,保证引文准确无误。核对书稿引文是责任编辑义不容辞的一项基础工作。从作者角度考虑,进行创作时,为了丰富文章的内涵,增强可读性,或者为了论证所述观点的正确,会引用一些句子或者段落,由此也增加了书稿审读的难度。从图书质检的角度看,引文差错既可能属于文字差错,也可能属于知识性、政治性差错,扣分较多,差错较多的可能造成图书质量事故。对于引文差错,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策略,比如使用权威的工具书查证,利用作者手头的丰富资源进行恰当的技术处理等。通过以上细致的工作,可以大大减少书稿内容质量问题。

最后,加强和作者的沟通联络,在尊重作品语言风格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处理,较大的改动一定要经过作者的同意。曾看到这样一则案例:有一位新入职的图书编辑在处理作者原稿时,不是严格遵循编校工作“善疑慎改,改必有据”的原则,而是根据自己的想法,对书稿内容进行了较大的改动,并且没有向作者及时通报修改情况,同时也没有把一校样寄给作者予以确认,导致图书印制完成后,作者对收到的样书极为恼火,强烈要求出版社立即召回图书,予以销毁,并且要求恢复书稿原样重新出版。鉴于自身工作造成的失误,出版社最终按照作者的要求召回第一批生产的图书,并且将这本图书予以重新出版,给出版社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样的教训可谓惨痛,编辑一定要引以为戒,加强学习,练就扎实的文字功底,处理好各种风格不同的书稿。

二、事中控制:監督与协调

1.校样处理。首先,编辑要认真处理校样。对于校对提出的正确建议要积极采纳,不能明确建议是否正确的一定要予以核实。比如,页下注中的一篇文章标题是《从一起纠纷案例析档案行政裁决权限的设定》,校对建议在“析”字前加上“分”字。经过网上搜索,这个建议不能采纳。因为标题中的“例析”是作为一个词组使用,意思是作为案例进行分析,添加上“分”字,虽然标题表述也无错误,但是却与原文章标题不一致,如果改了就会造成差错。发稿后排出的一校样一般是校对、编辑、作者各一份。寄给作者校样的目的,一是编辑在原稿上进行的修改之处需要得到作者的确认,二是作者需要修改完善之处可以直接修改到校样上,在责编处理校样时需要把作者的修改意见合并到校样上。

其次,编辑要通读校样,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这就要求编辑不但会编辑加工书稿,也要会校对书稿。在新编辑的培养过程中,一般都要求新编辑在校对岗位实习或工作一至两年再予以转岗,从而使新编辑尽快熟悉校对方法,具备校对基本技能,方便以后的编辑工作。工作中,有的编辑借口工作忙就忽略了校样的通读工作,或者存在严重依赖校对的思想,这是不对的。毕竟编辑和校对的工作性质、工作方法不同,在处理校样时的侧重点不同,二者的关系应该是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才能形成编校合力。一般要求是通读一校样,再次发现初审中遗漏或需要完善之处。从阅读规律来看,对于刚看过的内容由于缺乏新鲜感,往往会产生一定的排斥心理,不想继续阅读下去。即使为了完成任务,勉强阅读下去,也会觉得已经看过一遍不会有什么问题而走马观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所以,从工作效率考虑,把通读校样放在三校以后效果会更好。这样做不但能够发现校对遗漏的错别字等显性问题,也能够发现一些初审中忽视的隐性问题。通读校样是对初审的弥补和完善,是对编校质量的检查和提高,一定要认真对待。

2.签付印。签付印是图书印制前编辑工作的最后环节,其中的细节问题需要特别注意。首先,签内文时做好校样的核红工作。比如:三校样需要修改之处是否准确无误,核红样的页码是否有变动等。同时,对全书的PDF文件进行认真审核,发现有无遗漏之处。比如:在最后审查某书的PDF文件时在序言上发现了一处错误,即在序言最后的署名处,正确的顺序应该是序言作者名字、时间,正文的后面另起一行是作者的简单介绍,只有一行文字。可是,PDF文件中作者简介却莫名其妙地跑到了序言作者名字和时间中间。幸亏及时发现,否则就会造成一处明显的质量差错。另外,核红后一定要再核对一下目录,避免出现错误。比如:在最后核对某书目录时,发现目录上两篇文章的标题和内文标题不一致,通过修改避免了质量事故的产生。

其次,签封面时要注意细节问题。作为一本书的外在形象展示,封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时候封面设计的好坏决定着图书销售的好坏。一般来说,美编会设计几个备选方案让编辑选择。首先要保证书名、作者名准确无误。严格遵循三对照原则,即封面、二封和版权页相关内容必须保持一致,封底的条形码、定价要和版权页相关内容保持一致等。比如:在一次图书质量检查中,发现某书版权页的定价竟然和封底上的定价不一致,版权页为32.00元,而封底为36.00元。读者购买图书时,版权页的定价一般是看不到的,往往是以封底的定价来支付购书款。这样的明显差错,对读者造成的伤害可想而知。这种低级错误的出现,一定是责任编辑的责任心缺失造成的。

最后,签版权页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事项。对于通过总编室申请的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编辑一定要认真检查一下书名、作者名、著作方式等信息是否存在错误。如果发现存在错误,应当及时向总编室反馈,申请对错误信息进行更正。在签版权页时,一定要保证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各项内容准确无误,同时版权页上的相关信息要和封面、封底保持一致。对于丛书,要注意丛书名和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上的保持一致,缺少丛书名的一定要注意加上。

三、事后控制:反馈与完善

对于重印图书,一般的做法是先把重印图书的PDF文件过一遍黑马软件,把发现的错别字等改正过来。然后需要再把图书认真细致地审读一遍,方法主要是抽查。同时,编辑要注意和图书质检部门的密切合作,对于印前質检反映出来的问题要及时改正,把好图书质量的最后一关。对于图书抽查或者图书质量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编辑要把所编图书的质检反馈表格复印存档,作为图书重印时的修改参照。相比前面的工作,事后控制虽然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重印书也是要面对读者的,而读者判断一本书的质量优劣,并不管它是初版书还是重印书,而是图书是否精美,文字差错多少等。

综上所述,编辑根据工作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图书质量控制体系,并且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对于圆满完成本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不断总结编辑工作中的经验教训,通过建立合理有效的图书质量防范体系,把一切差错消灭在图书出版之前,为读者奉献高质量的精品图书,是每一位图书编辑的职业追求和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刘杲.我们是中国编辑[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1.

2.周浩正.优秀编辑的四门必修课[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4.

(作者单位系大象出版社)

猜你喜欢

控制体系责任编辑
English Abstracts
关于加强国有企业成本控制的思考
浅析酒店服务质量管理流程再造
公安机关公务用枪控制体系的法律渊源分析
English Abstracts
EngIish Absttacts
English Abstracts
English Abstracts
English Abstracts